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足迹
3上一版  下一版4
 
大气中国风 “国服”蕴国魂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8年11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气中国风 “国服”蕴国魂
——“红色裁缝”们的中山装记忆
高黎明(左二)为马耳他总统制装
蔡金昌(左一)为巴哈马总理制装
市级中山装项目非遗传承人蔡金昌
高黎明在工作间
中华传统技艺技能大师高黎明
 

北京红都集团有限公司为毛主席制作的灰色中山装复制品一直陈列在公司的大堂内,其后写着:“1949·胜利者的选择。”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的红都集团比邻市政府,是中央领导人定制服装的“首选裁缝”。而今,红都依然是“弘扬中国风,精制中山装”的首选品牌。

由于历届国家领导人如此重视中山装,红都对中山装制作技艺更是倍加珍视,并于2011年提出复兴中山装文化。近日,中山装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红都集团设计研发及制作中心主任蔡金昌与同事全国劳动模范、中华传统技艺技能大师、为多位领导人制装的高黎明接受了午报记者专访,一同解读中山装的百年历程。

中山装:因孙中山提倡而得名

红都集团的网站这样介绍中山装:中山装是以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命名的男式套装,上身左右各有两个带兜盖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式长裤,由孙中山先生提倡而得名。

“中山装”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有媒体称,中山装可以追溯到1902年,越南华侨黄隆兴根据孙中山先生而设计出了“中山装”的雏型。1919年,孙中山先生请上海亨利服装店将一套制服改成便装。服装店的设计师融合了中式服装和西装的优点,创制“中山装”。

根据红都提供的资料,初期的中山装是由“红帮”裁缝王才运根据孙中山、黄兴等人的意见,采用西装造型和制作技术,融入中国的服饰文化传统,根据中国人的体型和气质试制的。中山装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如:依据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而确定上衣前身设4个口袋,依据当时区别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而确定前门襟为5粒纽扣,又依据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而确定袖口还必须有3粒扣子等。裤子有三个口袋(两个侧裤袋和一个带盖的后口袋),挽裤脚。中山装整体廓形丰厚、饱满,穿着稳重大方。几十年来中山装成了中国人民最重要的礼仪服装,所以中山装又称“人民装”,被誉为中国人的“国服”。

最著名的中山装是红都集团的老技师田阿桐为毛主席制作的“毛式中山装”。田阿桐为毛主席、周恩来、邓小平等共和国领导人多次制装。由他首创的“毛式中山装”在中国公务正装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如今红都中山装制衣大师——高黎明和蔡金昌皆师承于田师傅。

田阿桐出生于1925年,13岁从师学艺。根据记载,1956年8月的一天,31岁田阿桐突然接到一项为毛主席做衣服的“特殊任务”。中央办公厅相关人员再三叮嘱田阿桐要做好保密工作。出于安全考虑,为毛主席做衣服的裁缝都不能靠近他,只能靠“目测”。尽管田阿桐从来没有通过“目测”来做衣服,但凭着多年的经验,他站在离毛主席5米远的地方,一次“目测”成功。初次为毛主席做衣服,田阿桐对于面料及颜色都亲自挑选,并根据毛主席额头宽、脸庞大、身材魁梧等特点,对传统中山装款式进行了适度改造。普通中山服的衣领较高,领舌小。为了使毛主席穿起来感到舒服且不失伟人风范,田阿桐设计了一种新型衣领,即将小领改为阔而长的新型尖领,并根据毛主席身体的特点将领口增大。为使毛主席原本魁梧的身材更显挺拔,他还特地将上衣前阔及后背做得稍宽一些,而肩膀部分则较常规做得稍窄一些,袖笼也比常规提高了一点。为了使衣服保持高度平整,田阿桐在做衣服过程中特别注重手工操作。毛主席对田阿桐做的这套衣服也非常满意,还穿上这件中山装照了一张半身标准相。这张标准像后来被挂在了天安门城楼上,成为一张闻名世界的伟人标准照。“毛式中山装”的名字由此传遍海内外。

田阿桐师傅在红都工作了40余年,多次为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制装。2000年,田阿桐以70多岁的高龄退休,于2007年去世。

中山装的奥妙:一针一线皆有生命

根据资料显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领导人均有身着中山装出席国庆大阅兵的经历。其中大部分礼服均出自红都集团的技师之手。

红都集团的成立最早要追溯到1956年。那一年在周恩来总理和时任北京市市长彭真的安排下,208名来自上海波纬、雷蒙、造寸等20家服装店的裁缝被选拔到北京合并成立了友联时装厂,后更名为北京市红都时装公司,这是红都集团的前身。

蔡金昌师傅与红都同岁,出生于1956年。自1979年进入红都以来,他在这里已经度过了将近40个春秋。在红都的展览室里,悬挂着一张蔡金昌给西哈努克亲王试衣服的大幅图片。“我记得这是在1992年,”蔡金昌师傅介绍,样衣就是按照制作工艺,用手工一针一线把样衣缝制好,让客人试穿,技师根据试穿结果把每一片做出微调,令衣服更为合身,调整之后缝合成衣。当年,在蔡金昌为西哈努克试衣时,他的同事从侧面为他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在蔡师傅的眼里,每一件“中山装”都有合体的密码。“人的身体是立体的,有弧度,如何让衣服与人的身体一样,也有一点弧度呢?制作时,外面的料子稍松,贴合的嵌条要短一点,两者贴合烫平之后,衣服的衣襟就会自然回收,有一个贴身的轻微弧度。这样穿起来的衣服才能包着人的身体。不过,这需要技术,嵌条要太紧,外面有皱褶,但是太松,衣服就不包身。”另外蔡师傅介绍,中山装的每一个口袋也都有讲究,“衣服口袋是掏着缝的,就是从口袋里面缝上。”还有兜盖要有圆弧,两边的兜盖要一致,不能有角。这些制作细节,都是靠技师多年的经验和手艺来摸索。

红都集团另一位大师——高黎明已经为诸多中外国家领导人提供过制装服务。他表示,每一件定制版中山装的制作都需要根据穿着者的脸型、体型、穿衣习惯来调整衣领的宽窄、口袋的大小。比如,他为一位领导人设计的中山装,衣领为直角,宽度变窄,介于毛氏中山装与普通中山装之间。这件礼服在制作时,考虑到这位领导人穿着时的场合、时间、天气等因素,选用了高织纱花呢,衣兜盖覆了双层胶衬,既可保持挺括又能避免死板;根据不同体型,裁剪方式也各有不同,以保证衣角不外翻。仅衣领就改了好几版,经过特殊处理,系上领钩后领子始终保持上下平整。

在两位大师眼中,每一件定制版中山装都是与穿衣者的身材、穿衣习惯和着装场合息息相关,是有“生命”的作品。

制衣工匠的修炼:至少5年才能上手

一件中山装是否精致与制衣技师的手艺密不可分。在蔡金昌看来,成为一名技师需要的是数年稳扎稳打实干的功夫。“我在入厂的第一年,整整一年没有摸到高档布料。”蔡金昌介绍,1979年他23岁通过社会招工来到红都,成为学徒。“一开始,就是练习‘拱针’。”说着,蔡师傅拿出一块布,示范“拱针”动作给记者看。“拱针”其实就是让针在布料上上下穿梭,缝出一条匀实的“虚线”。“又要快,不能扎手,还得均匀,每一条线都一样长短。”“拱针”之后是“三角针”“杨树花”,这些针法练习了足一个多月,才开始摸机器,缉直线(缝),滚扣眼。两个月后,蔡师傅才开始摸真正的衣料,学习制衣。“不敢动高级定制的衣料。这些衣料都是专门为客人定制的,数量也是固定的,如果在制作过程中出现问题是无法弥补的,所以一开始学习要从成品服装入手,一种面料制作多套服装,出现错误还可以调整。”蔡师傅说,当时学徒每一步都有师傅带着,三个师傅带着十几个人做,边学边干。

“我们分工也很细致。大分类有男装、女装,裤子。女装还要分硬料和软料。我主修男装。”蔡师傅学做男士正装——包括西装、中山装、青年装、大衣、建设服等。学习制衣时,蔡师傅发现,师傅让一部分一部分学——有人先学前道,就是口袋、有人先学做中道,就是衣身,还有人学做后道,就是袖子。蔡师傅先学做中道。

1981年,蔡师傅作为骨干,被安排到技术达人田阿桐师傅的工作室学制作。“我跟田师傅两年,学习了制作。就是田师傅把料子进行剪裁,我将衣服缝制完成。”蔡师傅感觉田师傅的要求果然很高,尤其是细节。在车间已经可以算过关的活儿,在田师傅这里也许就需要重做,以达到精益求精。1982年,蔡师傅又跟随丁奎英师傅学习剪裁。“按规定,学徒出师三年。其实出师之后,依然需要很长的时间摸索,才能成。”

一件衣服怎样才能算做的精致呢?据红都的工作人员介绍,普通的裁缝使用“市分”来作为度量单位,蔡金昌师傅常用的单位是“毫米”,就是0.1厘米。

另外,田师傅当年距离5米目测量体的绝活儿,也被这一代大师重现。师承田阿桐的高黎明有出神入化的“目测量身”功底。2012年在中国与马耳他建交40周年之际,红都集团应中国驻马耳他大使馆邀请为时任总统的阿贝拉及夫人制装。高黎明师傅承担此任务,通过查阅阿贝拉总统的照片,以及总统夫人出席晚宴时的照片,高黎明目测出总统及夫人的身材尺寸,提前为总统准备了中山装等,并为总统夫人准备了套装、大衣等。阿贝拉总统试穿后,对中山装十分喜爱,当得知这套中山装是由红都师傅为他目测定制时,总统称赞:“中国的服装技师很神奇!”

为一两个人“目测量身”还不算神奇,1990年北京亚运会,丁奎英、蔡金昌等红都技师承担官员和裁判员制装任务,在没有见到本人,没有亲自量过尺寸的情况下,制作的一万多件男士合身的西服,堪称奇迹。

这衣服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蔡师傅回忆说,“我们先制作样衣,根据经验,估摸大约的胖瘦范围制作,推导出上千个版式。在亚运会官员和裁判员还没到中国之前,按组委会要求把需要的西服制作完成。”根据蔡金昌的介绍,官员和裁判员到达驻地酒店,这些西服早已经准备好,他们放下行李就开始试衣服。“丁(奎英)师傅在酒店,带着同事给官员和裁判员试装。丁师傅一看对方大约穿多少尺码的,就给人家递过去一套,合适就拿走,不合适再换另一套。如果对方没有在成衣中找到合适的尺寸,丁师傅马上给人家量体。我和一些同事留守在生产车间,等丁师傅把对方的尺码电话报给我。我和同事们抓紧制作,保证让对方八小时以后就能穿上合适的服装。”

据介绍,北京亚运会官员和裁判员穿着的这套新款服装,上肩略宽,下摆略收,使每件服装可以适应四个相近体型的人穿着,是丁奎英和蔡金昌等技师经过精心研制设计出来的。经过精心的制作安排,最终,37个国家的官员和裁判员穿着的共730个规格、8个颜色、15289套服装,无一返修,圆满完成任务,这是一代制衣技师的绝妙。

据了解,在制衣技师中,能够制作中山装的技师是“抱单件儿”的全才。从量体、选料、裁剪、缝制等全套工艺需由一位裁缝负责。高黎明表示,培养这样的人才至少需要5年。

传承:要让中山装时尚又亲切

经过数十年的演变创新,红都的中山装也几经改版,从最初的立领、明门襟、7粒扣,4个压爿口袋,背面有后过肩、暗褶式背缝和半腰带,到后来的立翻领、7粒扣,下口袋为老虎袋,发展到现在的立翻领,有风纪扣,衣身三开片,前门襟,5粒明扣,4个贴袋,各有袋盖及1粒明扣,上为平贴袋,下为老虎袋。中山装也一直跟随着时代的潮流在革新。

2011年,红都复兴中山装的消息被媒体争相报道。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喜爱上“中山装”,摆上了红都设计研发及制作中心主任蔡金昌的案头。他介绍,其实从2010年红都设计研发中心就已开始着手改良传统中山装的式样,让中山装更受普通消费者的欢迎。“从版型上,我们后来的成品是改变了衣身的造型。主要是收了腰身,袖口收窄。制作中,采用了更薄的辅料。这就让衣服更轻柔随身,不要把板搞得太硬。”

在红都集团的展厅,记者看到了这件名为“盛世国服”的改良版中山装。红都工作人员介绍,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综合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

记者眼前的这件“盛世国服”保留了中山装的传统中国元素,从设计、选料、工艺等方面进行创新,比如,工艺上采取肩袖劈缝、袖子做真开叉、领子改成软领,与时尚男装工艺紧密结合,更符合现代人的穿着要求;过面做大耳朵皮,在原有里袋的基础上增加笔袋,并配红色珠边,里袋口打红色“D”型结,使里衬的制作效果更加美观生动。衣服在辅料上,领衬用毛衬代替原来的树脂衬,既柔软又挺括……

蔡金昌说,现在主流市场上的制作工艺与几十年前有着很大的变化,现在都是电脑打板,采用先进的平缝和专用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但高级定制,我们采取一人一版,制作采用先进设备与传统工艺相结合,使传统手工工艺得到传承与发扬,然而传承需要匠人的手感和钻研。

红都的大师反复强调:中山装的传承和推广亦需要匠人一针一线地钻研,匠心永远是“国服”的灵魂。

□本报记者 李婧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