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吃饱饭这个梦想走进军营的他,恰巧赶上“学雷锋”热潮,从此踏上了一条无怨无悔的“学雷锋”之路。退伍寻营生,凭借修锁技术在北京大兴扎根,为回报大兴人民对他的帮助,大兴成了他“学雷锋”的热土。这一坚守就是40多年,平凡中见证伟大,他已经成为大兴区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志愿之星”,是志愿服务事业中不可或缺的榜样人物。他就是大兴区学雷锋志愿服务协会会长宋薛宣,他个人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都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在他的带领下,大兴区学雷锋志愿服务协会荣获“首都劳动奖状”“全国百个学雷锋先进集体”荣誉。
十五岁前没吃过饱饭 一封血书实现军人梦
宋薛宣,1958年出生于山西省稷山县,因家里太穷,交不起几块钱学杂费,连小学三年级都没读完。宋薛宣的童年,最深的回忆应该是饿,从他记事到十五岁,沒有吃过一顿饱饭。为给家里多挣几个工分,十三岁就干起农活,十六岁开始给家里挣钱,给学校拉水,一桶水三百多斤,走一公里还要上一个大坡,这一拉就是三年。
“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看你是否追梦,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吃上一顿饱饭,1976 年十八岁的我,为了当兵、一封血书实现了我的军人梦。”宋薛宣说,当时他写血书去当兵,理由很简单,一是能吃饱饭,二是学点本领或许还能有点出路。
1976年3月,宋薛宣走进了军营,成为了原北京卫戍区51107部队后勤处的一名战士。七年的军旅生涯,不仅锻炼了他的身体和意志,也让党的教导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刚进军营,恰巧部队正在开展“学雷锋”活动,这成为他学雷锋事业的起点。从那时起,他就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学着雷锋的样子为周边的群众做好事,帮助身边的战友修修补补。在老百姓家做好事不留姓名,直到锦旗送到部队还不承认。7年间,宋薛宣连续多次被评为“学雷锋标兵和学雷锋积极分子”,成为北京卫戍区学雷锋的标兵,受到时任北京市委、北京军区主要领导的亲切接见,这成为他离开部队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1983年,宋薛宣复员回到老家,在部队学的修锁技术用不上,家里盖房又欠了一千元外债。忠孝不能两全,这个沒有钱的儿子、丈夫、父亲,挑不起养家的重担,只有另想办法。儿子周岁生日的前一天,宋薛宣当了“逃兵”!“我儿子要过1周岁生日,明天亲朋好友来了吃什么?生日宴干脆不办了,我必须得去谋条出路,不能让家人跟着我喝西北风。”于是,宋薛宣拿着家里仅有的15元钱,坐上了寻梦的火车,孤身一人来到北京谋出路。
谋生修锁部立下承诺
践行雷锋精神回报社会
人常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宋薛宣心中的“梦开始的地方”就是当年部队所在的大兴区,下了火车,宋薛宣才意识到了眼前的处境比贫困的家还窘迫。身无分文的他只有住在当时的大车店——六汉停车场里。一晚上六毛钱的住宿费,宋薛宣都付不起,但他晚上拿回来的吃的却是大米饭、炒菜和饺子。停车场经理曹连友暗中了解到了他的实际情况,就给免了一毛钱的住宿费,员工们问他“小宋吃得比我们都好,你为什么少收他一毛钱?”曹经理说:“小宋吃的都是别人剩下的。给你们,吃吗?”还有大兴工商分局的侯春哲大哥,也非常关心他,把家里省吃俭用省下来的粮票送给他。
“是大兴人民让我度过了最难的日子,所以我暗暗发誓,我要用我的一生回报他们,回报这片收留我的热土。”正是怀揣着这颗感恩的心,宋薛宣在大兴开启了“学雷锋”这条无止境的路。
在热心群众的帮助下,1984年宋薛宣凭借在部队学到的修锁技术成立了“宋记综合修理部”,从此他在大兴有了立足之地。修锁部成立当日,他就立下承诺:向雷锋同志学习,为大兴人民尽心服务。这个小小的修锁部对社会公开承诺:对现役军人、残疾人修锁配钥匙半价优惠。后来,他逐步扩大承诺和义务服务范围,在国庆节、学雷锋日、教师、重阳节等节假日,上街道、到部队、进社区、去学校为群众免费服务。这个承诺从许下至今,他坚守了三十余年。
太多太多的学雷锋故事,串出了一部践行雷锋精神的电影,或是微小暖心助人画面,或是惊心动魄的救人场景。
1993年12月8日下午2点多钟,宋薛宣外出修锁,路过黄村西里社区,有人在喊救火,也有人说快报“119”。原来是一户居民阳台起火,他想都没想,急忙跑上去一脚踢开门,冲进屋子里灭火,等消防队赶来时火已经扑灭了,消防队员现场检查后说还有一个煤气罐,如果当时不及时扑救,后果不堪设想。
1998年,宋薛宣妻子因病住院,昂贵的医药费令人发愁。一天晚上7点多钟,陪床的宋薛宣从CT室门前路过,有三个人拉着一个刚出车祸的病人,他们既没有带钱,又没有带身份证,急得发愁,宋薛宣二话没说立刻拿出身上仅有的三百块钱,帮助患者尽快入院治疗。“钱没了,妻子没有埋怨我,理解万岁,我学雷锋做好事她都全力支持,让我没有一点后顾之忧。”
2000年12月的一个晚上,观音寺物业传呼宋薛宣,又是一起火灾!居民家中还有一位老人被困,十万火急。宋薛宣迅速赶到现场把门打开,屋里乌烟瘴气,什么也看不见。只听到屋里有哼哼的声音,宋薛宣一心想去救人,冲进几次都被呛了回来。时间不等人,时间就是生命,无奈之下,宋薛宣只好匍匐进屋,摸到床头,抱起老人就走。抢救及时,老人得救了!事后有人半开玩笑对宋薛宣说:“老宋,你几次冲进火海,就不怕把你的小命搭进去!”“说实话,我开修锁三十多年来,在关键时刻救过百十人,我当时真没有多想、也来不及想这些,因为我是共产党员,曾经是一名军人。部队告诉我,时间和火就是命令!”
就是那一年,宋薛宣被评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 市政府奖励他2000元。而宋薛宣把它全部捐给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当年5月份,宋薛宣被邀请参加大兴扶残助残座谈会。座谈会上,仁和医院眼科主任王若川说北藏村有一名失明六年的老人叫赵广东,通过治疗可以复明,由于他家庭贫寒,拿不起治疗费,宁肯一辈子拿着拐杖走路,他都不去医院接受治疗。当时宋薛宣特别激动,当即站起来承诺,“赵广东所有的手术费由我来承担!“
2001年至今,每年宋薛宣都有21天在大兴考试中心义务值班,有人会问他,“你一个锁匠在考试中心有什么用?”“我在那里就是为了防止到时间打不开试卷保密柜,而耽误考生的宝贵时间。我就好比运动会上的急救大夫,车队的修理工。”
……数不清的舍己为人,无数次的紧急救助,宋薛宣说,他都储存在了心底,只为勉励自己不忘初心,坚守承诺。
众人拾柴火焰高
志愿服务遍布大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宋薛宣认识到,一个人学雷锋,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发动更多的人学雷锋,才能真正把雷锋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
点醒他的不是别人,正是雷锋的好战友乔安山。上世纪90年代初,乔安山听闻宋薛宣学雷锋做好事回报社会,专门去看望了他。当时向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你帮别人打扫一个操场,需要多久?宋薛宣回答:一个小时。乔安山继续问他:如果有更多的人帮你一起打扫呢?宋薛宣豁然开朗,知道弘扬雷锋精神,播种公益火种更加重要。
1987年7月20日,在大兴各级党政部门的关心支持鼓励下,宋薛宣和二舅薛国栋、二弟宋薛峰还有几个个体户,组建了大兴个体户学雷锋义务服务队。 这支队伍成立30多年来,不管春夏秋冬都坚持为民义务服务。走进老干部局,军退干休所,大兴一中、大兴五小、农村、社区、部队……服务队的脚步遍布大兴,服务对象达百万人次。这个小小的服务队从1987年的六七个匠人参与活动,到30年后的现在已成立为北京市大兴区学雷锋志愿服务协会,随着志愿服务需求的不断拓展和延伸,陆续有教授、主任医师、私企老板、盲人按摩师等不同职业的人群进入志愿者队伍。与此同时,协会志愿服务项目也逐渐增加,除保留原先的修锁配钥匙、修手表、理发、修车、电器维修之外,还陆续开展了环保、健康、教育咨询等志愿服务。
如今,大兴区学雷锋志愿服务协会已经发展为十大志愿者联盟,共同开展志愿服务。
协会又有更多的大中学生、新闻工作者、公安战士、非遗文化使者加入其中,每逢助残日、建军节、教师节、春节等这样的节假日,他们就深入社区、部队、敬老院、学校、农村提供志愿服务。
协会的志愿者们都知道,宋薛宣设立了一个活动中心,为的是让大家伙有一个活动阵地,更好地宣传雷锋精神。2004年,宋薛宣将自己100多平方米的住房腾出来,设立了大兴学雷锋志愿者活动中心,将雷锋事迹和大兴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的事迹制成展板,自己担任讲解员,至今已接待社会各界人士3万余人,小小的活动中心起到了弘扬雷锋精神的基地和窗口作用。有人说他傻,要是把房租出去一年能挣好几万,放着钱不挣,弄这个活动中心,但宋薛宣却不这么想,在他心中,如果尽自己的力量能为群众多做一点好事实事,能让下一代和更多的人了解雷锋、学习雷锋,那就是值得的。
雷锋精神家庭传承
一人带动“家族式”学雷锋
“我们来北京跟大哥学徒的时候,看到他不图名不图利、甚至贴钱做好事,开始也不理解。一年年过去,我们被大哥的执着和奉献精神感动了,也跟着他开始学雷锋做好事了。”宋薛宣的二弟宋薛峰说。
宋薛宣的二弟和四弟目前都是学雷锋服务协会的骨干,三弟自己也创办了学雷锋义务服务队。曾跟随他学习技艺的内侄回到山西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并组建了当地的学雷锋服务队。
在宋薛宣的“学雷锋义务服务队”志愿者队伍中,还有他的妻子、儿子儿媳、女儿女婿。
还记得非典那年吗?非典肆虐京城,大街上人少了很多,但却经常能看到路边打公用电话的人,宋薛宣在想,“这个时候我能做些什么?非典时候人都怕交叉感染,我可以为公用电话义务消毒。这个时候人们都是躲在家里不敢出门,而宋薛宣却要往大街上跑,去接触众人手摸嘴喊的公用电话。 电话消毒这件事必须得有人做!这个想法得到了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宋薛宣便开始购买消毒液、白大褂、口罩等消毒用具,带着家人开上自家的两辆面包车,从4月24日至7月12日,对黄村地区近300多部公用电话进行义务消毒。至少每天两次,从未间断,历时77天,行程8000多公里。 “我们这么做,在当时看来确实有危险,也影响了我们的正常收入,部队教育我,‘家’中有难、我们有责!”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兴政东里17号楼小区物业因故撤离,造成小区内垃圾如山、污水横流,宋薛宣带领家人义务管理执勤146天,承担起小区物业职责,运垃圾、搞卫生,自掏腰包修电梯,为楼门加装无障碍通道,保障了居民的生活,直至新的物业接手。
他经常对他的家人讲: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帮助、首先你要学会帮助别人。吃亏奉献都是福。
如今,年过花甲的宋薛宣依旧活跃在志愿一线,带动更多人,传承雷锋精神,不忘初心。
□本报记者 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