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小岗破冰,深圳兴涛,海南弄潮,浦东逐浪,雄安扬波……40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的浩荡浪潮,让华夏神州在“历史的一瞬”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每一位华夏子孙都沐浴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温暖阳光,谈及40年的风雨历程,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有很多话要讲。北京金融街威斯汀大酒店,作为红墙边的一家企业,是改革开放40年的见证者,更有许多故事要讲。
新时代有新作为,酒店党支部致力于带领员工践行“红墙意识”,用劳动彰显绝对忠诚、责任担当和首善标准,用实际行动为“红墙”添砖加瓦。近日,由北京金融街威斯汀大酒店党支部、工会、团委联合举办的“‘服务红墙见证发展’——北京金融街威斯汀大酒店中外员工畅谈改革开放40年变迁”主题活动召开,让我们走进现场,听一听他们的故事。
200名中外员工积极参与
唱响改革开放的
最美赞歌
“40年,光辉岁月弹指一挥间,4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我们的幸福生活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在北京金融街威斯汀大酒店党支部组织的“服务红墙见证发展——北京金融街威斯汀大酒店中外员工畅谈改革开放40年变迁”的活动现场,主持人铿锵有力的开场词吸引着来到现场的酒店中外员工的注意。
活动现场大家用真情讲述自己的故事,现场观众用掌声为讲述者和这个伟大的时代喝彩。这些普普通通的小故事,以一个普通职工的平凡角度,真真切切地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展现了中国飞速发展给每个人带来的幸福生活,展现了中国在国际大舞台上的榜样力量。北京金融街威斯汀大酒店的中外员工,用他们自己的小故事讲述着中国的大发展。
“今年是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今年也是酒店印度厨师库玛,在中国工作生活的第十五个年头。在一次闲谈时,库玛向我讲述了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他看到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这次谈话给我们带来了举办本次活动的灵感。”酒店党支部负责人向笔者介绍本次活动时说道。
据了解,此次活动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酒店党支部组织素材征集,近200名中外员工提交征文和反映时代变迁的照片;第二阶段开展主题宣讲活动,大家结合征文、照片讲述自己的故事谈感受;此外,酒店党支部还组织主题成果展示,和大家分享金融街威斯汀中外员工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展现改革开放伟大成就。
北京金融街威斯汀大酒店地处西城区,紧邻“红墙”边,酒店中外员工用自己的汗水参与改革开放的实践,大家既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改革开放的40年里,酒店中外员工亲眼目睹了区域的发展,也感受到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此次主题活动,酒店党支部组织中外员工用自己的照片和言语,直观展现改革开放的成绩,共同展望新时代,让每个员工都能直观地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不同年代4位代表
小故事展示不平凡变迁
60后讲述北京胡同变迁
讲述者:
北京金融街威斯汀大酒店洗衣房 姜万捷
1968年出生的姜大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北京,自小在西城区新街口大四条东教场胡同长大,胡同的小院留下了她的青春回忆,也记录了改革开放时代变迁。和大多数北京胡同居民一样,她生活在一个大杂院里,童年时都是在这个住着七八户人的小院里玩耍。
1976年,唐山地震之后,大家在院子里盖起了地震棚,随后改成了小厨房,原本就不宽敞的院子一下变的更加杂乱无序。白天屋里不开灯的话,整个屋子光线非常暗,和晚上没有区别。
“看这张黑乎乎的照片就是我们在屋里拍的。”姜姐指着自己的照片为大家讲述,“政府启动民生改善工程,一部分家庭搬迁了,我们家住进了三居大楼房,采光好小区环境更好。胡同没拆迁的院子环境也变好了,违建拆除了,道宽了采光也好了,架空线入地把蜘蛛网变没了,我经常回到胡同和老街坊唠唠,大家说最多的就是习总书记让咱们过上了好日子,感谢国家的发展,感谢党!”
70后讲述老照片的故事
讲述者:
北京金融街威斯汀大酒店工程部 宋金宝
1973年出生的宋师傅用自己的两张照片讲述着他与改革开放的故事。第一张照片的故事发生在1981年,内容是宋师傅一家人拍摄的黑白全家福。泛黄褶皱的照片上,是他和弟弟骑在老款摩托上与家人的合影。宋师傅说当时摩托车是件稀罕物,自然是照相馆最时髦的道具。当时物资匮乏,条件有限,去照相馆照相都是件奢侈的事,全家人换上新衣服跟过节一样高兴。而现如今科技发展了,数码相机、手机随手拍,非常方便。
第二张照片是宋师傅参加“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活动的数码照片,说到这张照片,宋师傅讲起了一段自己的故事:“小时候看病难,看不起病医疗条件也差,我得过一场大病,当时多亏邻里相助才医好。当时我心里就一个想法,以后我也要帮助别人。现如今国家富了,咱也过上了好日子,医疗条件提高了,看病有医保,我们再也不用为看病着急了。社会高速发展,还有自发志愿服务,虽然一切都变了,但我自小的想法没变,我参加了志愿者,去帮助更多的人。”
80后讲述农村新变化
讲述者:
北京金融街威斯汀大酒店洗衣房 刘月红
1982年出生的刘月红,生活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周庄村,她的照片讲述了村子的变迁和一段难忘的故事。小时候村里不全是砖瓦房,等她上了中学家家户户就都住上了砖房,工作后大家开始装修自己的房子,各种讲究式样多了起来。
“大家幸福的生活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毁了。”她的话锋一转,为大家讲述那段不久前发生在身边的灾难,“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61年来最强暴雨及洪涝灾害,我们村是受灾最重的村子之一。各家房屋均受不同程度的损坏,严重的已无法居住。灾难过后我们惊恐无助,政府第一时间伸出援手,我们的生活有了着落,随后国家还帮助我们盖起了新房。我们村的土房子变成了小别墅,灾难面前我们也不再恐慌。我们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
90后“洋小伙”讲述大变化
讲述者:
北京金融街威斯汀大酒店前厅部 孔哲
1991年出生的阿根廷小伙孔哲,在中国工作5年的时间了。时间虽不长,但他已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通”。他从小对中国有浓厚的兴趣,先是通过书本了解中国,后在阿根廷中国孔子学院学习,随着慢慢的深入,这个外国人彻底的爱上了中国。孔哲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他还给自己起了一个地道的中文名“孔哲”。5年前他来到中国,分别在西安、宁波、上海、台湾工作生活,最后来到了北京。“我在书本里看到的中国和我亲眼看到的中国完全不一样,现实中明显比书中发达很多”,他用中文为大家讲述所见所闻,“这五年中国的发展是飞速的,国际化大都市变多了,这给我和我的家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读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本书,我觉得他会让中国变的更好,同时我和我的家人都认为中国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的榜样!”
【结语】
历史是未来的钥匙,时间是真理的挚友。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的探索,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我们心中更多了一份坚定自信,多了一份睿智从容。作为红墙下的企业,我们要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毅和勇气,将服务工作做得更好。
□郭祥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