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摘
3上一版  下一版4
 
安徽会馆
壶口瀑布现“清流飞瀑” 别样景观
英国91岁奶奶爬上机翼 飞百米高空创纪录
广州大熊猫“隆隆” 加入国家大熊猫繁育计划
机器人跳“小苹果” 发牌素描样样能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5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徽会馆
戊戌变法的策源地
 

4月23日,随着一阵叮叮当当的响声,北京市西城区后孙公园25号院内的一处违建房顶被拆除,这意味着未来半个月,后孙17、19、23、25、27号5个院内的50处违建将彻底消失,清代古建安徽会馆将正式恢复原貌,精彩亮相。

安徽会馆建于清朝末年,在占地面积、建筑规格等方面堪称京城会馆之最,素有“京师第一会馆”的美称。康有为和梁启超曾在安徽会馆创办《万国公报》、成立强学会,使它成为戊戌变法的策源地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安徽会馆的前缘往事

安徽会馆旧址位于北京西城区后孙公园胡同3号、25号和27号。明末清初的政治家、收藏家孙承泽曾经在这里建宅居住。

孙承泽,生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卒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明朝灭亡后,孙承泽在清政府任吏部右侍郎,他因保举大学士陈名夏担任吏部尚书引起顺治帝的不满。于是,孙承泽“引疾乞休”。“退休”后的孙承泽在梁家园以北、章家桥以西置地建宅,过起“大隐隐于市”的生活。孙家的宅子内花木扶疏、亭榭错落有致,是当时城南少有的花园式宅府。孙承泽的朋友多为顾炎武、朱彝尊、钱牧斋等大儒,所以孙家大宅门前每日都是车水马龙。后来,大家为了方便称呼就以孙承泽的姓氏将此地称为“孙公园”。继孙承泽之后,清代著名文人翁方纲、叶继雯和藏有甲戌本脂批《红楼梦》的刘位坦等人也曾在此居住过。

随着时间的推移,名噪一时的孙家大宅沉寂在历史中毫无声息,宅子的大部分房舍改为民居。直到清朝末年,它才以“新身份”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清末,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安徽籍京官和淮军将领逐渐增多。而当时在京城的安徽会馆虽有不少,却只是一些府、州、县级别且规模较小的会馆,如果组织大型集会,就要借用他省会馆之地,十分不便。因此,他们迫切需要一所大型会馆作为安徽籍京官在京城的活动场所。

同治五年(1866),由安徽籍京官吴廷栋、鲍源深等人提议集资修建一所规模大、级别高的安徽会馆,并很快得到李鸿章的支持及其他安徽籍京官、淮军诸将领的积极响应。经过一番筹款后,安徽会馆在同治八年(1869)二月开始动工修建,到同治十年(1871)八月竣工。会馆在同治和光绪年间进行了两次扩建,成为当时京城众多会馆中规模最大的。

维新人士的聚居地

今年是1898年戊戌变法120周年。

戊戌变法虽然只进行了103天,但是其准备工作寻根溯源要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开始算起。当时,康有为、梁启超等进京赶考的举人在京听闻李鸿章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后愤恨不平,随即组织“公车上书”,但最终失败。康有为认为要想变法成功,必须要先让大家了解西方思想。于是他就萌生出组织学会,来宣传维新思想,并争取官吏对变法运动的支持。而维新派的另一骨干陈炽则认为“办事有先后,当以报先通其耳目,而后可举会”。康有为同意他的想法,便在组织学会之前,先行办报。光绪二十一年(1895),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在安徽会馆创办。同年,康有为又在安徽会馆成立了强学会,强学会又名译书局,也叫强学书局或强学局,“日以翻译西书,传播要闻为事”。强学会每10日举行一次集会,每次集会必有演说。强学会是中国近代史上维新派成立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当时,众多维新派人士云集于安徽会馆内演讲。

康有为选定安徽会馆作为组织戊戌变法的集会场所,首先是看中了安徽会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以及大部分维新派人士多居住在安徽会馆附近。康有为从光绪八年(1882)来京参加会试,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失败,一直居住在米市胡同的南海会馆。梁启超在光绪二十年(1894)入京,住在粉房琉璃街的新会会馆。谭嗣同住在北半截胡同,夏穗卿住在贾家胡同。从这几处步行至安徽会馆最多只要半个小时的路程。从地理位置分析,安徽会馆是比较理想的集会场所。

安徽会馆是专供安徽籍的淮军将领、达官贵人在京活动的场所。因此,它被称为朝廷新贵“俱乐部”,这在北京的会馆中是颇具特色的。而且,李鸿章也曾在此频繁参加集会,并接待外国使臣。康有为等人认为,在安徽会馆内组织活动,更能接近朝廷的当权者,取得他们的支持。

安徽会馆能够成为戊戌变法的策源地,还与李鸿章的暗中支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马关条约》签订后,引起国人的强烈不满。李鸿章也视签订《马关条约》为奇耻大辱,发誓终生不再履日,并开始倾向变法,他更极力劝说光绪帝变法自强。有一次,慈禧太后曾拿出弹劾李鸿章是“康党”的奏折给他看,没想到李鸿章说:“若旧法能强国,吾国早已强矣。即变法则为康党,臣罪无可逃,臣实是康党。”

李鸿章对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十分支持,康有为创建强学会,李鸿章自愿捐金2000两入会;《强学报》创刊,李鸿章再次捐金1000两。康有为拒绝了李鸿章的捐款,而李鸿章并没有因此而记恨康有为等人,反而在朝廷中处处维护维新人士。正是有了李鸿章的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才得以在安徽会馆宣传维新思想,使此地为戊戌变法的策源地。摘自《中国档案报》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