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苏州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民办立新小学校舍房屋租约到期,800多名学生被临时安排到附近的重点公立小学——苏州勤惜实验小学就读。不料此举却引发勤惜小学众多家长的反对。校方表示,将用铁栅栏设置隔离带,让两个学校的孩子分开管理和教学。勤惜实验小学校长表示,目前已经增加的隔离门等措施,不存在制造学生之间歧视的问题,这样做只是为了保持两所学校的相对独立性。
笔者看到这则新闻觉得很诧异,一样的孩子,只是部分孩子的家不在学区,明明在一个校园上课,却被隔离对待,宛若两个世界。这样做难道是为了孩子考虑?难道遵循教育公平原则了吗?
当然校方此举也不是没来由的。据报道,当地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到姑苏区勤惜实验小学读书,不惜以单价3万元左右的价格在附近买房。骤然让800多名民办学校的在读生进入这所学校读书,让花了大钱的家长们感到心里不平衡,觉得“学区房”白买了。于是各种质疑沸沸扬扬。
虽然事出有因,但是,笔者认为,这道墙真的不能立。
第一, 立了这道墙,孩子们的上课状态是怎样的呢?据报道,“建起隔离墙后,两所学校使用的还是一栋教学楼。两栋教学楼之间在二楼有天桥连接,中间隔离的铁栅栏将天桥拦腰截断,也就是说,立新小学只用最南边的一个教学楼,学生从南门进入,勤惜实验小学的学生是从北边进入。”从这样的描述可以看到,简易的“铁栅栏”并不会让孩子们觉得这是两个校区。只是不停地对他们心理暗示“ 两所学校的学生是不一样的”。这样的“隔离”,难免让孩子们过早地体会到世俗的偏见,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
第二, 因为花了大钱买了学区房,勤惜实验小学的家长就有理由对公立学校安置民办学校的学生进行阻止吗?首先,教育资源不平衡是社会问题。重点学校的教育资源不是来源于学区房,家长们花了再大的代价买房,也没有一分钱进入勤惜学校的腰包。优质的教育资源依然是公共资源。买了学区房的家长对这所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没有实质贡献,谁也没承诺除了花了钱的孩子,别人不能享受这优质的公共资源。
第三, 教育公平就是“有教无类”,本来产生所谓重点小学与非重点小学就有悖于“教育公平”,理应逐渐拉近各校之间的教学资源差距,如此,融合比隔离更顺应“教育公平”应有之义。小学生都是零基础入学,按说入学时这些孩子们的资质都应是差不多的,为什么不能打破壁垒,让民办立新小学的学生们在勤惜实验小学的校园内快乐的成长?如果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无论是哪个学校,能在一个操场玩起来的都是好朋友,一道篱笆墙不能隔离优质的教育资源,只能隔断“公平”的教育,和孩子们对这个世界纯真的认知。
□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