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对症开“处方”的戒毒专家
刘秀英:患癌教师用爱浇灌花朵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8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症开“处方”的戒毒专家
——记北京市教育矫治局教育处主任科员王春光
 

从警10年间,凭借活泛的头脑,敏而好学的特质,他研发科学评估工具、引入前沿矫治技术,从普通民警成长为受人瞩目的戒毒专家。他就是北京市教育矫治局教育处主任科员王春光,是北京市教育矫治局培养的第一位研究毒品成瘾神经机制和临床干预的博士,今年3月被评为北京市政法系统优秀人才。

探索“戒毒十步法”取得好效果

2008年7月,王春光从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北京市天堂河强制隔离戒毒所四大队。他虽然顶着“研究生”的光环,但是入警的头几个月,遇到戒毒人员不服管的问题,依然束手无策。

“管人管不好,自己也很有挫折感。”王春光说,那段时间,他就是靠磨时间,跟强戒人员聊天,深入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吸毒史、家庭环境等,琢磨他们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去想办法。

一名吸毒人员张某,因为长得人高马大,有恃无恐,平日里总端着一副谁也别来招我的架势。有一次,张某和其他强戒人员发生肢体冲突,换作其他民警,批评惩罚,做教育工作,以后留心关注多加防范,但王春光却先去翻书,通过查资料他发现,长期吸毒之后,毒品会使大脑负责管控冲动和进行愤怒调控的脑区受损,导致人的冲动性变强,自我管控能力变差。

找到“病根儿”,王春光找到张某给他解释,并对症开“处方”,教给张某情绪管理的技巧,进行科学的脑功能恢复性训练,后来,张某能很好管理自己的情绪,再没有发生过激行为。

王春光在大队管班和心理咨询员岗位上一干就是两年多。针对戒毒人员的心理特点和戒毒需求,查阅了数百篇戒毒领域相关的文献资料,深入访谈了上百名戒毒人员,探索出了“戒毒十步法”。从戒毒认知、戒毒示范到戒毒技能的训练,形成了相互衔接的十个戒毒步骤,并将其用到所管的班组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所带的戒毒人员出所后至今还保持操守。工作第二年,王春光夺得全局戒毒类班组考核第一名,获得了局“优秀班组”称号。

研究评估表“透视”吸毒者内心

2010年11月,王春光从大队调入到戒毒所心理咨询中心,开始站在全所角度琢磨戒毒人员的心理行为评估问题,并承担了全局性课题研发任务。

王春光和同事对所管人员进行了大量访谈和问卷调查,评估量表的题目都是从所管人员的现实生活和想法中来设计的。“想吸毒时坐立不安”“家人都不理解我”“我对戒毒没有信心”……通过专门设计的问题,对他们进行身体唤醒、情绪管理、家庭关系等多维度评价。做完评估量表,一个戒毒人员“中毒”有多深,家庭关系如何,戒毒信心强不强,有没有戒毒行动,都会直观地呈现出来,民警可进行针对性矫治。

随之问题来了,有的戒毒人员疑心重,答题时故意答错(说谎),或敷衍了事,还有“装好”的。尤其是一些女性吸毒人员,刻意掩饰,给出的答卷十分“完美”。王春光和专家沟通,在量表中添加了一些“测谎”“装好”的题目及对作答态度的评测,通过多道“门槛”设置尽量保证量表的科学性。

经过两年的反复修订调试,评估量表最终确定下来。王春光说:“那真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评估工具的出现,让基层戒毒民警可在很短时间内就一目了然地掌握戒毒人员的戒毒状态,不再像以前一样花很长时间接触了解,完全凭感觉经验判断,让矫治工作更加科学化。而戒毒人员能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配合民警工作。

攻读博士在矫治中学以致用

2013年,在市教育矫治局支持下,王春光到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药物成瘾的神经机制与临床干预”。

学习让王春光取到“真经”,其中一个便是反应时任务。通过捕捉测试者答题反应时间长短来评估神经系统损害程度。比如做戒毒人员成瘾测试时,电脑屏幕上呈现出一个冰壶的图像,题目不是让测试者对图片做反应,而是让他用按键去选择图片边框的颜色。吸毒人员对与毒品相关的线索有特别的注意偏向,会把注意力放在冰壶上,很难或较慢注意到边框的颜色,在作答时就会出现延迟。通过延迟的时间就可以区分其成瘾程度,延迟越久,说明成瘾程度越深,神经系统受损越严重。反应时任务的引入规避了评估量表主观作答,可以人为掩饰的局限性,成为更科学、排除主观影响的升级版评估方式。

读博士时,王春光发现有老师专门在做内隐测试技术研究。他敏锐认为该技术在戒毒工作中大有可为。他花了近两年时间,最终将其引入到对所管人员攻击和自杀高危倾向的测试中来。

有一名戒毒人员,在内隐测试筛查中,被发现存在高危攻击性。王春光对他访谈时发现,他特别认同用暴力解决问题,身边的朋友也多是从事与暴力相关的人。这些综合因素决定了他的冲动性很强。此后,民警对其进行有意识地引导,减少刺激源,有效避免了所内暴力事件的发生。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王春光的团队已搭建起高危行为筛查研判的平台,在各教育矫治所推广应用,为所管人员自杀、攻击等高危行为的及早筛查、精准防控、提前干预发挥了重要作用。系列前沿技术、前沿方法的引入和本土化工作,解决了基层民警缺矫治技术、矫治方法的难题。

引入VR技术进行防复吸训练

随着VR虚拟现实技术的兴起,王春光就想怎么把这个前沿技术应用于戒毒工作。

“我们在大量访谈基础上,找到有共性的吸毒情景和线索,1:1地去设置在卧室、客厅、汽车内吸毒的各种虚拟现实场景,以及身体唤醒的线索,呈现出立体逼真的吸毒场景。”王春光说,比如一个打火机,对吸毒人员来说,可能会有一定诱发作用,但这是低级别的诱发渴求场景;再放置半成品毒品,这是中级别。最后,直接拿来就可以吸食的冰壶等成品,就是高级别诱发渴求的场景。戒毒人员可以在从低到高逐级递进的虚拟现实场景中,结合自己学到的防复吸方法去进行身体、情绪等控制性练习。

根据实验,虚拟现实技术确实能达到真实环境的诱发效果。王春光和中科院心理所的研究员一起,历时三四年基本完成了全部场景的搭建工作,目前正推进与正念防复吸训练的结合。

“一朝吸毒,终身戒毒。”王春光说,能不能戒断的核心问题,是要找到“毒品损害的到底是什么”这个靶点,再有针对性地治疗、干预。“我们是主张综合干预,生理+心理+行为+家庭+社会照管,在综合模式下,各司其职。这么多年,我们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就是找症状,找每个人独有的症状,进行针对性治疗,已经有了不少成功的案例。我相信,如果对症下药,那么戒毒虽然是个问题,但不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王春光说。

□本报记者 周美玉/文 市教育矫治局/图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