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木工、技术员到项目经理,平地渐起的楼层见证了他的成长;从业三十一年历经风雨,近四十个工程浇铸了他的辉煌。子承父业、续梦扬帆,如今,彭代勇和他的三个儿子一起来到城市副中心,在这块孕育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土地上奉献着无悔的岁月,父子四人的汗水与足迹,也一并融进了那些钢筋混凝土构成的奇迹里
2015年12月19日,从事建筑行业31年的彭代勇接到通知:去北京城市副中心A3项目建设工地负责施工的全面协调工作。彭代勇顿时倍感压力。“建设城市副中心是一项光荣的使命,一辈子能赶上真的不容易,再苦再累也值得。”当时,彭代勇在北京租的房子位于门头沟,距离副中心足足有80多公里,两地往返生活也随之开始了。
2016年8月,经过了半年多的前期筹备,设计图纸确定,施工全面展开,彭代勇也一下子进入了白加黑的工作模式。他说:“和别的施工项目完全不一样,这次副中心的施工,最大的难点就是要边设计,边施工。”图纸与施工几乎同步进行,彭代勇一边动工,还要专门派人盯在设计院,最新的设计图纸一出来,立刻要通过网络第一时间发到工地。为了方便工作,彭代勇把家安在了工地最近的村子里,家里人每天把饭直接给他送到工地,他三口两口吃完,扔下筷子就往施工现场跑,每顿饭吃的什么根本没印象。“结构施工的3个月时间,也是我最忙的3个月。我忘记了困是什么感觉,饭是什么味道,只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有我要倾注一切的工程。”
据彭代勇回忆,距离年三十儿还有四十多天时,他感觉时间愈发紧张,终于明白了什么叫数着日子过,甚至是数着小时过。“我每天凌晨4点之前就会准时在工地露面,即使好不容易回趟家,也不过是洗个澡、换身干净衣服就往工地跑。每天基本没时间睡觉。即便睡也是在办公室里躺两个小时。”彭代勇坦言,晚上透过办公室的窗户,正好能看到不远处施工的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抢工期,自然就睡不着了。“当时手底下管着2670人,又要分成钢筋、混凝土、架子、信号等等不同的组,好几千人怎么安排才能把工期省出一两个小时啊?每天想得头都大了。”过年前,给每个工人们结完账,在年三十的晚上,彭代勇才开始准备年货回家过年。
在城市副中心的“战场”上,来自四川的彭代勇并不孤独,三个儿子和他一道并肩“战斗”。大儿子彭程是生产经理,二儿子彭俊负责机电技术,三儿子彭杰主管测量。但因工作忙碌,父子三人之间一整年都说不上几句话,偶尔照面,话题也大都与工程有关。彭代勇说:“一年到头只在四川老家待七八天,我也曾犹豫过让不让孩子们干这行,我跟他们说要好好读书,找个别太累的工作,可哥仨大学毕业,全都选择了建筑类的工作。”
作为放线员的小儿子彭杰一直跟在彭代勇身边。工期紧,为避免返工,他的工作不允许出现一点差错,因此他负责的8个工人点位都要逐一盯。彭杰深知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事事都要亲力亲为。大儿子彭程负责生产工作,通过每天给工人进行任务分解,与总包单位协调现场材料的调度以及文明施工的管理等工作,他在副中心工地得到了锻炼。A3项目主体结构封顶后,他又要调往其他建设项目开始新的任务。在加班加点赶工期的日子里,父子四人也见证了工程“84小时一层”的建设奇迹。
无论是彭代勇,还是他的三个儿子,四人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带领工人们干好工程,发挥好“川军精神”,为北京的建设多做贡献。如今,彭代勇带领队伍仍然坚守在施工现场,在通州区职工周转房项目及综合管廊等工程进行施工管理,为副中心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微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