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毕业季,据2018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显示,今年应届生毕业人数预计达820万,远高于2017年高校毕业生的795万人,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如何?近日,记者走访多场高校招聘会后发现,就业市场基本呈现供需两旺的形式,毕业生愁的不再是“就业难”,而是“择业难”。采访中记者还注意到,得益于政府、学校针对创业的精准化服务,不少毕业生都选择了自主创业,或到新创企业就业。
【现状】
95后成应届毕业生主力军 更倾向“慢就业”,根据兴趣选职业
在调查采访中,记者注意到,95后已经成应届毕业生的主力军,他们思想活跃、开放自信、视野开阔,在求职时他们更倾向于“慢就业”,并且有很明确的职场规划。“我最理想的是找一份文秘类工作,其次是我本专业的工作。”在不久前举办的中关村创业企业专场招聘会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大四学生李梦轩充满信心,当天她一身正装,共投出了5份简历,全部都是文秘类岗位。李梦轩说,她身边的同学很多都和她一样,在求职时更看重个人兴趣和工作环境、企业文化,薪资待遇已经不是他们在求职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近期的一项《全国高校1049名大学生的调查问卷》数据显示,84.12%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工资福利是择业重要因素,67.38%、62.37%、61.52%的受访者分别认为工作环境、个人兴趣、行业前景等因素会影响他们择业。可见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毕业生已经不会再为了生计急于就业,而是会根据综合因素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
在采访中记者还发现,以前大学毕业生更青睐去大型企业工作,但是95后毕业生中却有很多人将目光投向了一些新创企业。“现在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有很多优惠政策,与其去大企业里受气,不如到创业企业中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一起奋斗,说不定将来还能成为联合创始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一名应届毕业生对记者说道。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小企业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力军,但部分中小企业还存在招人难,部分专业学生就业难现象。比如,目前技能型人才紧缺,机械、机电、营销等专业毕业生位列供不应求的专业,财会、行政、文秘、企业管理等职业则出现明显的供过于求情况。
【破解】
如何更好地帮助毕业生找到理想的工作?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学校要提供更加精准化的服务。就此,记者也分别采访了人力社保部门和高校的相关负责人,在帮助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他们做了大量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丰台:打包系列优惠政策,助力毕业生到新创企业发展
“我们参加大赛并不单纯是为了名次和奖金,比赛的过程本身就让我们收获很多。”北京肆野创视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由丰台区高校毕业生开办的初创企业,7月13日,在由丰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北京市丰台区选拔赛暨“创业北京”创业创新大赛上,他们一举拔得头筹,并获得了3万元奖金。代表肆野创视前来参赛的选手告诉记者,通过这次比赛,他们不仅发现了项目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了解到很多北京市和丰台区的创业优惠政策,对于他们这样的初创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丰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大赛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社会有志青年征集创业项目。自5月中旬启动以来,通过线上网络报名、线下深入校园、企业地推以及其他孵化机构推荐等多种征集渠道,大赛共征集了来自文化创意类、电子信息类、先进制造类、智能硬件类、互联网类等多个领域近百个项目。为了让创业者能更好地展示、发挥,并且获得更多与投资人进行充分沟通与交流的机会,除资格赛、决赛外,他们特意邀请专业投资人对选手进行了赛前辅导和培训,一方面帮助项目团队整体水平,另一方面让项目团队可以直接与投资人交流。
“获奖项目除了直接可以获得赛事奖金外,入选丰台区优秀项目遴选库的项目还可获得5万-15万元的项目扶持资金,及多项创业优惠政策帮扶。”丰台区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创业人员今后在经过区人力社保局挂牌后的创业服务机构入孵,可以享受免费工位补贴、第三方专业服务补贴、创业场地租赁补助、创业带动就业奖励、免费创业课堂等多项实质性优惠政策服务。
据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各区都在持续推进第三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截至目前,全市共征集创业项目691个,其中创新组286个,创业组405个。其中,顺义区、房山区、延庆区、平谷区、开发区等已经全面完成区级选拔赛,选拔出了肿瘤新生抗原个性化疫苗、电动汽车智能无线充电系统等优秀创业项目晋级北京市选拔赛。其他各区也将于7月20日前陆续完成区级选拔赛,北京市选拔赛将于8月中旬举办。
北京交通大学:精准指导毕业生就业,让学生少走弯路
记者从北京交通大学了解到,该校建立了就业工作校长办公会汇报制度,定期召集各学院党政一把手研讨就业工作,通过校院联动,深度开展就业指导,深度提供就业服务,深度拓展就业市场,确保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校院联动方面,北交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建立了考核、奖励、走访、反馈制度,将就业情况作为学院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与各学院的考核及拨款挂钩,对于就业工作成绩优异、特色突出的学院予以表彰和奖励。每学期,主管领导带队深入学院,研究和解决就业工作中的新问题,并向校长办公会报送调研报告,为修订培养方案等改革提供依据。同时,该校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学校主管领导定期牵头召开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会议,把各专业就业情况和社会需求作为招生计划调整的重要参考。
为了更好地开展就业工作,该校各学院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一支由主管领导、系主任、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课教师组成的就业工作队伍,各学院还成立学生就业小组,建立班级就业联络员制度,完善校院一体化联动机制。
近年来,北交大平均每年举办用人单位入校招聘会500余场,接待进校招聘单位近2000家,发布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信息6000余条;搭建“互联网+就业”平台,为毕业生精准推送求职信息3700余条,覆盖超过3000名毕业生。同时,学校建设多层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其中于2017年出台文件,按照低年级、高年级、入职前和入职后四个阶段,分层分类、分重点地开展就业自助、教学辅导、朋辈辅导、职业咨询等系统项目,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5年来,北交大本科生、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达95%。学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输送毕业生,近5年到轨道交通行业就业的毕业生累计达3710人。
华北电力大学:创业孵化平台三年吸纳305个创业团队,教学生学会创业
作为华北电力大学2017届毕业生,陈科枫2016年10月获得100万个人种子投资,如今是一家科技公司的创始人。毕业前夕就成立公司,他说母校在课程、实验室等方面给了他很大帮助,“可以说,学校实验室是我梦想起步的地方。”
能够在大学期间拿到4项专利发明,研发出数百个科技创新方案,陈科枫说多亏了学校的实验室平台,从不干涉学生做实验时间,“想呆多久呆多久”。从大一下学期起,他开始“泡”实验室,累了就躺下睡一会,醒来再接着干,这样的生活他持续了三年半。
同时,他选修了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提升创业理论水平;并于2015年成为学校首批“绿色电力创新创业先锋班”成员,接受专门的培训。他至今清楚记得创业课上听到的“三明治理论”,“老师告诉我们,要么是实践—理论—实践,要么理论—实践—理论,实践与理论的有效结合是有必要的。”他说这个理论在自己的项目发展中得到验证,之前学过的不少管理和工商相关内容在实践中也能运用上。
在这样的环境里,陈科枫的成长很快,先后获得1项国家级特等、4项国家级一等奖项,并将和同学一起将奖金捐给学校hunters实验室。毕业后,学校又邀他加入校友会,丰富他的人脉资源。
记者从华北电力大学获悉,近年来,该校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行全覆盖。
该校实施了创新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每年划拨专项经费近1000万元,在机构、人力、场地等方面,为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提供支持。比如制定优秀创业项目遴选和扶持机制,重点扶持优秀创业团队;成立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提供项目论证、公司注册、财务管理、法律咨询、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设立创新创业教研室,各学院设创新创业工作辅导员,每个班设创业委员;建立导师资源库,聘任创业导师217名,仅2017年就为103个创业团队提供了全程化创业指导;编写创新创业教材和指导手册免费发放;为学生提供线上指导咨询服务,开展多个创业训练活动、讲座和沙龙;成立创新创业实验班、创业协会等几十个创新社团及创业俱乐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该校还与昌平区人社局共同建立创业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注册服务;与昌平税务部门共同建立“校园双创普法基地”,为创业团队解决法务问题。
近年来,华北电力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其中各级创业孵化平台近三年吸纳了305个创业团队,96个项目成立公司,提供就业岗位1600余个。学校先后入选“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等,被评为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
□本报记者 张晶 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