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书法学习三题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8年6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法学习三题

作品欣赏:
 

一、什么是好的书法作品?

现在,喜欢学习书法和喜欢收藏、张挂书法作品的人很多。那么,什么才是好的书法作品?笔者不揣浅陋,以己数十年学书之经验,略述看法。

首先要看作品是不是很好的继承了传统,有没有很好地向优秀的古代碑帖学习。因为优秀的古代碑帖是经过几百上千年的历史才流传下来的,经过数十上百代专业眼光的检验,其中蕴含着书法艺术最优秀的精华。这些精华既符合毛笔书写的规律,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更重要的是符合中国文人高雅的审美情趣。这需要你对书法史上的大家和经典作品有较多的了解。

其二,要看功夫和神采。功夫和神采是评价书法作品的重要艺术标准。南朝梁代书法理论家庾肩吾《书品》说:“张(芝)工夫第一,天然次之;钟(繇)天然第一,工夫次之。”说明功(工)夫的重要性。什么是功夫?功夫就是对传统正规的书法技法掌握的到位和熟练程度。功夫来源于对古人技法精到的学习和刻苦训练。传统技法的老到和游刃有余本身就具有美感。不好好学习传统的人,即使再下功夫,也会堕入野道和魔道。南朝书法理论家王僧虔《笔意赞》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所谓“神采”,是指作品的精神气质。虽说“神采为上”,但形质是神采的前提和基础。有了功夫,才会有形质,有了形质,才会有神采,“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其三,格调要高。宋代书法家黄庭坚说:“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格调高低与否在书法艺术的品评上有“一票否决权”。古代的书法大家都是素养极高的文人,所以一幅作品格调的雅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不是很好地向古代大家学习,也取决于作者本人的文化素养。正像黄庭坚所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其四,要有个性和创新。常听有人说:某某“虽然书法水平不是太高,但是很有个性。”误以为只要和别人不一样,就是“个性”。这是把一般意义上的个性混同于“艺术个性”。所谓“艺术个性”,首先要在艺术上站得住,才能谈到个性。否则,即使小学生写的字也都不一样,能说有“个性”吗?艺术上的个性,首先是建立在充分继承传统基础上,如古人所说:遍临百家,自成一体;其次是书法家艺术成熟的表现,和一般意义上的“不一样”有天壤之别。而创新则是书法家独特的艺术个性、艺术才华和性情在书法上的表达,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愚以为,上述四点是判断书法作品高下最基本的标准,而有无传统,又是其中根本之根本。当然,鉴别书法作品优劣的眼光需要一定的训练和积淀,难以一蹴而就。

二、学习书法要走正路

笔者以为,学习书法一定要走正路。

也是机缘凑巧,前几天一位朋友拿着他的书法作品到我家,让我给他“指点”。这位老兄这两年已经带着作品来过我家多次,每次我都给他指出他在练习书法上的毛病,大致就是临帖比较马虎,只临个大模样,甚至在临的过程中还按自己的意思对字帖上的字进行改造,然后就急着表现自己的“个性”,那种想“创新”的念头拦都拦不住。每次他对我的话都是连连点头,对对对是是是,然后每次毛病依旧。不给他说吧,他表现得很虚心;给他说吧,他又总是不改。

来我这里“请教”书法的有三种人:一种对我的话是明听暗不听;一种是半听半不听;当然,还有一种是全听。第一种往往没有什么进步,而且大多会误入歧途;第二种是略有进步,比较慢;第三种进步较快,如果他有一定天分,并且勤奋的话,应当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不成问题。第一种和第二种人大部分是成年人,很多人对书法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看法,这种看法往往是错的,但要改变他们的看法很难;第三种人多是少年儿童,他们没有成见,我怎么说他就怎么做,所以进步比较快,有几个很顺利地考上了中学的书法特长班,而且书法在班里名列前茅。有的水平还超过了一些练了好多年的成年人。

那么什么是正路?就是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地临古代书法大家的经典碑帖,越像越好。先精准的临一家,练几年,待真正掌握了该帖地用笔技法和结体规律以后,就可以换帖再临。依此类推,每帖至少两年。有人会说,这样一直临下去怎么表现我的“个性”?这不成了“书奴”了吗?这种看法是个很大的误区。且不说真正的“书奴”在书法史上你基本上找不到,就是成了“书奴”,也比你按自己那种违背传统和艺术规律的“创新”强得多。中国著名画家霍春阳说:“老是主张出新,害了很多人。”

有一句话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个性”是老天赋予的,他必然会在处处表现出来,当然也包括书法。只要你临的帖多了,真正把古人的东西学到手了,你的个性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到那时你个性的表现就会真正“想拦都拦不住”,就会“自成一体。”

共性是个性的基础。有了共性,才会有个性。所谓“个性”,必须符合艺术规律,在艺术上站不住的“个性”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古人探索了上千年,才形成了他们那种符合人的审美习惯的笔法、字法和章法,古人的东西你还没学到手,就想创新,不是天方夜谭吗?书法是一门非常专业的艺术,好像门槛比较低,其实不仅不低,而且台阶较高。不走正路,只能是“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三、学书法该不该从唐楷入手?

前一段在微信上看到一篇题为《练字不宜从唐楷入手》的文章,其来源是《人民日报·海外版》。于是上“百度”, 输入“人民日报海外版练字不宜从唐楷入手”等字, 发现很多网站转载了这篇文章,而且搜索到相关结果达约3,160个。没想到这篇文章的影响这么大!

文章是一位记者写的,我不知道他是否书法业内人士。其观点的来源是一位“中国书协会员、中国人民大学画院高研班导师”先生说的“颜柳害人,扼杀个性”“书法打基础应从隶书和魏楷开始”。我正要感叹幸亏没说从甲骨文开始,下文已经赫然出现了这样的句子:“如果有志于书法艺术甚至是中国画的学习,建议从篆书入手,甚至从甲骨文入手也行。”呜呼!真是让我哭笑不得。

其实早在1980年代初书法热刚兴起的时候,就有不少人主张学习书法从篆隶入手,其中不乏一些当时的名家。他们的理由正像此文所说,要“沿着汉字的流变过程”来学书法。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追本溯源嘛!本人当时对书法的理解虽属尚浅,但对这种说法很不以为然(现在同样不以为然):如果照此逻辑,那么学美术的是不是要从岩画学起?学音乐的是不是要从“杭育杭育”派学起?学者认为,舞蹈起源于对动物的模仿,那我们现在学习舞蹈要从模仿动物开始吗?懂逻辑学的人都知道,我用的是逻辑学上的“归谬法”,意在嘲笑这种说法的荒谬性,谁知到今天竟真的有人以这种荒谬来示人,不亦悲乎!

人类历史中产生的各种生产、生活和艺术形式,都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进步、不断提高的。我们今天学习种田,不必先学习用原始的耒去翻土;我们现在乒乓球要在奥运夺冠,也不必照搬50年前的训练方法。楷书艺术发展到唐代,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非常成熟的时期,法度完备,艺术高超。不去学习成熟时期的艺术,反而要去学艺术草创时期的甚至有些幼稚的东西,只能说明这些人艺术上的不成熟。不错,唐楷比较难学,但正是由于法度的完备和严谨,才有利于初学者一开始就学到全面的技法,为他后来的发展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才有利于在将来的艺术道路上左右逢源。从书法学习的实践来看,我周围的书法界朋友,从篆隶入手的,后来写楷、写行草,大都劳而无功,许多人篆隶写得不错,却连个行草的款也落不好,搞得路子非常窄。而那些楷书基本功扎实的,后来练隶、练篆、练甲骨,都能在短时间见效,而且有不少篆隶书法的艺术水平都超过了从篆隶入手的人。

文章中一再提到的这位“导师”先生,自己都说“后来临唐楷时就觉得很累”。当然,当初没打好唐楷的底子,后来再想玩就玩不转了。这恰好说明了从唐楷入手的重要性。米芾曾在《自叙》中说,他七八岁学颜,颜柳欧都学过。谁能说米芾没有个性?说颜柳“扼杀个性”,是学习的方法不对,甚至是因为没有学到家。岂不知熟能生巧?唐楷不仅法度谨严,而且极具个性,用笔亦极具变化,如果看不出这一点,说明根本没看懂唐楷。“把颜柳写成了仿宋体字”,责任在你,与颜柳何干?

主讲人介绍:

路工,男,1952年生。 1982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正高级职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师资培训“专家教师团”成员,国家文化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书画委员会委员,北京三希堂艺术院副院长,中华希贤艺术院副院长兼秘书长,河北美术学院书法高研班导师。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杂文学会会员,《书法报》特约记者。路工先生的书法创作、理论俱佳。

□主讲人:路工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