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同时也是秋天的第1个节气。立秋的到来,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然而对中国的很多地区来说,节气上的“立秋”并不代表本地真正入秋。夏伏的暑气在立秋后并未马上消失,“秋老虎”的余威甚于夏热,立秋因此又称交秋,只是交代了秋天的来临。古人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说,养生一定要顺应四时,才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立秋该吃些什么?立秋养生的误区又是什么呢?
立秋后少吃秋瓜
立秋之后还要谨记“秋瓜坏肚”。不论西瓜或香瓜、菜瓜,都不能任意多吃,否则会损伤脾胃阳气。夏令大量食瓜虽不至于造成脾胃疾患,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后再大量生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腹泻、下痢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
调脾胃 小心长膘
民间一般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而后开始“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做各种各样的肉,如炖肉、烤肉、红烧肉等,“以肉贴膘”。但也不可过度。
苦夏之时,人本身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一般人都会瘦上一圈。而凉秋的到来,会使人胃口大开。
除了许久没有开荤的原因之外,入秋时的胃口也受到了天气引发的情绪变化之影响。相信大家都有过这种感受,心情郁闷之时,会不自觉地想往嘴里塞点东西,也不图什么味觉享受之类的,只是为了填补一下空虚感。
除此之外,天凉了,人体代谢减慢,加之活动减少,身体容易囤积脂肪。
小心感冒“秋后算账”
立秋后,白天炙热的气温到了晚上,就会开始变得清凉起来,因此,早晚温差过大容易引起频发感冒等。专家提醒,在衣着和居家休息方面,应更注意防止夜间着凉。
有些朋友习惯于在家赤膊睡觉,再加上空调温度设定太低,夜晚睡眠时寒气侵体,体质下降,诱发感冒、肩颈疼痛等疾病。立秋过后,天气将逐渐转凉,提醒广大市民在居家环境中不宜24小时空调全开,尤其是夜间,尽量少用空调。可趁早晚清凉时分勤开窗户通风,流通空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另外,出门当心淋雨,容易引起身体不适。提醒出门时最好随身携带雨具,或备件衣物,以备不时之需。
多喝牛奶少吃“油”
牛奶蕴含丰富的乳清酸和钙质,既能有效抑制胆固醇沉积于动脉血管壁,又能抑制人体内胆固醇合成酶的活性,减少胆固醇产生,达到去脂效果。在秋季之时,早晚喝一杯对于身体作用挺大的。
“油”即脂肪的摄入对于减肥而言是大忌,减肥需少摄入脂肪含量高的食物。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包括动植物油、瘦肉、内脏、蛋、奶、豆制品等食物,尽量少食为佳。
饭前喝汤 营养健康
大餐前先喝一碗汤,压一压自己的食欲,自然在之后的用餐中面对食物的诉求就会少很多,研究表明,汤汁是一种良好的食欲抑制剂。而秋季更显干燥,喝水是日常必需,每天8杯水不仅能增加饱腹感还能美容养颜,让皮肤水水嫩嫩的呈现健康状态。
向“懒”说不 保持运动
天一凉,人就容易有惰性,产生一种“什么事儿都不想做”的感觉,这对于身体健康有负面影响。在这种时候,要做的就是,克服惰性,向“懒”说不,每日维持一定强度的运动,时间长了不但减肥还可健身。
食品、衣物需防霉变
立秋之时降雨增加湿度大,天气闷热,食品、衣物很易发生霉变。一般来说,如果气温达到35℃以上,而相对湿度也会增加,这就很容易产生霉变。食用霉变的食物后会发生胃肠疾病,如腹泻、呕吐、肠炎和痢疾等。
易霉变的食物有:面包、蛋糕、熟肉、鱼虾、奶、鸡蛋、桃、香蕉、甘蔗、大米、豆类等。衣物、床单、被褥发生霉变,同样会导致皮肤过敏。需要提示的是,封闭式包装的熟肉打开后,一天内应吃完,如果时间较长,在没有确认变质的情况下要充分加热后才可食用。牛奶变质一定不能喝。霉变的大米、面包、蛋糕一定是不能食用的。(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