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建设科考站的“极地战士”
北京榜样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5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设科考站的“极地战士”
——记中铁建工集团国际工程公司工程师罗煌勋
 

十余年来,他坚守在南极中山站建设的第一线。他勤学苦练,从一名基层的农民技工成长为优秀的南极施工现场经理。

他叫罗煌勋,1997年参加工作,中铁建工集团国际工程公司工程师。在南极极端恶劣气候条件下,他组织队员们经过上百次的试验,探索出了“超低温砼浇筑法”“坚硬岩石钻孔法”等极地施工技术;他参与编制的《南极中山站项目综合施工技术研究》获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为安全、优质、高效完成极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关键时刻接过重担

罗煌勋是2007年开始参加南极建设的,而成为中铁建工南极建设的领头人,得从2010年说起。

2010年11月10日,在即将启航的雪龙号上,中铁建工南极项目经理刘笃斌与第6次南极之旅失约了。因为在启程前的例行体检中,他被检查出钙流失严重,相关指标甚至不及自己91岁的老母亲。医生怀疑,这与他在南极这个“特殊磁场”生活时间过久有关。

“不遗憾,我都去过5次了。只有苦和累,不去也好。”嘴上这么说着,可随着几声短促的启航汽笛划破港口的天空,在热闹喧闹的送别曲中,刘笃斌终于忍不住,泪水无声地从眼中滑落。刘笃斌后悔了,“那么苦,我不忍心让兄弟们自己去呀!”但是,如果去了,刘笃斌这条老命或许就交代给南极了。刘笃斌无言,独自拂面匆匆走开,有点佝偻清瘦的背影,映衬着渐行渐远的雪龙号。

优秀的团队总是不缺乏优秀的继承者,已经参加过两次南极建设的罗煌勋接过了刘笃斌的重任,开始了属于他的南极时代。

泪别八旬老母赴南极

2010年11月8日,是所有队员集合登船的日子,但就在7日下午5点钟,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却打断了平静。电话是队长罗煌勋妹妹打来的。妹妹告诉罗煌勋,80岁的母亲突发脑血栓病危,正在医院重病监护室抢救。

罗煌勋听完电话陷入焦急之中,一面是南极考察即将启程,一面是老母亲重病住院。“我已经在南极连续过了4个春节了,都没好好地尽过孝。我特别担心,也许这次回去可能是看我母亲最后一眼了。”罗煌勋担心的同时也真诚地向领导保证:“你们放心,我清楚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回去无论结果如何,我明天都会准时归队,带着这帮兄弟把活儿干好,平平安安回来给公司一个交代。”

在老家的医院里,罗煌勋在见到母亲的那一刻,双眼被泪水蒙住了。“看到昏迷的母亲浑身上下插着管子,我是揪心的痛。真的很担心我一走就会再也见不到母亲了,我多么希望能留在母亲身边多尽点孝。”

一边是南极科考站工程紧张的建设,老队长刘笃斌有伤不能去,刚把这份重任交给他,一边是看到老母亲很想能留下来陪伴在一旁。“我思想斗争得很厉害,但做人是不能在这最后关头失信的。更重要的是,南极这么大的工程和这么艰巨的任务,如果连续两个队长都退出,这支队伍很有可能就会涣散,任务就有可能完成不了。”生离死别的选择,说着容易,做着难。

最终,罗煌勋还是以大局为重,去南极参加科考站的工程建设。临别前他跪在病床前,握着母亲的手说:“妈妈,你一定要坚持住,坚强地活下来,等着儿子的归来!”

再出发成中坚力量

2012年11月5日上午,广州南沙码头内人潮涌动,在领导、战友和亲人们的欢呼声中,中铁建工集团20名勇士登上中国南极科考船雪龙号,跟随中国第29次南极科考队出征南极。这也是中铁建工集团第11次远征南极。此次出征,中铁建工集团勇士肩负着建设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中山站“十一五能力建设”内陆站后勤保障系统的建设任务,主要包括越冬宿舍楼和主发电栋等工程。

平均年龄25岁的青年突击队队员身着绣有鲜艳国旗的南极科考队服,个个英姿勃发。突击队长罗煌勋代表大家铿锵表态:“一定不会辜负国家和人民的嘱托,一切为了祖国南极科考,保证完成任务!”铮铮誓言在海面上久久回荡。

随着与南极的距离越来越近,新的任务正在前方等待着大家。把中山站越冬宿舍及主发电栋的主体结构工程细化成数字,是近300吨钢结构、6000多平方米的外墙保温和400多立方米的混凝土浇筑。完成这些任务以及越冬期间的室内装修,共需要1500多吨建筑物资。“但愿到了南极后,海面情况适合卸货,第一期980多吨建筑物资能在一星期内卸完,以确保度夏任务顺利完成。”这是罗煌勋当时最大的心愿。

当时为保证昆仑站的建设工期,在卸货的时候,就以昆仑站的建设物资为先,之后是科考仪器、站上的生活物资……等到卸载中山站建设物资的时候,已经到了雪龙号奔赴长城站的时间了,等雪龙号再回来要两个月之后了。一向与科考队长关系很好的罗煌勋忍不住吵了起来。

“来南极都是为国家做贡献,我们作为主力帮忙卸货没有怨言。可是就这么走了不行呀。去年就已经因故耽误了一年的工期,今年说什么也要把我们急需的水泥、钢结构卸下来!”南极工程建设队现场经理罗煌勋着急了,“找完站长找船长,经过多次协商终于多留了雪龙号两天,大家连着两天没休息,尽量卸载了急需的建筑材料。”

随后的几年里,罗煌勋带领团队承担了中山站的维修和环境治理工作,2017年承担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的临时设施建设任务,今年4月他才返回北京。

从2007年到2017年,罗煌勋在南极建设的时间累计达1500多天,两次参加艰苦程度常人难以想象的极夜越冬任务,连续17个月驻守南极,7次缺席大年夜的团圆饭。他先后五次被南极科考队评为“优秀队员”,2008至2009年获得中铁建工集团“南极建设功臣”称号,2011至2013年连续三年当选为中铁建工集团“劳动模范”,2013年、2014年连续当选为中国中铁“劳动模范”。2017年,他又荣获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国家海洋局联合颁发的“中国极地考察先进个人”称号,在他带领下的南极项目部荣获“中国极地考察先进集体”称号。

□本报记者 马超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