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学堂追忆
“田螺姑娘”
■独家连载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8年11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堂追忆

 

我8岁上小学,小学在本村度过,碍于教学条件的限制,一三年级一个教室,二四年级一个教室。教我们的老师先给一个年级讲完,布置好作业,然后再给另一个年级讲。这样很容易分散精力,互相影响,可是,在当时也没有办法。

除了课堂的这种教学外,还要参加生产队的一些劳动。到了种花生的季节,我们帮助生产队剥花生,那个年代穷,我们边剥花生,边满足口欲,这样却引起了生产队长外号“麻老虎”的注意,于是他想出了一个“鬼主意”,先把花生放在人尿中浸泡,然后再让我们剥,在口欲被剥夺的情况之下,我们愤愤不平,自然干起活来也怠慢了许多,有些把持不住的仍然照吃不误。那是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的年代,没有几天一检测,一月一大考,没有书山题海。劳动和实践成了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课堂,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学会了很多的农活。

转眼到了初中的年龄,离开了村小,去了另一个村的初中,离家三里地,都要回家吃饭。第一个学期刚开始,我们没有教室,只好天当屋、地当椅,冬天围着太阳转,夏天围着树荫转。后来,大队七凑八帮盖起了几间教室,我们总算有了学习的着落。初中阶段的学习,仍然边学习边劳动,割草、拣粪、帮生产队干应急活是我们必修的功课。印象最深的是上学路途中的艰苦,那时的夏天仿佛雨量特别大,隔三差五就要遇到阴雨天气。上学或者放学,遇到这种天气是最遭罪的,三里地的路程,全是羊肠小道的泥泞路,为了保护好父亲让修鞋匠用废车胎给我做的凉鞋,不至于拔掉鞋带,我只好手提凉鞋,光着脚丫,一步步地艰难行走。头顶上是雷雨交加,脚下咯得生疼发麻,脚板被硬物划破是经常的事,到家已经被淋了个落汤鸡。冬天刺骨的寒风把母亲给做的小棉袄吹透,把头上的棉帽掀翻。现在想来,虽然艰苦了些,但是锻炼了体格,磨练了意志。

后来,上了高中过上了住校的生活,三十多个人一个宿舍,以水泥地面当床,把家中捎来用麦秸打的席子铺在上面,寒冬腊月,宿舍的门像饥饿的嘴巴,冷风不分方向地往里钻。我们瑟缩在一床被子之下,度过严冬。一周两次回家拿饭,都是徒步走,吃煎饼、就咸菜、喝清水,那时候,没有人不招虱子的,周日回家,先要用尽各种办法消灭虱子。就这样,度过了两年的高中生活。

现在,学习条件和那个年代无法相比,教育逐步走向优质均衡,小班化,上下学有专车接送,教室里有空调,冬暖夏凉,餐厅、宿舍、各种教学设备一应俱全,这都是改革开放40年带来的教育变化,带来的最大的民生红利。

□冯天军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