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昌古镇是浙江绍兴四大名镇之一,位于绍兴市柯桥区境内西北端,那纵横相连、阡陌交错的河道水巷、轻灵飘过的乌篷船只、老街上氤氲着的淡淡的酒香,无时无刻不让你联想到鲁迅笔下的绍兴风味,一到腊月里,安昌人满大街地舂年糕、灌腊肠、扯白糖、晒酱鸭……穿梭往来的乌篷船、热闹非凡的水乡社戏、喜气洋洋的船上迎亲、誉满天下的“仁昌酱油”……给这座千年古镇增添了道靓丽的风景线。
老街深处腊肠香
清晨,来到安昌古镇,站在镇口桥头上,远远眺望,河面上薄雾蒸腾,仿佛笼罩着一层轻烟,那黑如铁牛背的屋脊,在初露的晨曦中苏醒过来:老街临河带顶棚的长廊内陆陆续续摆起了长桌、条凳……村民们在自家门前的廊棚檐下,扯起一根根绳子,将早已灌制好的猪肉、酱鸭……一挂接着一挂的晾在檐下,红彤彤的酱油浸透着鸡鸭鱼肉,如大红灯笼般高高悬起,油亮的腊肠如帘子般挂满了沿河的廊檐,成了一道别致的护栏,走在一望无尽、撩人肠肚的“一帘幽梦”里,亮晶晶的油脂从肠衣上渗滴出,一股独特的酱香、腊香在老街深处弥漫开来,细诉着一年的丰盈……
三里长街,酒肆茶坊林立,腊肠成了一道必不可少的佐酒菜,故安昌也有了“无肠不酒店”的说法,安昌人做腊肠选材用料极为考究,一只整猪,只取猪后腿肉上筋骨最好的肉,剔骨除皮去肥,统共才六两左右的腊肉。想起了安昌有句老话“香肠过酒,吃了不醉”。
别无分号乌篷船
古镇东起高桥,西至清墩,一条河流穿镇而过,南岸民居,北岸街市,俊爽多姿的石拱桥横跨南北两岸,那一座座古老的石桥,全是上了年纪的,清朝、明朝,乃至更为久远……“吱呀”作响的摇橹船,从拱桥深处的烟雾里飘摇出来,江南多船,乌篷船在绍兴可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来到安昌,终于有缘一睹平日里只能在文字、屏幕上看到的乌篷船:两头尖尖的橄榄形,三爿可开可合的乌篷,船公坐在船艄摇橹,头戴一顶乌毡帽,腋夹舵把,双脚蹬桨,那小小的船身在河道灵活地穿梭,将一串串密密麻麻的腊货抛在脑后,原本静穆的老街和宅院都动了起来,一卷江南水乡风情图在眼前徐徐摊开,弃船登岸后,在城隍庙古戏台前,看一场热闹的水乡社戏,清婉悠扬的唱辞夹杂着当地方言,恍惚间,仿佛穿越时光隧道走进了迅哥儿笔下的鲁镇。夜幕降临,来到宝麟酒家,温上一壶地道的绍兴黄酒,叫一碟茴香豆。酒店的老掌柜一身长衫,悠闲地坐在店门口的藤椅里,他也算得上“安昌一宝”。看着他这一身打扮,我突然想起了孔乙己,于是,蘸着酒水在桌上划“回”字的四种写法,微醺的岁月很是自在。
仁昌酱园传美味
有人说,锦溪是一个“睡梦中的少女”,那么安昌,则是一位粗砺朴实的中年农妇、不修边幅的本分村姑,这种“灶台里头的秀气”更接地气。
对景区里那些花里胡哨的工艺品向来很抵触的我,却不得不去镇口的“仁昌酱园”买上几瓶头道仁昌酱油,这家百年酱油店因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而驰誉天下。从展厅走到厂区,几百只上盖白尖顶盖的七石缸齐整地摆放着,这些酱缸要晒上足足180天,空气里弥漫着酱香味,仁昌酱园恪守“重麦制酱、短水放坯、天然发酵、夏伏曝晒”的祖训,酿出的酱油质地醇厚、黑里透红、味鲜带甜、久藏不霉,成为同行中的翘楚,而安昌腊肠之所以可口入味,仁昌酱油是功不可没的。有句话叫:仁昌酱油使安昌人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老街真的有年头了,摊主多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他们从不主动招徕游客,自顾自在的灌腊肠、纳布鞋、编竹篮、箍木桶……大爷坐在门槛上抽旱烟,阿婆们戴着老花眼镜一针一线地缝织衣物,光阴,就这样一寸一寸从指缝间悄然溜逝。
如果说河流是动脉,桥梁是骨骼,那么街弄就是筋络,连片相接的墙檐屋廊,四通八达的幽巷深弄亦成了古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狭促的石板弄里坐着一家钱庄,自1850年开始经营,一坐就是大半个世纪。安昌,这个曾风云一时的商贾重镇,汇聚了南来北往的商贾,商人重利轻别离,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家,于是,那些“风雪夜不归”的人儿,将这里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因此,安昌的腊月云集了各地风俗,格外热闹:锃亮的青石板街上,白糖在老人手中好似一条会飞的白龙,忽高忽低跳跃着,这是一项祖传绝活“扯白糖”,妇女们则手脚麻利地灌香肠,那越扯越长的白糖、越陈越香的黄酒、蔚为壮观的“腊肠阵”,成了安昌古镇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申功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