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五中,山区学生实现了走出大山享受优质教育的梦想;北京十二中朗悦学校,名校办分校的合作模式在长阳地区嫁接、生根、发展;韩村河学区,北京育才学校红色文化基因与韩村河镇勤劳、敬业、诚信的优良传统成功融合。近年来,房山区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努力推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使百姓享受改革的红利,拥有更多获得感。
“教育移民”:
让孩子走出大山读书
2006年9月1日,对当时上初三的房山区佛子庄乡韩潮鹏来说终生难忘。这一天,他和房山区7个深山区乡镇9所中学的2600名学生一起,搭乘政府统一组织的免费车辆“出山进城”,被全部集中到房山、良乡新城地区的千人规模寄宿制学校读书。
十几年前,房山区山区教育和全国很多深山地区一样,面临着“生源逐年减少,教师只出不进,教学质量止步不前”的严重问题。面对新形势,房山区实施了“教育移民”工程,让目前户籍还在山区的青少年走出大山,到山外的城镇地区上学。为落实“教育移民”,市区两级为此投入资金3.3亿元,在周口店、阎村镇新建“房山第五中学”和“良乡第五中学”两所千人规模学校,把官道中学和房山二中改建成千人规模学校。4所学校都是依据当时北京市最新颁布的办学条件标准设计建造的,补齐了山区教育的“短板”。
不仅如此,房山区还采取了区财政出钱,各乡镇落实车辆,两周一次免费接送孩子回家,力争不给学生家庭增加经济负担。
引进“外脑”:
名校领跑本土教育
“让孩子去‘名校’读书是我们当家长的心愿,当年为了能让女儿进入城区较好的小学,花钱、走关系、报名头天傍晚开始去学校排队领号……”市民赵女士几年前的经历或许代表了大部分家长的心声。如何确保学生都“有学上”,并能“上好学”,扩容升级优化办学资源,成了房山区教委很长一段时间的现实难题。
近年来,房山区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发展,通过名校办分校等模式,吸收先进办学理念,引入了北京小学、黄城根小学、北京四中、北京十二中等市区名校。更多房山的孩子可就近在这些市区 “名校”入学。此外,房山区加强与高等教育机构战略合作关系,落实高校附属学校合作项目,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房山小学、北京工商大学附属中学及附属小学等一批优质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在房山大地开花结果,切实提升了办学水平,引领和助推了全区学校均衡发展。
多措并举:
优质资源均衡发展
2016年,房山区再一次进行教育布局调整,将规模小、地处边远地区的四所完中校一次性撤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环两带三区”优质教育发展布局,探索北京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郊区模式。“一环”即南部教育发展环,在此区域多形式构建一乡一品的“农村教育发展环”。“两带”即北沟教育发展带和南沟教育发展带,启动乡村教育联盟品牌建设,依托教科研部门支持中小学发展,引入北京教科院、北京教育学院等外部资源,加强两沟沿线薄弱校的建设。“三区”即逐步推进长阳教育聚集区、良乡教育聚集区和城关教育聚集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设。
比如,为固化长阳地区与西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房山区引进西城区北京四中等名校资源,使其在长阳地区嫁接、生根、发展。良乡地区与中医药大学、北京工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4所高校合作,对口支持10所中小学建设。城关地区探索教科研部门支持学校发展路径,积极对接中国教科院,开展学本课堂实验校建设等项目。
未来,房山区还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房山由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迈进。
□本报记者 包亚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