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摘
3上一版  下一版4
 
纳粹版《泰坦尼克》不光彩的拍摄史
子女走进南京五桥工地 感受父辈建设成就
沉没80年的极地探险船 将建成博物馆
苏富比将拍卖两辆微型老爷车 设计够呆萌
首次全国性军营开放活动 在武汉举行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8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纳粹版《泰坦尼克》不光彩的拍摄史

 

“泰坦尼克”号的悲剧是电影史上经久不衰的题材。很少有人知道,在詹姆斯·卡梅隆的影片《泰坦尼克号》风靡全球半个多世纪之前,由纳粹德国拍摄的《泰坦尼克号》就创下了许多纪录。因为不光彩的出身遭到口诛笔伐,这部影片几乎湮没无闻。

纳粹版《泰坦尼克号》的拷贝在战后一度遗失,1949年被重新发现,但在大多数西方国家遭到封杀。

借电影大打宣传战

1940年,纳粹铁蹄横扫西欧,只有英国还在抵抗。双方战机在英吉利海峡上空殊死搏杀。同时,一场诋毁英国、吹捧德国的舆论攻势在第三帝国的首都悄悄酝酿。希特勒的忠实追随者戈培尔发现,1912年的“泰坦尼克”号灾难简直是完美的题材,淋漓尽致地呈现了“英国上层阶级的颓废和资本主义贪婪的沉沦景象”。

戈培尔深知电影作为宣传工具的威力。从1933年到1945年,他领导下的纳粹宣传机构拍摄了1000多部影片,《意志的胜利》、《犹太人苏斯》等至今臭名昭著。美国作家罗伯特·沃森在专著《纳粹泰坦尼克号》中写道,“对戈培尔个人而言,他可以借此成为最伟大的电影制片人,并进一步讨好希特勒。”希特勒当权后一直希望建立“莱茵河上的好莱坞”,挑战美国电影的霸主地位。

德国大多数最好的导演早已因战乱和迫害远走高飞,戈培尔还是找到了一位才华横溢的人物为自己的创意掌舵,他就是赫伯特·塞尔平。早在纳粹党上位前,塞尔平就在德国艺术界声名鹊起。战争开始后,他响应当局号召,拍摄了一部“德国探险家在非洲大战英国殖民者”的冒险题材影片,颇受赏识。

剧本中塞满政治暗示

纳粹版《泰坦尼克号》动用了德国当时最优秀的制作班底,影片开头和结尾曲由主演之一克尔斯滕·海伯格演唱,他是战争时期德国最红的男星。

塞尔平委托老友沃尔特·施莱特-奥尔菲尼乌斯改写剧本,以注入更多动作、戏剧元素和政治暗示。施莱特是一战老兵,也是狂热的纳粹分子。他笔下的主角是虚构人物“彼得森”,号称“全体船员中唯一的德国人”,是个有远见、把同情心和安全置于利润之上的角色。他请求船上的犹太人富翁和势利的英国船主减速,可后者下令“泰坦尼克”号毫不犹豫地冲向冰山,以创造速度纪录、推高股价。影片的头一个场景就是伦敦的秘密股东大会。

施莱特笔下的“泰坦尼克”号上挤满了背景和思维方式迥异的各色乘客。头等舱的权贵被塑造成懦夫,而彼得森的俄罗斯情人西格丽德,以及其他所有德国乘客则表现得勇敢而善良。在为了逃生尔虞我诈的人群中,彼得森说服西格丽德坐上救生艇,还拯救了一个小女孩——她被冷漠无情的资本家父母丢在了船舱里。巨轮即将沉没的瞬间,彼得森抱着小女孩纵身一跃,跳上了西格丽德的救生艇,两人有惊无险地团聚。

彼得森还顺手救了船主伊斯梅,为的是把后者送上法庭。整部电影以主人公慷慨激昂地痛斥英国资本主义结束。但伊斯梅逃脱了指控,将责任推给死去的船长史密斯。影片结尾字幕写道:“1500名死者未能安息,永远控诉着英国无休止追求利润的罪恶。”

影片没拍完导演“自裁”

为拍好这部“鸿篇巨制”,纳粹政权承诺提供“近乎无限”的资源。纳粹宣传部门为其划拨的预算高达400万帝国马克,相当于今天的1.8亿美元。这部《泰坦尼克号》由此成为纳粹德国拍摄的最贵影片。

野心勃勃的导演塞尔平向剧组提出了“令人发指的要求”。他发现小尺寸模型看起来不够拟真,索性命令建造一个“至少20至30英尺(6至9米)长”的“泰坦尼克”号复制品,需要25辆卡车运输。剧组建造了巨大的滑道,以便将模型引入湖中。恶劣的天气和不靠谱的设备使拍摄延迟了几个月,而塞尔平坚持只在夜间工作。彼时,盟军的空袭迫使德国各地实行灯火管制。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剧组获准开灯拍摄,即使这可能招来敌机。

巨大的花销和无休止的延误,让戈培尔不耐烦了。然而,塞尔平似乎没有体察到戈培尔的情绪,而是继续“狮子大开口”,说拍摄效果还是无法让人满意,想要一艘真正的豪华远洋轮作为“泰坦尼克”号的替身。于是,电影的高潮部分挪到了“安根娜角”号上拍摄,这艘船原本是德国海军的潜艇训练舰。尽管前线急需士兵,戈培尔还是指派数百名官兵充当群众演员。在德国百姓被迫忍受配给制和无休止的轰炸时,演职人员依然享受着丰富的食物和美酒。

没人能约束饱受战争创伤的军人。醉醺醺的群众演员不断咆哮,破坏昂贵的道具,骚扰女演员……士兵们根本记不住台词,一天只能拍下几分钟可用的镜头,塞尔平愈发焦躁。1942年5月15日,一场严重的拍摄延误后,导演召集全体会议。“刺猬”高声咒骂奉命前来配合拍摄的军人。

嘲笑“战争英雄”可不是小事。很快,塞尔平被召回柏林,面临“叛国”指控。戈培尔给了他“改过自新”的机会,但恃才傲物的导演拒绝道歉,遂于1942年7月30日被捕入狱。翌日,塞尔平在牢房中身亡。

战争结束后编剧被判刑

此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导演接手了这部麻烦不断的影片,终于在1942年10月杀青。电影的公映时间定于1943年初,但就在前一天晚上,盟军把举行首映礼的影院炸成了废墟。当年10月,这部时长85分钟的影片才拿到播放许可,但首映不是在柏林,而是在布拉格。1944年,影片开始在整个欧洲放映,反响不错,收回了部分投资。

1945年春,战火在欧洲熄灭前夕,曾出演纳粹版《泰坦尼克号》的“安根娜角”号遭遇了和塞尔平同样残酷的结局。纳粹党卫队把大约5000名囚犯,包括犹太人、俄罗斯人、抵抗战士和英国战俘赶上这艘船,任其在波罗的海上漂流。德国投降前5天,孤苦伶仃的“安根娜角”号被英国飞机炸沉,只有不到500人幸存。

战争结束后,司法机关调查了《泰坦尼克号》影片的拍摄过程,特别是塞尔平导演死亡的真相。编剧施莱特被判处5年苦役,罚没大部分财产。

摘自《青年参考》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