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新中考“北京味儿”折射的教育理念
警惕“壶美人”背后的“励志骗局”
门外乱弹世界杯
农家乐后院 亟待“管”起来
公交站变“曝光台”
高温津贴需要“高温监管”
海外游学 未必适合每个孩子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7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中考“北京味儿”折射的教育理念

 

北京今年的新中考是一次有益且有效的探索,它告诉我们,功利性的应试教育已经不符合当今社会教育需求的变化,必须下决心改革,走学以致用的道路。

刚刚结束的北京今年中考,由于首次纳入了历史、地理学科考试,被称为新中考。据考生反映和媒体所见,新中考果然新颖、灵活,也给人们留下一些思考。

新中考新在哪儿?活在哪儿?从新科目考题形式上看,更偏重于测试学生对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理解,史、地两科试题设计都凸显了北京特色,有“北京味儿”——中轴线申遗、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等分别进入考题。如历史科目中,西周分封制和清朝加强边疆管理等内容,都与北京的历史地理沿革、文物古迹遗存做了有机结合,要求学生提出一项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的行动建议;在地理科目中,则让考生通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认识家乡的未来发展,等等。

北京有着其他城市少有的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可谓北京学子独有的一笔精神财富(北京之所以有那么多一流学府、顶尖学者,与此有密切关系),北京的教育如果不能充分利用、积极传承、大力弘扬这笔财富,实在是一大缺憾。北京今年的新中考引入民族和地域文化内容,让孩子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历史、未来发展有一个自己的理解和设想(且不论理解是否深刻、设想是否可行,那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重要),这本身就是在强化孩子的学习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是多好的事情!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一场考试。

北京新中考在设问与答题方式上也有创新,并且显示了灵活性。如历史考卷某题用材料提供了三本不同的书籍,学生可以选取其中自己阅读过或比较熟悉的一本进行答题;又如,地理科目的综合题中也有让考生多选一的设置,部分试题设问具有开放性,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有发挥空间,从而鼓励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些,对于学生来说绝对“利好”,不仅再也不必为“唯一正确”的答案绞尽脑汁,而且可以充分发挥自己所长,尽可能圆满答题。

考试为了什么?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知识巩固程度固然是目的之一,但不是唯一。比较而言,检验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才是更重要的学习成果。毕竟,学生们最终走上社会,参加工作,要靠“本事”而非书本“吃饭”。书本知识是死的,而人的思维和实践是活的。以往,在应试教育的浓重氛围下,一切从应对考试出发“蔚然成风”,学生除了死记硬背,没有“捷径”可走,这就把孩子们“赶进”了为考试而考试的“死胡同”,成了“书呆子”、甚至“考试机器”,或许,他们记住了若干“知识点”,却连某些常识都缺乏必要的掌握,更缺乏独立思考,实在是误人子弟。常听用人单位讲,现在的年轻人,学历都不低,但能力却有限,指的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京今年的新中考是一次有益且有效的探索,它告诉我们,功利性的应试教育已经不符合当今社会教育需求的变化,必须下决心改革,走学以致用的道路。同时,它提示我们,中考有创新,高考呢?如果我们的高考也能够有这样的“灵活性”,允许学生发散思维,能够自成“一家之言”,相信一定会有革命性的突破。

□张刃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