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写
3上一版  下一版4
 
平谷丫髻山传统文化庙会开幕
地铁工地有支年轻测量队
中关村大街最后的电子批发市场被拆
社区来了全国劳模宣讲员
公务员科学素质大讲堂开课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5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好盾构机的“眼睛” 脚步像手表一样不停歇
地铁工地有支年轻测量队

 

凌晨1点钟,郑原野和他的4名队员,有的背着三角架,有的肩膀扛着沉甸甸的仪器箱,从工地上回到了项目部。“原野,吃桶泡面再忙乎。”罗宗辉说。“你先给我泡上,我去把衣服搓两下。”郑原野放下仪器,转身去洗衣房洗起了衣服。

这是一支平均年龄才25岁的测量队,最大是1988年生,最小的1997年生。他们来自中铁十六局轨道公司承建的昆明地铁6号线二期工程五工区。

工期紧,任务重,测量人员配备少,尤其当前隧道转弯半径变小,全站仪移站次数增多了,测量队员们每天更是24小时、随叫随到作业。他们要全程复测、核对数据,当好盾构机的“眼睛”,以确保施工安全。

早上10时,郑原野接到了右线盾构司机的电话,盾构机已开到另一转弯处,需要测量班进行全站仪放置点的更换。郑原野与队员们又背起他们最熟悉的仪器走进隧道内,通风机轰鸣作响,掌子面上工人们的影子在灯光下拉得特别长。要放好全站仪,先得在盾构机顶设好托架。隧道内温度近40℃,测量队员们翻过裹满泥浆的钢板、用尽力气爬上电缆顶端、匍匐钻过传输泥浆的纽带,好不容易到达盾构机顶部,已然浑身湿透。光线不足、空间狭小,使得托架设置点不好找寻。为使托架安装平稳,进而保障全站仪位置的准确性、精准地为盾构机探路,他们在每一次定位时,不断核对数据,前、后、左、右,基本上每一个坐标,他们都测量3次以上。找准位置后,测量队员们开始紧张地钻孔作业。钻声轰鸣,粉尘弥漫,灰与汗粘在一起,落到眼睛里,他们也就擦两下,继续工作。半小时后,孔钻好了,托架也装好了,他们把全站仪架设好,测量无误后,准备离开。盾构司机随手递过去一瓶水,郑原野笑着摆摆手:“不了,我们还要赶去地面测量。”说完,这支测量队伍匆匆离开了。

11时30分,测地面沉降。测完后,到附近餐馆随便吃点饭。12时30分,到隧道左线测量管片姿态。13时30分,大部分人还在午休中,郑原野和队员再次背起仪器赶到右线。17时30分,郑原野和队员们穿着一身汗湿、沾满油的衣服回到办公室。随后,有的拿着一沓厚厚的资料便开始埋头整理数据,有的擦拭、调整仪器、清理存储间。

仅一天时间,在冰凉的仪器按键上,测量队员们就“滴滴滴”地摁了几百次,他们成功完成了全站仪的移站、200多环管片姿态的测量工作。

18时30分,忙碌了一整天,终于可以歇一口气了,他们吃完晚饭等待又一轮工作的开始……

“老”测量员罗宗辉说,其实他们经常深夜去隧道内调试全站仪、测量井下加密导线控制点。每天早上,为了能多休息会,他们连脸都不愿意去洗;晚上从工地回来,直接囫囵睡过去了。

“这是咱们的工作,也是咱们必须的责任,得时刻有种‘钻’劲!”郑原野微笑地说,“测量班的脚步和手表一样不停歇。”

□本报记者 马超/文 通讯员 曾丽珍/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