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摘
3上一版  下一版4
 
乾隆皇帝
艾青的大堰河 其实是大叶荷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8年6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艾青的大堰河 其实是大叶荷

 

著名诗人艾青,原名蒋海澄。“艾青”这个笔名是出于政治原因起的。

1932年年初,蒋海澄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1933年发表了寄自狱中的成名作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在投寄诗稿署名时,基于对蒋介石的痛恨,毅然提笔划去了“蒋”姓下的“将”字,变成了“艾”,又因为“海澄”在他的故乡浙江金华口语谐音为“青”,于是就在“艾”字后面添上了一个“青”字。从那以后,“艾青”这个笔名便随着他的一系列不朽诗篇名满天下。

但需要指出的是:诗中的“大堰河”,其实是他的误记。诗中的“大堰河”出生于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当童养媳。“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称呼她。但“大堰河”出生村庄的名字是“大叶荷”,因为艾青不知道这个村庄名字到底怎么写,就按照当地口音,写成“大堰河”。

“大叶荷”一生命运悲惨:与前夫生了3个孩子;前夫死后,从邻近的下张村招赘,又生了两个孩子。“大叶荷”孩子多,生活更是艰难,受尽煎熬,40多岁就离开人世。艾青就是吮吸着“大叶荷”的乳汁,在她的精心爱抚下成长的。直到5岁才被领回家,但仍受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叶荷”的爱超过了对父母的爱。

艾青后来在谈到创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时说:“‘大堰河’这名字,小时候只是听口音的。1973年我回家乡,乡亲们谈起这首诗时告诉我,‘大堰河’其实是‘大叶荷’的误写。”

1992年,82岁的艾青再次回到故乡后,为新砌的“大堰河”墓题写了“大堰河之墓”的碑额。之所以没有把“大堰河”改成“大叶荷”,是因为“大堰河”这个名字已经与这位母亲融为一体了。摘自《扬子晚报》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