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提质增效的“钢铁侠”
于渊莘:让每一朵太阳花幸福绽放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6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提质增效的“钢铁侠”
——记迁安首钢设备结构有限公司工程师沈虎庄
 

在2018年北京市总工会主办的“首都最美劳动者”颁奖典礼上,51岁的沈虎庄从上千名参与者中脱颖而出,成为10名获奖者当中的一员。作为迁安首钢设备结构有限公司总工室工程师、创新工作室负责人,这名“技术专家”围绕服务钢铁流程开展创新实践,不仅自主研发、创新产品,为用户节约上千万元成本,更是斩获多项专利,为企业创造近千万元产值。

坚持“打卡”

让钢渣“起死回生”

“转炉废弃的钢渣可以做肥料,还可以做建筑材料,现在关于这项技术许多单位有理论、有论文、有试验,但最终都因成本过高而不了了之。我想让这些堆积成山的钢渣真的可以‘起死回生’,到时候将解决钢铁业废弃钢渣利用的一个大难题。”近两年,沈虎庄扎进了转炉炼钢废弃钢渣再利用技术的“海洋”。

“是否有一种能够把钢渣很快加工成碎粒,将渣铁分离的工艺设备?能否在高温状态下对钢渣水淬获得玻璃相很高的水泥材料?”2016年,在注册专利的“独木桥”上被挤掉后,沈虎庄开始边研究边考察,励志修建自己的“桥桩”。他发现,含钙量较高的不锈钢钢渣,经过粉碎研磨后的细度能达国内先进水平,并可作为水泥添加剂。

一次,某知名水泥企业到矿山授课时讲到,对方的水泥需要高质低成本进入市场竞争,有高钙钢渣微粉的需求。这使沈虎庄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既要大小块渣通吃、简单实用,又要结合炼钢作业实际工况,使终产品活性钙含量高,能够进入市场而不形成固体废料。

方案修改了无数遍、推导了一版又一版、思考求证了无数个日夜,沈虎庄终于研究出熔融钢渣热态水淬装置,得到了用户单位的支持、专家的认可,并于2018年初申请了国家专利。目前,已经完成了热态水淬装置的立体图纸绘制工作、正在做技术经济论证的沈虎庄说,“如果这项技术应用成功,将解决钢渣处理难题,把各钢铁公司的废渣变废为宝,使水泥行业的成本大大降低。”

两年“死磕”

降用户千万元成本

据沈虎庄回忆,2016年3月,他在首钢股份有限公司联系业务时,恰逢炼钢部做钢渣处理的经济分析。“半凝固状态的铸余钢渣需经渣罐处理,靠内部纵横交错的水泥格栅来将钢渣分割成小块,经过选别重新进入炼钢流程或做固废处理。但因水泥格栅强度低,每罐只能使用一次,处理钢渣过程中自身就会随之粉碎,因此仅水泥格栅每年消耗资金就达2000多万元,这还不算冬季生产铸余水泥格栅运行的两台10吨电能蒸汽锅炉运行费用、运输费用、人工费用等。”沈虎庄说。

是否能在低成本状态下把铸余渣块小型化,并节省钢渣处理成本?沈虎庄锁定了这个课题。查资料、翻文件、与技术人员探讨研究、到铸余渣处理现场采集数据,他最终制定了三套方案,并通过专家认证,向其中一套发起挑战:“制作金属格栅渣罐,用钢格栅替代水泥格栅,实现反复使用,并把带有钢水的熔融钢渣以小块形态在翻罐后自然分离,达到回吃废钢的目的。”

冷态的钢板接触钢渣时,会迅速吸收铸余渣的热量,使钢渣遇冷硬化、固化成壳。使用金属格栅,到底用多厚的钢板,才能保持8小时不融化,且基本形状不变、可反复使用,同时实现铸余钢渣和金属格栅不粘结。这让沈虎庄彻夜难眠。通过研究钢渣、钢水与格栅的分离机理,将钢材与钢渣的比热容进行对比计算,沈虎庄终于找到了所需钢板的厚度,并经多方查询,找到了一种能耐1400摄氏度高温的防止粘连的涂料,攻克了第一道难关。

随后,他先后走访3家大型铸造企业,了解铸造脱模角度,寻找脱模剂,最终找到了低成本脱模涂料配方,并且试验得出最合理的脱模角度。结合试验数据,经过20个小时实地测量,2天图纸绘制,15天后,第一台样机送到了现场,并投入试运行。当红热成坨的钢渣顺利滑出格栅的时候,众人对设备的质疑烟消云散,“沈式效率”让人吃惊。目前,该设备已进入全面推开应用阶段。沈虎庄说:“此项技术的应用,每年可为用户降低成本上千万元。”

并肩战斗

聚力解“疑难杂症”

在沈虎庄为企业的提质增效进行不懈努力时,设备结构公司成立“沈虎庄工作室”。从单打独斗,到通力合作,在技术创新之路上,沈虎庄有了十几名并肩的战友。而之前做常规工艺设计的他面对新成绩、新产品的目标,也挑起了公司第一个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大梁。

走过30多家钢厂、对设备和工艺流程轻车熟路的沈虎庄,仍走在不断学习的路上。微信关注的都是介绍高端技术的公众号,他要时刻掌握这个行业的新思想、新技术、前沿信息和市场动态。他抓住每一次对外学习交流的机会,将新技术、新信息收集整理,建立创新研发信息库,还带领成员们多次到客户现场交流,深入分析对方的潜在需求,掌握主动,工作室也逐渐成为“疑难杂症”的接诊中心。

为了帮助首钢股份有限公司热轧部减少热能散失、消除热污染,工作室在热轧设备老旧、没有零件图等困难条件下,在狭小的测量空间用手探入进行现场测量,并用手机进行盲拍,再回到办公室整理。经过近一个月的测绘和反复的设计攻关,使改造后的设备运行安全、可靠、维修方便、造价低。

如今,沈虎庄的这份工作已经到第30个年头,可他对工作的热情只增无减。“因为在创新工作室的课题库里,还有十几项重要课题等待我们把未知变成已知,每一项都可能用好几年的时间才能攻破。不管前面还有多少难题,不管还要多少次推倒重来,我都不畏惧。”沈虎庄说。

□本报记者 赵思远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