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福音”不断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8年7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就业服务不断线 扶持大学生创业开办企业3.3万家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福音”不断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北京市人力社保部门不断创新就业创业服务模式,突出“抓两头、促中间”。一方面,通过提供不间断、精细化、高质量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为供需双方搭建对接平台,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另一方面,大力引领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精准帮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北京地区和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排在全国前列。

自7月24日起,“北京地区2018年高校毕业生暑期就业服务月”即将拉开帷幕,针对高校毕业生的一系列就业创业帮扶服务又将密集登场。

率先开启“大创板”

创业引领带就业

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北京市人力社保部门自2014年以来,深入实施北京市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四年来,累计引领2.3万余名大学生在京开办创业实体3.3万余个,带动大学生就业万余人;为5000余名大学生提供了创业培训,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00余万元。联合中关村东升科技园,连续4年举办“东升杯”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加大支持力度,设立百万元大奖,广泛吸引国内外大学生创业者竞赛比拼。

2016年6月,市人力社保局联合中关村股权交易服务集团,在全国率先开启了“大创服务平台+大创板”服务新模式。大学生创业者通过“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能够获取人力社保各项政策和人事人才相关服务,目前已累计服务大学生创业者近5000人次。

通过“大学生创业板”直通资本市场,大学生创业企业能够获得挂牌展示、工商代办、投融资对接、企业规范治理、股权托管、发行债券和转入更高层次资本市场等多项专业化服务,实现了大学生创业“进口有政府服务、出口有市场承接”。凡在校大学生、毕业5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和留学回国人员等,都可以享受免费的资本市场服务和人力社保公共服务。目前,大创板挂牌企业已达41家,注册资本超过1.7亿元,主要从事信息和软件服务业、科学技术服务业、文化教育等行业。

北京灵犀微光科技有限公司是2016年首批登陆大学生创业板的企业。创始人郑昱毕业于北京大学,创始人团队均是来自于北大、清华、浙大等高校和实验室的优秀人才。公司专注AR(增强现实)显示技术与硬件平台,研发的AR眼镜产品1代Sapphire PT1成功应用了光波导技术,在AR设备的光学和硬件技术上突破了数项行业瓶颈。该AR眼镜镜片已达到世界第二薄、中国最薄的1.7毫米,且视场角较大,实现高达40°视场角的视野,成像清晰。灵犀微光作为首批登陆大学生创业板的企业,获得了市人力社保局和北京四板市场的大力扶持,为企业核心团队成员协调办理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帮助企业留住优秀人才,组织企业参加多场毕业生招聘会,为企业规范修改商业计划书,对接万象资本等投资机构。2017年底,企业获得红杉资本千万级A轮融资。

2015年以来,市人力社保部门举办了三届“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北京地区赛事,累计有320余个青年创业项目参赛,多个项目分获全国一二三等奖。各区人力社保局也紧密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特点,在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机构开设大学生创业服务窗口,举办各类大学生创业服务活动。

为提供给大学生更有针对性、更实用的创业指导,市人力社保局还联合中关村股权交易服务集团编发了本市第一本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指导手册——《北京市大学生创业政策问答》,为大学生提供政策解读和指导。

建档立卡精准帮

“一生一策”保就业

为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特别是帮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北京市人力社保部门制定并完善了求职创业补贴政策,为北京地区高校的困难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每人1000元。逐步扩大帮扶群体范围,从最初只有城乡低保家庭这一类群体,扩大到现在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低收入农户)、贫困残疾家庭、残疾、毕业学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和特困人员中的高校毕业生共6类群体,累计发放补贴2500余万元。其中,为283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本市低收入农户和贫困残疾家庭高校毕业生发放补贴资金28.3万元。

与此同时,市人力社保部门建立起与市农委、市民政、市残联、市公安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及数据比对机制,利用大数据精确筛选零就业家庭、城乡低保家庭、优抚对象家庭、低收入农户、残疾和特困人员中的高校毕业生,依托各区人力社保部门,实施“一生一策”式的精准帮扶。两年来,累计帮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484人。其中,低收入农户毕业生158人。

北京市人力社保部门还深入开展就业援藏等对口援建工作,连续7年组织用人单位赴西藏地区举办专场招聘活动,加大西藏周边地区就业岗位开发力度,加强对西藏地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帮扶。

全年服务不断线

主动靠前促就业

近年来,北京市人力社保部门通过提供不间断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主动靠前服务,为毕业生广泛搭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平台,提供职业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做到“年有方案、季有活动、月有专场、周有进度”。

在招聘服务方面,坚持品牌引领,确保服务不断。重点打造“一场大型招聘会、两个就业服务月、全年不间断小型招聘会”的品牌系列活动。一场大型招聘会是指“北京地区毕业研究生专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招聘会”,两个就业服务月是指“北京地区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和“暑期北京地区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实现一年四季就业服务不断线。全市年均开展招聘服务活动280余场次,提供就业岗位21万个,服务毕业生73万余人次。

在精细化服务方面,突出服务前置,深化服务模式。创新开展了“一进五送”校园服务,即进校园,送岗位、送政策、送信息、送指导、送培训,全市人力社保部门每年都要走进30余所高校,把政策解读、岗位信息,职业指导、就业培训等服务送到毕业生身边。创办了《好工作——毕业生就业服务专刊》,向北京地区高校免费发放;创办了“好工作”微信公众号,实时发布就业创业政策信息、岗位信息、服务信息及行业动态。为提高供需匹配效能,市人力社保部门还积极举办女大学生、大学生村官、旅游行业、建筑专业等分群体、分行业、分专业的招聘活动。

社会市场齐上阵

多方合力扩就业

市人力社保部门积极整合多方资源,与市教委等政府职能部门加强联动,与社会服务机构开展合作,集中力量共促高校毕业生就业。

每年初,市人力社保部门都与市教委共同研究确定全年工作重点和具体落实举措;每年中,两部门都要对全年任务落实情况进行再动员再推进;每年底,都要召集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总结全年工作,部署下一年任务。双方建立形成了促进就业齐抓共管、信息数据互通共享、就业服务无缝衔接的良好机制。

在职业指导服务方面,发挥高校指导教师与企业人力资源专业人士合力,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强化以职业指导促转变观念、促能力提升。为帮助高校毕业生切实提高求职择业能力,人力社保部门与市教委深入合作,组织优质资源深入校园提供指导。组织开展了“职业指导师、创业指导师”进校园系列活动,邀请华为北京研究院、电控集团、北汽集团、城建集团、金隅集团等诸多人力资源行业大咖和知名创业投资人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提供上门指导,为毕业生解疑释惑。

自2015年起,西城区人力社保局与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合作,开设了专门的职业指导课程,两年间,为750名学生开展了就业信息、就业形势、大学生自我评价、社交礼仪、职业素养、大学生择业原则与技巧,包括人际交往、求职应聘技巧等内容的指导培训;通州区人力社保局与“通州小兵”媒体服务平台签署了就业帮扶项目协议书,在全市率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面向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就业群体,开启了就业“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新模式;怀柔区与北京京北职业学院建立高校毕业生“一对一”就业推荐机制,对有意愿留在怀柔工作的毕业生建立就业台账,结合专业和就业需求进行匹配推荐。

此外,以就业服务月等品牌活动为载体,强化全市各级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机构工作联动、同频共振。本市人力社保部门还积极发挥社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市场专业优势和灵活宣传特点,开展了与有关机构的深度合作。比如,联合外企服务集团连续4年举办了“职为你来”中外企业校园行活动,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以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高校进行深度校企对接,年均提供就业岗位1万余个;与智联招聘、前程无忧、搜狐等毕业生经常浏览查看的网站合作,发布就业政策、就业服务等信息,扩大政策及服务的知晓度。

下一步,全市人力社保部门将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各项工作,以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为目标,大力引领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群体创新创业,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国家重大战略、投身全市重点工作,为首都“四个中心”建设贡献出青春、智慧和力量。

□本报记者 张晶 文/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