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让水峪村成为留得住乡愁的乐园
让荒废的土地重新“活”起来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8年6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荒废的土地重新“活”起来

姚彬
昌平区流村镇北照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派出单位和职务:
昌平区农业局办公室主任
 

“区农业局的干部来当‘第一书记’,帮着我们村出了不少好点子,让我们脱贫的信心更足了。”昌平区流村镇北照台村村民在聊天时常会提到他们的第一书记姚彬,说他帮助村里发展了栗蘑等特色种植产业,而且销路提前都联系好了,大家很快就见到了收益。

“截至2017年,全村共有108户,登记人口241人,其中常住村里的只有100人左右,18岁至65岁的劳动力不到40人,贫困户有35个……”对于村里的情况,姚彬张口就来,可见他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姚彬说,之前由于用水不方便,村民们种地的积极性一直不太高,村里的土地大部分都荒着,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岗位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我一听,这样可不行,要想摘掉贫困的帽子,不能靠别人啊!”2016年12月1日,姚彬正式“进村”,在了解了北照台村的基本情况后,他当即拍板“要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借助自身的专业优势,经过深入研究,他决定在村里搞栗蘑种植。

说干就干,第二年春天,种植大棚就在村里荒废许久的50亩土地上搭了起来。“村里老年人多,思想保守,对于新生事物大家需要一个接受的时间,这点我们完全理解。”第一年,有11名村民加入了村委会成立的农业合作社,参与栗蘑种植,其中包括6名低收入村民。“效果还不错,参与种植的村民平均每个人的收入是5876元。”见到了收成,一些之前颇有顾虑的村民也转变了思想,今年,共有29名村民自告奋勇加入了农业合作社。

记者采访姚彬时,他刚刚和村委会一起,给合作社里的村民结清5月份的工资,“报名29人,实际工作25人,收入3.9万元,平均每人1573元。”收入账单清晰明了,对于村民们的辛苦钱,姚彬丝毫不敢马虎。

姚彬平时话不多,却是个干实事的人。他“上岗”一个多月时,眼瞅就要到春节了,村民不经意间提到村里的太阳能路灯不好使,晚上出门总是“摸黑走”。“怎么也要让村民过个亮亮堂堂的春节啊!”正好他的派出单位——区农业局与负责农村基础设施的昌平区农机技术推广站是兄弟单位,他赶紧与相关负责人联系,更换了50多盏通电的路灯,“我记得特别清楚,把村里的太阳能路灯全部换成电灯那天是腊月二十九,第二天就是除夕。”姚彬说,这件事他并没有跟村民们提起过,以至于很多村民至今都不知道不用再摸黑走路,是姚彬和小伙伴给他们谋的福利。

“按规定,第一书记的任期为两年,说实话,我还真有点舍不得走。这一年多来,每天吃住在村里,我对这个村,对这里的人有了很深的感情,我希望这里越来越好,这里的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足舒适。”这话姚彬并不是随口说说的,为了做到“授之以渔”,他可谓绞尽了脑汁。去年,在一次和村民的闲谈中,他得知村后面的山上有野生党参、白术等中草药,并且成色非常好。“既然村里守着这么好的资源,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它发展起来。”就这样,在村里建立中草药种植基地的想法在他脑子里萌生了。“搞中草药种植可不像种植栗蘑那么简单,但是如果成了,收入也会非常可观。”

姚彬告诉记者,经过前期大量的准备工作,现在种植中草药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了。“几天前,有药厂来村里实地考察了,他们对环境、土壤和水质都比较满意,同时,我们还联系了农业环监站对土壤做专业的监测,联系土地站制定土壤施肥的方案,联系质保部门为我们提供生物防虫的物资等。首批我们计划种植10万株党参,并雇佣村里的百姓进行种植管理。”在工作中,姚彬充分发挥派出单位的资源优势,帮助村里联系协调,力争通过中草药种植带动村里的经济发展,让村民过上小康生活。

□本报记者 张晶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