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摘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东安市场今尚在 西安市场何处寻
八里长桥不免桅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10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安市场今尚在 西安市场何处寻
东安市场,作为北京王府井繁华商业区中的一景,早已蜚声中外。而在老北京西城中,尚有一个与它相对应的西安市场,大概就鲜为人知了。
 

民国时是民间游乐场所

1947年,我随同母亲从辽宁锦西迁居北京,住入西四北大街小糖房胡同甲四号。这个小院落位于胡同路北的最东端,胡同口上,与我家东南角院墙相接处立有一座不高的灰砖牌楼,上刻“西安市场”四个大字,自右向左,楷书,每个字约尺半见方,端庄凝重;左下方有一行小字——遗憾的是,在那里住了二十年,我始终未曾留意那是书法家的名款,还是建立牌坊的时间。

牌楼后面,即西安市场。市场呈长方形,东西窄,南北长。北端在我家向东的延长线上,南端临马市大街,我估算得差不离的话,其面积约有足球场的三分之一左右。

西安市场历史悠久。据说,明清两代这里以卖鹌鹑闻名京城,而那时宫廷里的太监多以饲养鹌鹑为乐,就像今人养小猫小狗一样。西安市场在皇城根儿西边,距皇宫不远,也就成为众多太监常来常往之地了。到民国期间,这里已经像天桥一样,聚集了不少的民间艺人,各占一块场地,唱大鼓,变魔术,拉洋片,说相声,成了底层市民的游乐场所。那期间,几间茶馆也应运而生。有的请评书演员献艺,有的接待京剧爱好者清唱自娱。据说,其中一间茶馆聚集了不少谜语爱好者,并结成了诗社,定期活动,其成员多为饱学之士,他们设计的谜面均来自烂熟于心的学养,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时调俚曲,民俗掌故,无所不及。想来那是一群智慧不凡的雅士吧!

记忆中的茶馆与电影院

我结识西安市场时,它已失去了往日的风光。

市场西墙下,以及市场正中部位,盖了四排房子,未免堂皇了些,说是棚屋,更为准确。一间紧挨一间,低矮破旧。从屋檐下伸出的长长的棚子几乎遮挡住了全部阳光,每间屋子都黑黢黢的。

在市场正中心的两排棚屋里面,尚有一片空场,有两个篮球场大吗?差不多,那里疏疏落落地排列着十几张厚重的大木案子,每张木案边,都支着一根大木杠子,杠子上套着几个黑黢黢油亮亮的大铁钩子。天麻麻亮时,这些大铁钩子都挂上整扇儿的猪肉,放眼望去,市场上虽无“酒池”,却实实在在是一片“肉林”。西城大大小小饭馆里来采购的厨师便在这里闹哄哄地讲价还价。待天大亮时,猪肉批发商们就收摊儿了。这期间,也有不少穿着大褂儿,夹着包袱的银元贩子,吆喝着“买两块,卖两块……”手上一摞银元掂动着,哗啷啷响,很清脆,很动听。

每逢春节期间,肉贩子们歇业,这里便呈现出一抹零落的节日景象。又有些民间艺人来了,他们把彩绘的兔儿爷、木刀、木枪、花脸儿和亮晶晶的噗噗镫儿,摆在切肉的木案子上,当然也少不了花生、瓜子、橘子糖、关东糖。在木案子的间隙,地上摆着花花绿绿的瓷瓶、泥人、纸烟、兔儿爷,那是套圈儿的。孩子们买十个竹圈儿,一个一个地套。有的大人则满天花雨,十个八个一齐往前扔。抬眼看看,整个市场总共也就四五个摊子吧,远不成气候。

市场东边,还保留着一间茶馆,很宽敞,很干净。每逢夏天,店主便在茶馆前用苇席搭起一座凉棚,并搬出几张茶桌,供客人纳凉。茶馆里总是冷冷清清,落落寞寞,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想必是时局动荡,很少有人能优哉游哉地坐茶馆了。当时西安市场最大的亮点是建国西堂电影院。它坐落在市场的西北角上,几乎和我家毗邻。它常常设连环场,观众可随时买票进去,没看到前半截儿,没关系,散场之后不必出去,等下一场放映时再补上。如果你愿意,可以坐到半夜,想看几场看几场。影院的经营状况大概也不甚佳,因为它有时停放电影,改演京戏。每逢那时,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便飞进我家院子里,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建国西堂迁至马市大街路北,那便是今天的胜利电影院。

北京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西安市场没有什么变化。好像在“文革”前夕,市场正中央的两排棚屋拆掉了,改建为一座三四层高的简易楼。而市场西边的棚屋和东边的茶馆仍在。那时,我已离开小糖房胡同了。

摘自搜狐网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