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失能,一家失衡”的状况亟待缓解,这不是个体和家庭问题,而是社会性的大问题。要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需要汇聚起全社会的善心义举,共同让失能老人找回生活的尊严和快乐。
他们疾病与衰老并存,无法行走、不能自理,甚至无法控制身体排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失能老人。全国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已超过4000万人,他们的养护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减轻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家庭的照料和经济负担,维护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尊严,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发力。(10月17日新华社)
失能老人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或因身体疾病,或因年龄过大,失去了生活的自理能力,基本的吃喝拉撒都需要专人看护与照料,往往依靠子女或是专业养老机构照顾,在现在的家庭结构和机构养老现状下,失能老人已经成为亟待全社会关注与解决的课题。
一些子女由于自身家庭困难或是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长期服侍老人,大大增加了家庭负担、激化了家庭矛盾。目前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也存在短板,存在很大的机构养老缺口,加之费用较高,超出了不少家庭的经济承担能力。这些综合因素,导致失能老人处于医养两难的境地。除了生活上的照料,失能老人的心理状况也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不少老年人在失能后,深感老而无用拖累家人,心理状态很不稳定,甚至有的失能老人选择走极端,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尊严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根据全国老龄办、民政部、财政部2016年10月共同发布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18.3%。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还在加快,这不禁考验着每一个家庭的身心承受能力,也在倒逼社会养老机制如何发挥出更加有效的作用。当前,不少地方也在探索建立机构养老的新模式,借助社工、志愿者的力量,依托现代化信息化新技术,再从医疗机构、养老机构中进一步挖掘潜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老年人为国家发展作出了一辈子的贡献,理应让他们晚年生活得更有尊严。对待失能老人尤其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养老体系。照顾失能老人的重点还是家庭,但为了帮助子女缓解压力,可以进一步推广居家照料、社区看护等新模式,通过建立护理保险、转移支付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等方式,在养老资金上为家庭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再通过购买照料服务、加大基层公共养老机构建设等办法,让失能老人能够得到来自多方面的照顾,提振他们对于生活的信心。
“一人失能,一家失衡”的状况亟待缓解,这不是个体和家庭问题,而是社会性的大问题。要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需要汇聚起全社会的善心义举,共同让失能老人找回生活的尊严和快乐。
□胡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