他幼时并不为父皇顺治所钟爱,却因“痘”得福,8岁时意外被推上了皇帝宝座;他8岁丧父,10岁丧母,童年堪怜,却胸怀大志,16岁时智擒权臣鳌拜,夺回朝廷主权;他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在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运筹帷幄,成就了一代帝王大业,亲手拉开了持续100多年的“康乾盛世”的帷幕;他勤于政事,学贯中西,政绩斐然,在当时的国际上与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二世、法国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四、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彼得一世这些赫赫有名的世界帝王并驾齐驱,而他的文韬武略,又远远地超越了这些国际名君。
这位身上流着满、蒙、汉三个民族血液的不可一世的“幸运儿”,就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大帝。那么,在康熙成长的道路上到底受到了哪些非同寻常的教育,竟然让这个身世可怜的孩子,出人意料地蜕变成彪炳史册的“千古一帝”?
祖母孝庄的精心培育
在康熙生命之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角色,就是他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孝庄与康熙的祖孙关系,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家庭中可以说是极为亲密、最为独特,而又绝无仅有的一种。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孝庄的一语定乾坤,没有孝庄的扶持和帮助,就不可能出现后来的康熙皇帝。
康熙在宫外出过天花之后,被召回宫中,祖母孝庄非常疼爱这个孙子,将他留养在膝下,亲自培育。孝庄对这位皇孙给予了特殊的爱护和教导,并将自己的贴身侍女苏麻喇姑拨出,专门照料服侍他。从后来康熙的种种表现来看,孝庄是有意将他培养成皇位接班人的。
在康熙继承皇位之前,孝庄就已经开始对他进行教育和培养了。据《圣祖御制文二集》记载,从康熙开始蹒跚学步、咿呀学语之时,祖母就对他的饮食起居、言谈举止有了严格规定,按照帝王最基本的行为标准进行训练培养。常言道: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在祖母的严格教育下,康熙从小站坐有相,特别是“俨然端坐”这一皇帝举止修养最基本的功夫,康熙几乎是练到家了。他继位后,无论与大臣议论政事,还是与文臣谈史论书,或者是与家人闲暇聊天,都是坐姿端直,精神抖擞,举止得当。幼年的康熙,在祖母的调教下,从内在素质到外在气质,都已经初具帝王之相,非同常人。
孝庄是位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女人,她历史知识丰富,《内政辑要》用“独嗜图史”一词来评价她。嗜好读书的祖母带出来了一个更加嗜好读书的孙子,在康熙5岁时,孝庄就让他开始入学读书,接受严格的正统的教育。祖母的影响和教导,诱发了康熙浓厚的读书兴趣,使他从小就对读书学习热爱异常,并将这一嗜好伴随终生。
除此之外,孝庄也更注重对康熙志趣的培养。康熙5岁时,孝庄就让他按照清制,学着随众人上朝,站班当差。孝庄还经常给康熙讲述他的祖父皇太极当年披坚执锐、艰苦创业、戎马倥偬,最后成就一世英名的故事。这对幼年的康熙影响很大,他对祖父非常敬仰,决心将来要像祖父那样,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孝庄的特别培育,使康熙从小就具备良好的素质和非凡的抱负。前面提到过6岁的康熙在向顺治请安时,说过“我长大了,一定要效仿父皇,勤勉治国”这样的豪言壮语,幼年的康熙,竟能有如此的雄心抱负,实在非同一般,也出乎顺治的意料,这是与祖母孝庄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分不开的。
“麻子皇帝”因祸得福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顺治皇帝病逝,举国哀丧。
顺治病逝的第三天,也就是正月初九这天,一个一身孝服、不足8岁的小男孩坐在了紫禁城金銮殿的皇帝宝座上,他稚嫩的脸蛋上,有着几粒稀稀疏疏的麻点。满朝的文武大臣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几粒麻子,让这位小孩的祖母顺利把他扶上了龙椅。
这个小孩,就是后来人称“麻子皇帝”的康熙。他继位后,定年号为“康熙”,以第二年(1662年)为康熙元年。
在康熙坐上龙椅的背后,是有过一番论争的。若不是他的祖母孝庄出面为他力争皇位,恐怕如今坐在龙椅上的,就是其他人了。
在皇子继承人选上,孝庄和顺治母子二人又产生了新的严重分歧:顺治比较看好皇二子福全,想把皇位传给他;而孝庄则更倾向于传位给皇三子玄烨,并为玄烨力争。母子二人相持不下,只好求助于第三者的仲裁。这个第三者,就是在宫中当差的西洋传教士汤若望。
汤若望在清宫服务多年,官至一品。他与顺治及孝庄之间长期保持着某种亲密关系,顺治曾尊称他为“玛法”,满语意思翻译过来就是“爷爷”。
见多识广的老传教士汤若望一语惊醒梦中人:凡是得过天花的人,如果能熬过那一劫,那么他以后就永远不会再得天花。
这句话对顺治的触动很大,他属意的皇位继承人皇四子就是因为出天花而夭折的,而他自己也是从小都在“避痘”,而最后还是戏剧性地患上了天花。为了皇祚长久,为了大清江山的长久稳固,一个身体健康的皇帝是必须的。皇三子玄烨出过天花,对这种可怕的疾病具有终身免疫力,是最合适的皇位继承人。顺治再次被说服了。
顺治薨逝后,玄烨因“痘”得福,在祖母的大力扶持下,坐上了大清帝国的皇帝龙椅。
康熙即位后,尊祖母孝庄为太皇太后。
少年天子初长成
对于8岁登上皇位的康熙来说,他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他的主要任务不是亲理国政,而是读书学习。至于国家政事,他的父皇顺治在临终前已经托付给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辅政大臣主持,等到小皇帝长大亲政后,再收回四位辅政大臣手中的权力。
对于孝庄来说,这个时期,除了参与重大政务的决策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培养少年天子康熙。
康熙即位后,孝庄加紧了对他教育的步伐,并根据需要增加了新内容——儒家经典。
在学习这些儒家经典时,康熙保留了在祖母教育下养成的良好读书习惯,认真好学,善思好问,治学严谨。康熙自少年开始,对汉文化的学习一直坚持不辍,因而系统了解和掌握了儒家的治国之道,这对出色地完成长达62年的统治,是大有裨益的。
除了读书学习外,孝庄还亲自给少年康熙传授治国方略,并让康熙在实践中学习执政经验。
由于康熙年幼继位,没有能力担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按照顺治的遗诏,国家政务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辅政大臣代为处理。为了让爱孙在政治上迅速成熟起来,孝庄教导和安排他参加辅臣议政,让他从中学习执政经验。
此外,孝庄还经常向康熙灌输“得众则得国”的治国思想,要求康熙“宽裕慈仁,温良恭敬”,时刻谨慎,勤于朝政,以巩固其祖父和父亲留下的江山基业。
随着康熙年龄的逐渐长大,到了14岁亲政的年龄时,遇到了鳌拜擅权专政,目无幼君。在祖母孝庄的授意下,康熙表面仍然敬重礼遇鳌拜,暗中却开始展开除掉鳌拜的计划。他利用皇宫心腹——少年摔跤队,在16岁那年智擒鳌拜,清除了亲政道路上的绊脚石。在后来的平定三藩之乱中,祖母孝庄依然为他出谋划策,和他分担政务忧劳,共同撑起了风雨飘摇中的大清江山。经过8年的平定三藩战争,历经磨练的康熙开始以一个成熟的年轻政治家的形象出现在国家权力前台。
康熙是个名副其实的学霸
康熙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帝王,除了他拥有过人的天赋、祖母的协助、良师的教导之外,自身的勤奋好学、胆识过人等良好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康熙从小矢志读书,嗜读成癖。《康熙起居注》记载,小康熙 “早夜诵读,无间寒暑,至忘寝食”,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捧起一本书来,他都能一口气读下去,不到读完不肯吃饭休息。他的保姆朴氏觉得他年龄太小,担心他读书会累坏身体,因而不止一次地把他的书藏起来,希望让他休息一下。但是,康熙一旦发现书不见了,立刻找保姆索回,继续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对于小康熙的勤奋好学,他的祖母孝庄既感到欣慰,又觉得心疼,她曾慈爱地责备孙子说:哪有像你这样的人,“贵为天子”,却像书生赶考一样苦读呢!
酷爱读书的康熙有着“120遍读书情结”。
康熙学习非常认真细致。清宫档案《庭训格言》记载,幼年康熙在读书时,只要有一个字不理解,他就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直到完全弄清楚了才肯罢休。
康熙读书,手不释卷,常常到深夜还挑灯夜读,乳母和保姆催他多次,才恋恋不舍地上床休息。祖母孝庄常常担心爱孙因过于用功而累坏身体,就像路易十四的大臣担心自己的国王因练功过度而晕倒一样。后来康熙真的因读书过度而伤及了身体,《清圣祖实录》中记载了康熙因为读书劳累而多次咯血!
作为一个孩子而言,儿童时期的康熙几乎将所有业余时间用在了读书学习上。随着康熙的一天天成长,他对书籍知识的渴求越来越旺盛,除了儒家经典、史学著作外,他还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西方的先进科技成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康熙的这一读书嗜好,使他的知识量迅速增长起来,视野越来越宽,不但有助于他治理国家,而且还造就了他的学贯中西。
主讲人介绍:
李瑞芳,1975年生,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河北师范大学客座研究员,北京燕山出版社编辑室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委员会会员,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亲子阅读推广人,出版有《乾隆王朝》《李塨思想研究》《大清皇室的龙凤梦:教养卷》《大清皇室的多宝槅:文玩卷》《大清皇室的走秀台:服饰卷》《爱与成长:亲子共读绘本的九年》等著作。曾荣获“北京市好家长学习标兵”、“全国百名传承好家风的好妈好爸”等称号。
□主讲人:李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