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皇城根长大的北京大妞;她是留学哈佛走在设计前沿的博士;在很多人为一张美国绿卡挤破脑袋的时候,她选择回到了祖国;回国之后,她没有选择留在繁华的都市,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了最贫穷偏僻的乡村。这就是都市意匠城镇规划设计(北京)中心的创始人朱冰,怀揣“让中国的乡村和小镇像英美的乡村和特色小镇那样漂亮”的梦想不断前行。那么当“洋”博士遇上“土”乡村,会撞出哪些故事呢?近日,记者采访到了朱冰博士,带您一起走进她的乡土世界。
位 于两山中间的郭家沟,属蓟州区下营镇,这里是天津的北大门。地少、闭塞,以前这里的人们从没有富过。然而谁会想到如今的郭家沟能成功入选“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荣获“特色民俗村”的称号。2016年,这个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7.5万元。依山傍水,山湖相依,民风纯朴,山上松柏郁郁葱葱,一座座传统民居错落有致,成了京津冀周边游客的“香饽饽”。
而为郭家沟栽下“摇钱树”的则是一位哈佛女博士——朱冰,郭家沟的设计就是出自她之手。近日,记者有幸采访到了这位哈佛女博士朱冰。只见她留着短发,戴着一副眼镜,说话的时候总是带着笑意。看起来温柔和蔼的朱冰,心中却有一个大梦想——让中国的乡村和小镇像英美的乡村和特色小镇那样漂亮。朱冰相信,好的设计,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于是怀揣梦想,这个北京大妞带着团队一直行走在“美丽乡村”、助力城市发展的道路上。
哈佛学设计成绩优异,导师说:你的祖国需要你
十年寒窗,最终圆了大学梦。1988年,朱冰顺利考进了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系。带着满满的期待,朱冰走进了大学的校门,然而让朱冰没有想到的是,在这扇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背后,却隐藏着无数的困惑,更让她始料未及的是,曾经的“最爱”——画画,竟然成了她的痛苦之源。
学建筑,首先要画画,而且要临摹石膏像,但是画石膏像时,朱冰总是画不像。就这样,朱冰一直痛苦地前行着,让她没想到的是正是画画让她领悟了另外的真谛。一次,期末图评的主题是画海盗。每人的作品都会挂在教室里展示,由大家自由点评。“那幅海盗我已经画了好多遍,但当我走进教室时,一眼就看见了我画的海盗,它还是不像。当时我特别想找一个地缝钻进去。因为期末图评其他班的老师和学生也会来看。”但让朱冰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幅不像的画却得到了老师的夸奖。当时的主课老师走进教室,环顾了一圈之后,说:“大家的水平普遍都有很大长进,但这一屋子的画,只有一张画有自己的个性。”然后他就指着朱冰的那幅画。“我当时真的是无比震惊。”然后老师接着说:“这幅画她画的不像,但是她画出了自己的感觉。当年印象派之所以能脱胎于古典主义,就是因为有塞尚那帮人画‘不像’,于是产生了印象派。”这给了朱冰非常大的鼓励,也正是这个鼓励让朱冰挣脱了很多限制,去追求自我。
大二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朱冰去了一趟外文期刊阅览室。“当时我的英语还没有那么好,看的还很费劲,但我觉得它给我开了一扇窗。当时我就问自己:你想做一个乖学生还是一个好学生。乖学生——老师说什么我做什么,如果要做一个好学生的话,我就要有自己的梦想,做自己的事。”在朱冰决心要做一名好学生的同时,心中还蕴藏着她的抗争——谁说画不好画,就做不了设计。带着这份倔强,朱冰一直怀揣理想在求知解惑的道路上前行。
1993年,大学毕业的朱冰进入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当了名建筑师。1998年,朱冰顺利以公派研究生的身份,来到了香港大学攻读城市设计硕士学位。她和另外几名学生也是香港大学第一批内地学生。2001年,她赴哈佛大学留学,学的依然是设计专业。
朱冰在美国受到的第一个冲击就是选择困难。“平日里我们去中国快餐店,会有一个套餐可以选择,但在美国却不是这样。比如说我选一个汉堡,汉堡的面包、菜、酱料各有20多种。服务员会问你:你要哪一种面包,哪种小菜……一个汉堡点下来,你可能就会满头大汗。”到美国之后,文化差异常常让中国学生很不适应。所以那时好多中国留学生到了美国之后会感到茫然。
而朱冰在哈佛学会了如何“选择”——面对多个选择,换下角度,别有一番天地。这点直到现在都让朱冰很受益。“现在所谓的创新不过是你换个角度去思考,包括所谓的跨界。”朱冰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当诺基亚时任CEO约玛·奥利拉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布同意微软收购时最后说了一句话: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一直在他们的体系里做的非常完美,但是越是这样越可怕。因为新的技术、新的理念不断地在冲击,最终颠覆了整个体系。这就是创新的力量。”
“一个真理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更大的真理。”这句话时刻提醒着朱冰,让她不停转换思考的角度。
五年的哈佛求学之路,转眼间就结束了。临近毕业时,到底回不回国?导师一句话让她下定了回国的决心:“你的祖国需要你!” 2006年,朱冰拿到了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到了祖国。朱冰的行动也印证了哈佛大学的校训——“真理”二字。当一个人获得了更多知识,有更多能力可供发挥的时候,就应该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追求真理也深深的印在了朱冰的心上。
为了心中的美丽乡村,回国创办都市意匠
2007年底,朱冰在北京注册了都市意匠城镇规划设计中心,踏上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开创自己的设计之路。朱冰说,给公司取名为“都市意匠”是在向《华夏意匠》这本书致敬 “意匠”不是普通的匠人, 而是“创新创意的工匠”。
学成归来,此时朱冰对中国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视角与思维,更看准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于是创业之初,朱冰将公司定位为特色小镇的开发、农村改造、旅游景观,以及城市产业园区的开发与建设。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首先是这个方面国内的设计院关注较少,其次是朱冰在哈佛研究的就是小城镇。她曾游历美国和欧洲,对欧美等国小城镇的良好生态和优美风景感叹不已,她希望将自己的所学用到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上。“中国的小城镇必然会像美国、欧洲那样漂亮。”这就是朱冰创立公司的初衷。
在都市意匠开发的设计项目中,不得不提郭家沟项目。天津蓟县郭家沟转型为现代乡村旅游的项目是朱冰的团队接的第一个乡村项目。项目一结束就大获好评。设计不光改变了村民的生活环境,还让人们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结束了曾经那个外村姑娘都不愿嫁到郭家沟来的时代……“现在看来,郭家沟的设计完全是符合当地发展定位的,而且实现了自己造血功能的转型,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了。”朱冰说。
现在,朱冰再到这个村庄时,村民都很高兴。可开始接手这个项目的时候,却是困难重重。“我带着设计人员挨家挨户敲门,给大家看图纸,讲设计理念,有的不给开门,有的拿着铁锹把我们赶出院子。”当朱冰带领的团队把规划方案拿出来时,遭遇的情况让她始料未及。或许是因为执拗,也可以说她对设计的坚守,对乡村的热爱,一直支撑着她走了下去。“虽然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我知道这条路是对的,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所以当时我下定决心:不管有没有钱,我们都会干到底。”朱冰很坚定。
为了设计出符合郭家沟乡村旅游的定位,为客源提供良好的服务,同时又不破坏生态,体现当地特有的风俗,朱冰的团队在郭家沟一住就是大半年时间,与农民同吃同住。“我体验过的一个农家院。他家有一个洗手池,上面有一面镜子,镜子下面自带一个小托,上面放着牙膏牙刷。当我洗脸时,每当低头把水捧在脸上的时候,头就正好磕在了小托上……现在都市人要求的是一种精致的生活,而这个农家院连基本的要求都不能满足。这种情况就是供给式不平衡。于是,我们设计的时候就会提出,这个小托要放在哪里才不会碰着头,洗脸盆与镜子是一个怎样的比例才会产生舒适……”改造前的郭家沟一天是80块钱一日包括三餐。调整后,25间房间变成了15间,房间更舒适。虽然单价抬上去了,但客户更愿意来,让村民们感受到了设计的魅力。
改造完成之后,郭家沟变了样。原来小河上分割的一个个鱼塘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石块滚水坝造景等进行的恰当间隔。原来的田地种上了药材丹参,不仅有经济价值,而且开花时特别像薰衣草,村里的水库大坝上种上小雏菊……郭家沟的自然景观更美了。
更重要的是,为了适应现代旅游业,在统一规划下,每户村民家的房屋都进行了整理、修葺,各有特色。对好的建筑修旧如旧,对不协调的建筑则进行改造,使之符合生态和美学原则。
现在回头来看,朱冰的想法是正确的。如今政府提出的“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一系列政策,都是将目光聚焦在了乡村,而此时朱冰已经在美丽乡村的道路上走了十年。
独特的设计理念,引领业界
随着郭家沟声名渐起,都市意匠越来越得到大家认可。由此,都市意匠获得了天津和北京等地更多的农村改造项目,而且他们每做一个项目总会吸引很多人前来参观。这些项目中包括北京灵水村项目,灵水正是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的拍摄地。
走进灵水村,青砖灰瓦的院落、古色古香的雕花、质朴沧桑的石板路,深厚的历史积淀赋予了灵水村儒雅、质朴、恬静和深邃的文化。面对这些传统文化时,都市意匠深刻意识到保护这些元素就是在保护人们的家园。当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人们生活方式撞在一起时,设计师们提出以传统文化的传承带动村民现代文明意识的觉醒与发展;以旅游产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村民收入水平,将各方矛盾在设计中给予解决。
“设计是什么,面上看我们只是设计了乡村的景观,设计了乡村的房子,但是从根上讲,是通过设计来解决它的问题,它的经济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所以对我来说,设计理念、设计作品都是我的工具。我去国外学习,掌握了一些工具。有了这个工具我才能敏锐的发现问题的本质。这里面涉及到独立思维的能力,而不是建立在别人人云亦云的伪问题上,发现真正的问题。之后你要有办法,这些办法就要用到我所学到的知识。”
从开办公司至今,每接到一个城镇规划类项目,都市意匠都会先做生态研究,然后进行产业结构分析,之后才是做形象和品牌,确保让每一个设计在生态环境、客源定位等各方面与乡村融合在一起。在朱冰看来,每一个设计不仅仅是一张图纸,设计是有生命力的,而朱冰在乡村中找到了那种原始的生命之美。
“当我来到乡村的时候,村民告诉我过了谷雨树就不能移植了。因为它已经含苞待放,好像一个怀孕的女人。而在城市里,我们常常会忽视这些。在乡村,你会发现很多本真的东西——花草树木都是有生命的,要善待每一个生命的精灵。虽然说城市里的建筑在一层层长大,是美,但那不是生命的美,因为城市的设计常常是建立在功能、效率、政治之上的。当你回到农村的时候,你才会发现那种能够打动你的生命的美。从那种美出发,你才会产生出具有生命之美的设计作品。”此时,朱冰一脸兴奋,完全沉醉于乡土气息之中。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中,每一个乡村都留有自己独特的印记,当朱冰遇上这些印记的时候,与几千年、几百年的事情强烈地撞在一起的时候,朱冰就找到中华文化的根。正如都市意匠在“到乡村去”的微信公众号上写的那样:中华文化的DNA在乡村,到乡村去,边走边设计。或许正是朱冰怀着对乡村的热爱,对乡村文化的虔诚,让她行走在乡间时有了更多的灵感,读懂了真正的乡村。
从1988年与设计结缘到现在,三十年过去了,朱冰对设计的热爱未减;从2007年创业至今,公司业务不断拓展,但朱冰的设计初衷未变。在人生的道路上,朱冰心怀梦想和情怀前行,成就了自己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2012年度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品牌机构”“2013年度全国优秀工程设计企业”……一个个荣誉接踵而至,是她追求人生梦想应该获得的馈赠。
【对话朱冰】
中国的设计风格早晚要回归文化母体
劳动午报:在国内许多设计公司热衷于做大城市、大项目设计的时候,你为什么将目光投向到偏远乡村?
朱冰:作为一名学者,我觉得乡村问题在中国是一个前沿的问题。中国还是一个乡村社会,因为绝大多数的中国人生活在乡村,所以只有解决乡村问题,那么才能真正解决大多数中国人的问题。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根本驱动力。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根在农村,一草一木都体现着生命之美,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劳动午报:您曾说过有一个梦,就是要让中国的乡村像英国、美国那样的宁静美丽,如今,您觉得实现这样的愿望还有哪些困难?
朱冰:我们跟英美乡村处的发展阶段不一样,需要慢慢来。我们需要先解决乡村经济问题,解决村民的温饱问题,需要一点一点往前走。现在乡村的发展之路其实是一个逆城市化的问题,现在的农民可能没有那么多的知识,自己提升不上去,但是现在有资金,有人才到乡村去,他们去做,帮助乡村整体水平提升。我国是农业大国,所以有很长的路要走。
劳动午报:不少人心中都有一个回归田园的梦想,您和您的团队能为中国人实现这样的梦想做点什么?在推进建设美丽乡村的战略中,您对政策有什么建议?
朱冰:现代,想回归田园梦想的一小部分人是士大夫的田园梦想,大多数人的田园梦想还是精准扶贫式的田园梦。我们做设计的是两者兼有。我做的精准扶贫要增加人气,同时,也要考虑高品质的东西,人数要有控制。关于政策制定,我觉得精准扶贫的政策是好的。但有两个问题要注意。一是,运动式的方法虽然有一定冲击力,但乡村问题需要产生自身骨髓,所以在政策方面,能不能从运动式的偏向于长期的、细水长流式的政策,尤其是增加它造血功能的相关政策。第二个就是确保政策出来之后,将政策切实落地。很多政策落实还是表面上的改造。
劳动午报:在中国的设计规划中,求大、求洋、求奢华,几乎是共同的追求,您对这种设计思潮有什么样的批评?
朱冰:人为什么会求大求洋求奢华,中国在古代不是这样的。在中国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时,这只是一个阶段。这就是我富裕了,但是我没有自己的文化自信。现在我们已经到了第二阶段——知道自己的需求。这时我们才会发现西方的并不都适合我们。正像需求理论所说的一样,人只有发展到一定层次时,你才会寻找自我,所以中国的设计风格早晚是要回归的。
劳动午报:哈佛毕业回国后,您也经历过不少曲折,您对回国的决定有过懊悔吗?下一步,您想为国家和社会做点什么?
朱冰:确实是后悔过。创业比想象要难得多。我们这一代人是中国通往现代化的铺路石,我希望在我们做铺路石的同时能够唤醒更多人加入其中。如果目前不懂的话,那么也请重新审视周围的环境,因为这是我们几千年文明创造出的,哪怕现在还不理解,也不要去破坏它。
未来我还想去当一名老师。前几年曾有所名校聘请我去任教,我谢绝了。如果我当时去教书,不过是将哈佛教我的东西重复一遍。但如果我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再回学校,教的是自己的理论,是我在实践中检验成功的理论。如果我创业不成功,也希望自己走过的路能给后人带来一些启发。
□本报记者 杨琳琳/文 彭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