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足迹
3上一版  下一版4
 
纸上笔锋浓转淡 墨间人生老更刚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8年8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唐北怀:
纸上笔锋浓转淡 墨间人生老更刚

1977年内蒙古当兵
前排中为奶奶,右一为母亲,后排军人为父亲
二排左二为本人,后排右一为老师唐棣华,后排中为父亲
母亲李定云
和师傅刘一达
▶唐北怀书法作品
 

■他是党的一大代表、中共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李达的外孙;

■他因著名书法家唐棣华先生结缘书法艺术;

■他历经沉浮,最终在书法中获得内心的沉静与从容;

■他就是北京对外经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工会副主席、中国书画院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唐北怀

唐北怀,生于潇湘大地,长于革命家庭。南方水乡的童年生活,培育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北方激情年代的成长岁月,激发了他骨子里对于远方的追求;身份的迷失、生死的考验、亲人间的聚散……并没能打碎他对于理想的忠诚,内心对远方的呼唤。当岁月终将生活归于平淡,他开始将爱恨挥洒笔端,于点墨间述说世事沧桑。

他的创作总是基于美学与哲学思考和对生命深刻的体认,围绕“高古”二字做文章,又能“守道不封己”,善学苦练,自然出新,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富有艺术特征的创作道路。他欣赏汪国真诗中的一句:“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远方,成为了他皈依的人生坐标。

生于革命世家

1958年10月28日,唐北怀生于湖南永州零陵,家里称得上是书香门第,姥爷李达是党的一大代表、中共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也是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校长,中国哲学学会会长、中共八大代表。父亲唐良越是那个时代少有的大学生,和书法家唐棣华教授是湖南永州同乡,也是至交。父亲是学生参军,一生戎马,酷爱读书写字,哪怕只有一点儿时间也总是手不释卷,唐北怀后来走上书法艺术之路,可以说离不开外祖父的影响和父亲的文化熏陶。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后期,父亲从丹东奉调进京,参与组建空军后勤部。同年,在翠花胡同买了一间15平方米的小平房成了婚。

1958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下放干部进行劳动锻炼的指示》,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动员大批知识分子干部到工厂、农村去参加体力劳动。出身不好的父亲,积极追求进步,把全家户口迁出北京,回乡参与建设。但这对于已有工作,又怀有身孕的母亲李定云来说却是艰难的抉择,她决定先到孩子姥爷处暂住。

当时,李达已任武汉大学校长有年。毕竟经过大风大浪,姥爷给母亲出主意,不要回湖南老家,就在武汉把孩子生下,然后回北京再上户口去。然而父亲接连发信催促,母亲无奈只身来到永州。不久,孩子出生,取名北怀。

农村虽然清苦,但家人心灵获得了极大解放。打记事起,小北怀就记得母亲经常带着自己赤足走在田埂上,看着村边池塘岸草青青、杨柳依依、燕子呢喃……一派南方乡村的朦胧景象。那时母亲经常忙着参加各种农村人民公社建设,虽然很辛苦但脸上总挂着微笑。而邻村的“李达小学”既是唐北怀和周围村子小孩们的母校,又是他童年的骄傲。所谓水墨潇湘源,千古诗文地。“那时农村写字都是用毛笔。虽然没人刻意指导我,但那些方方正正的字,却影响了我一辈子。”耳濡目染之下,年幼的唐北怀萌发了对书法的喜爱之情。

生死关头悟生死

安逸的日子并没过多久,1966年6月,武汉大学挖出了由校长李达、党委书记朱劭天、副校长何定华组成的“三家村黑帮”。2个月间,已经76岁的老人遭到反复批斗。在经历一场万人批斗大会后,8月13日,李达突然摔倒在地,口吐鲜血,不省人事。一直拖到8月22日,李达才被送进医院,8月24日,李达含冤走完了他的人生,终年76岁。

从姥爷被批斗开始,唐北怀和母亲在家乡的日子就越来越难过。父亲来信让唐北怀来北京。不想到了车站,火车上全是各地到北京串联的学生,一个不满8岁的孩子怎样也挤不上火车,家里人商量后决定让他暂时留农村,有机会再说。

岂料,一场巨大的危机正悄然而至。唐家被划为“五类分子”家庭,成了无产阶级的专政对象,只许老老实实,不准乱说乱动。母亲经常被吊起来殴打批斗,回来就抱着唐北怀和弟弟哭作一团。直至1967年8月间,湖南道县群众斗争严重扩大化,唐家在好心同学的庇佑下躲过了一次杀身大祸。

尽管生死只在瞬间,但对侥幸得生的唐北怀来说却终生刻骨。此后几十年,唐北怀有学历却不愿深造为学者,做官却从不迷恋,经商挣多少钱也不曾欣喜若狂。就像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的名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对于唐北怀而言,从那一瞬间起,内心深处不期然地产生了一种高贵情怀。他要用一生探究人性无限的深邃,触摸思想遥远的星空,欣赏这个世界的至善至美,他感到只有这般活着才过瘾。

经历使然令唐北怀外表看起来散淡与不经意,常常遭到他人的误解,但其内心却是充满着善和爱。

名师点拨结缘书法

1968年8月,虎口脱险的唐北怀在父亲的帮助下进京,住在空军后勤部大院的集体宿舍,每天吃大院食堂的学生灶。虽然只是借读在北京草厂小学上5年级,户口也一时没办下来,但唐北怀还是为能活着和父亲在一起而感到很高兴。

不久,父亲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支左”,父子俩一个月也见不到几面。到了10月,父亲因担心孩子一个人“放羊”,便将唐北怀托付给著名书法家唐棣华教授。唐棣华老家与李达家相隔仅一公里,他的父亲就是我党早期革命家、黄埔军校三期学员、红八军顾问兼政治学校校长唐克烈士。1947年,唐棣华考入北京辅仁大学经济系,第二年便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组织。解放后,他便在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出版社长期从事理论教学与编辑工作。

彼时,唐棣华教授正在市委党校教授政治经济学,只是党校业已停课,他被安排到位于石景山的农场劳动,每天可以回家。大概因为是唐克烈士的子女,岳父又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牺牲,被斯大林授予“卫国战争”勋章。在那段特殊时期,唐棣华没有受到太大冲击,每天到家除了吃饭就是用捡来传单和大字报背面练习书法。后来在1982年第一届春节电视楹联大赛中唐棣华获得第一名,功底可见一斑。

唐棣华教授家里人对唐北怀都很好,尤其是唐家奶奶,总是可怜小北怀身边没亲人。每次分水果,老太太总是给小北怀拿最大的;每天吃完晚饭,还总带着他去附近的北京展览馆前散散步。唐棣华更是很喜欢唐北怀,身边5个孩子虽然没有人写书法,但却要求唐北怀练习写大字,还送了他一套复印的颜真卿《多宝塔碑》和柳公权的《神策军碑》字帖。每天唐北怀练完字,唐棣华总是过来给勾选几个,让他继续努力。就这样,唐北怀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黑土地上掉过的眼泪

1968年10月5日,《人民日报》登载《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一文后,全国各地的党政军机关纷纷在农村办起五七干校。1969年3月8日,11岁的唐北怀跟随空军“五七干校”三大队任政治干事的父亲来到黑龙江嫩江沐河劳动改造。

广袤无垠的松嫩大地就像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在《猎人笔记》中描写的美丽草原,一望无际。它远得让人遥望,宽得开阔无边,各种植被穷尽你的想象。时值3月,这片土地却仍是冰封的世界。

一天夜里,小北怀尿炕了。由于没有户口,就没有布票,所以只能和父亲同盖一床被子。一声“爸爸,我尿炕了”,父亲赶紧去找换洗的衣服。那时的东北烧的都是火墙,刚从北京装麻袋运来的衣物全靠墙堆放。这一找衣服发现麻袋已被火墙烤着,父亲惊出一身冷汗,他是政治干事,此时正值中苏珍宝岛开战,负责保管着全大队的枪支弹药,稍晚一点引燃一个手雷或手榴弹,整个一排平房几十人瞬间就会灰飞烟灭,想来让人后怕。

几个月的时间很快过去,北怀就在沐河村小学与村民的孩子一起上学。随着参加劳动的干部家属越来越多,干校在齐齐哈尔市的塔哈镇建了一个空军五七干校子弟学校——育红学校。眼见着周围的孩子都去了塔哈上学了,小北怀坐不住了,他没和父亲打声招呼,就跟着大队负责财务的陈叔叔坐火车去塔哈。父亲以为孩子丢了,急的满处找。直到接到陈叔叔的电话,才知道儿子跑到塔哈上学去了。

学校的生活并没有太多课业压力,唐北怀和同学老师们的关系也处得非常融洽,他几乎快要忘记自己身份带来的那些不愉快了。只是每到夜晚想起杳无音信的妈妈总是忍不住偷偷地掉眼泪,不过能相依为命他已经很知足了。直到一次淘气的时候,被老师指着鼻子说:“你们家这个成分,你还不老实点!”唐北怀才意识到虽然大家都是来这里劳动,但还是分出了三六九等,自己身上的烙印是挥之不去的。他一下就没了脾气,又将心思放在了早就有些生疏的书法上了,没钱买笔和纸,他就在宿舍边找来一块相对平整的石块,用手蘸着水练习,或者捡一截树杈在地上练……每次,只要一写字他就忘记了身上背负的那些痛苦。说来也怪,以后每遇挫折总是书法帮助渡过难关,正如丘吉尔所说:人生得意时,艺术是件再小不过的事。苦难时,艺术又一件是最大的事。

红土地感受岁月青葱

上了一年多的小学,父亲突然接到通知,黑龙江的空军五七干校合并到空军贵阳五七干校,唐北怀又从东北坐了7天7夜的火车赶到贵阳。

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黔贵高原,解放后修建了磊庄机场,周围红土地上漫山遍野的都是茶树,空气中似乎都带着淡淡的茶香。干校学员每天除了学习、劳动,就是种茶采茶。唐北怀和干校子弟一起到了花溪农学院上学,几十名学生住在大礼堂,每人分睡一顶蚊帐。在这里,唐北怀喜欢上了看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呼啸山庄》等,同学们之间互相借小说看。从书里,唐北怀感受到了一种温暖,一种人性的力量让他开始重新观察周围的一切,他感觉自己在无形中成熟了起来。

1972年3月,随着政治风向的变化,唐北怀和父亲结束了干校生涯,回到北京。此时母亲的问题也搞清了,摘掉了地主分子的帽子。就这样他和父亲又坐火车到湖南永州见母亲。4年不见,母亲看起来黢黑黢黑的,精神也经常恍惚,久别重逢令唐北怀不禁感到有些陌生与凄然。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北怀紧紧地与母亲相拥而泣,母亲轻抚着儿子的额头喃喃自语着:“长大了,长大了。”

同年,唐北怀成为北京灯市口中学的一名初中生。在学校,他非常刻苦,数学、语文成绩都名列前茅。唐北怀也憧憬着未来,他打算成为一名大学生。然而,天不遂人愿,教育部门根据政治形势提出了“开门办学”的口号。唐北怀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到北京朝阳五金构建厂学工、到平谷峪口公社西凡各庄去学农。为了不落课,他一边自学课本,一边试着看些大部头的文学名著和古典诗词。期间唐北怀与两名同学合写的话剧《初生的朝阳》,反映开门办学的成果,其后被东城文化馆排演。

征衣常带淡墨香

1976年12月,因为在校表现优异,唐北怀被推荐参军,到内蒙古某空军部队41师地勤从事飞机无线电维护工作。3年后,唐北怀考上了军校,开始了在石家庄空军第四飞行学院学习的生活。军校毕业后唐北怀历任连指导员、军级机关秘书、干部干事等职。

当兵16年,唐北怀几乎每天都抽时间在宿舍写书法。无线电维护工作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既耗费精力也耗费时间。于是,他白天忙碌,别人休息时则尽情挥毫。多年后,同宿舍的战友们告诉唐北怀,他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总站在桌边写狂草,宿舍飘着淡淡的墨香……“多亏遇到了好领导和好战友,为我创造条件,给我提供展示平台,从而使得工作和书法艺术相得益彰。”唐北怀回忆说,“书法让自己的心态变得沉稳和宁静,这种心境又让我在工作中少些浮躁。”

当兵期间,唐北怀经常会寄自己的作品给在北京唐棣华教授,请先生指点一二。每次回京探亲,唐北怀也一定要去唐棣华教授家,一来是看望,二来是把自己的习作交给唐先生评点。先生依旧是勾选出好的字,让唐北怀回去有个努力的方向。

1991年,唐北怀转业地方,在北京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工作,后进入国企。

起笔落墨皆人生

几十年历经无数的游历与体验,唐北怀说自己只是一个匆匆过客,一路走来,跌跌撞撞、迷迷糊糊、如醉如梦。“事实上经历和艺术是相辅相成的。感谢上苍让我与书法这个国粹不期而遇,内心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快乐。”正因为痴迷,唐北怀把生活及职业生涯、一切的过往,内化入书法艺术,书法之线条便摇曳和承载了生命的蹉跎与感悟。笔走龙蛇间,再现的是书法,表达的是思想与情感,寻找的是内心深处的灵魂。就这样,他不再纠结酸甜苦辣与宠辱得失。经历丰富了艺术,艺术再嫁接到哲学的思考,一个社会个体从此具有了大社会背景下的时代生命。

近年来,唐北怀师从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数位导师。2013年在央视书法频道接受名师张旭光老师点评。评其书法作品气象正大,寻古探幽。表达了朝气蓬勃的生命状态。之后又在其主办的北兰亭书院学习,解惑答疑,践行顿悟,改变习气,直攀书法高峰。其书法从二王入手,临习王羲之《圣教序》《十七贴》及各类手札,并追寻二王体系中的智勇《千字文》、孙过庭《书谱》及宋朝米芾、元朝赵孟頫、明末清初王铎等,期间还掺杂着练习魏碑,以此丰富书法的雄浑与苍劲。他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书展,积极参与各种社团笔会,传播书法大爱之美,并出版了个人书法专辑《远方》。其创作奔放自由、法度严谨,厚重而不失飘逸,灵动而不失庄严。那流畅的线条、清秀的墨迹氤氲满纸,散发出一阵阵沁人心脾的芳香,将生活的经历与书法的魅力展示得酣畅淋漓。

唐北怀深知,书法艺术最终追求的是意境和神韵,一个不具备文化内涵的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书法家。因此,他注重广泛吸收历代众家之所长,做到为我所用,无论是从作品的题材、构想,还是章法、意境等方面,均能将书法意境不断延伸。其作品被赋予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时代感,由此开拓了一种书法新气象。

取得如今的艺术成就,唐北怀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感恩在他生命历程和艺术道路上,所有的挫折和磨难,它们都已成为了他生命的一部分;他更从心底最深处,感恩书法艺术始终滋润着自己快要干涸的心田。他常说:人生素纸一张,落墨开场。时而一步三折,一咏三叹,时而曲折迂回,峰回路转。前尘如梦,去留无意,宠辱不惊,是非成败,自在心中。

□本报记者 李睦 文/图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