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成了令用人、求职双方都很受伤的“双刃剑”,这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无可回避又必须接受的现实。改变这种状况,唯有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从去年开始,各地因招揽人才而引发的“抢人大战”愈演愈烈,上周,海南和天津成为最新“入局”者,天津更以近乎“零门槛”落户的人才新政而“一鸣惊人”——“海河英才”计划发布仅一天,竟有30万人申请落户!创下了“抢人”新纪录。
那么多曾经“严控人口增长”的大城市为什么忽然开启了“人才抢夺”模式,而且落户“门槛”一降再降?说起来,原因并不复杂——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视人才这个生产要素的引进和储备、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红利缩减趋势……多重因素叠加,可以归结为四个字——“投资未来”。从最早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城市出台政策“引爆”,到越来越多的城市“入局”,优待条件你追我赶,“门槛”只能一降再降。连京、沪这样的传统“人才高地”都行动了,北京3月发布的《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被媒体称为“北京10年来最宽松的人才政策”,天津的新政也算“顺理成章”了。
其实,“抢人”发生“大战”,说到底是户籍政策的较量——比一比谁家更宽松。这也意味着,“抢人”撬动了多年一统的户籍管理制度。
曾几何时,各大城市的就业市场上,户籍要求常常是应聘条件中的“硬件”,许多求职者也往往更关心招聘单位能否解决城市户口问题。这样的悖论在京、沪、深、穗等一线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
招聘用人提出条件要求十分正当,但以户籍加以限制,难免有歧视之嫌。在市场经济日渐完善、劳动力流动活跃的今天,为什么户籍问题依然如此重要?管理制度使然。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城市,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更成为首选。特别是度过“十年寒窗”的学子们,尤其向往在大城市安居乐业。但是,没有城市户口,不要说各种市民待遇,就是买房、购车都受到限制,将来孩子上学都是问题。这种极现实的考虑,使他们不能不关心户口问题,只要能够解决户口,甚至工作性质、待遇都可以迁就。从求职者的角度看,户籍限制确有歧视嫌疑。
然而,用工单位也有苦衷。就用人而言,当然应以技术技能为首要条件,而户籍要求则可能排斥了某些人才。但聘用有当地户口的人,不仅其相对丰富的社会关系、各种资源可以利用,而且省去不少诸如房子、孩子等“麻烦”。最令用工单位恼火的是,相当数量的应聘者在解决了户口问题后,一有机会便可能“跳槽”,用工单位白白“为他人作嫁衣裳”。如此,户籍要求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户籍成了令用人、求职双方都很受伤的“双刃剑”,这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无可回避又必须接受的现实。改变这种状况,唯有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抢人大战”让我们看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城乡、区域不平衡等问题的同时,也透露出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信息——只要是人才,在城市(包括一线大城市)安居乐业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难事。既然各大城市的户籍政策都可以自主调整了,全国范围内的区域差别、二元户口制度改革也应该为期不远了吧?
□张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