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北京金隅琉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熟料制备车间党支部书记郭玉全荣获2018年全国“最美职工”称号。颁奖礼现场,这位看火工出身,靠一把大锤名震海外,又跟随企业绿色转型步伐,成长为改革创新型人才的蓝领职工,手捧献花,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磨练技术:
一块滤光镜练出“火眼金睛”
在琉水,郭玉全是公认的“全能型”人才,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看火工出身。
上世纪90年代,水泥厂里都是用回转窑煅烧水泥熟料,没有仪表,没有监控,更没有电脑控制,想了解窑内熟料煅烧情况,只能靠一块滤光镜和一双眼睛。
“我第一次拿起看火镜时,什么也看不出来,就觉得这窑里白茫茫一片。老师傅就说了,什么都甭问,看火没有捷径,就是一直看。”郭玉全回忆说。
虽然,看火工是水泥生产线上最核心的工种,可是趴在窑头看火却是一件苦差事。窑头的表面有200多℃的高温,即便什么都不干,呆在旁边都让人觉得呼吸困难,可郭玉全却耐着性子,每隔3分钟看一次,一看就是十几分钟。
就这样,看火工他一干就是4年,练就了仅凭肉眼观察就能判断出窑内状况的功力。
随着水泥工艺革新和生产线更新换代,郭玉全不断参与到生产线的升级改造之中。消除“篦冷机红河”现象,年节约费用8万元;“东料西送工程”年综合效益130余万元;“预热器阀板、管路改造”创造效益400万元;引进先进节能理念实现能源和工艺的精细化管理,降低单位产品标煤耗和电耗,年节电1400余万度,整体电耗下降5%。
名震海外:
一把大“锤”征服洋业主
随着琉璃河水泥厂技术服务“走出去”战略的发展,郭玉全的技术在海外也打响了名号。
2012年2月,厂里接到了求援电话,请求尽快派出技术人员前往阿联酋,解决一条万吨水泥生产线窑系统托轮过热的问题。郭玉全和同事坐飞机、倒汽车,12个小时后就赶到了阿联酋阿莱茵公司施工现场。
其实,在郭玉全到达前,业主方已先后邀请多家世界知名厂家调试,各种仪器都用上了,可问题却没有解决。原本对郭玉全满怀希望的业主,在看到他们没有携带任何精密仪器,两手空空出现的时候,失望了。
争吵、质疑,现场一片混乱。情急中,对方经理急切地对郭玉全说:“请你们来,所有人就听你们的,拿方案吧。”
“放1毫米。”郭玉全脱口而出。闻此,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因为郭玉全只是围着水泥窑看了一圈,没有使用任何工具测量。但是看他笃定的模样,操作工半信半疑地抡起了大锤。
一锤下去,奇迹发生了。原本过热的托轮,慢慢恢复了正常。6个小时后,已经停工4个多月的窑竟然转起来了。郭玉全用一把大锤征服了项目业主,在海外书写了中国技术工人的神话。
其实,郭玉全在海外工作的日子,并非全都一帆风顺。2016年3月,他带着一个6人团队奔赴刚果(金),帮助中国中标企业给当地新建一条生产线。刚到当地20多天时,他突然开始发烧了。
“我原以为只是普通感冒,可一会儿的时间,就浑身酸痛、满头大汗,体温瞬间从37℃升到了40℃。随队医生看了,连忙告诉我,我患了疟疾。”郭玉全说。
疟疾经常由蚊虫叮咬引起,这是一种凶险的疾病,尤其是疟原虫一旦入侵脑部,后果将不堪设想。那次,郭玉全在刚果(金)工作了8个月,一共得了三次疟疾。但是,疾病没有把他打倒,他带领团队依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
企业转型:
自行研发设计攻克技术难题
走在琉璃河水泥厂厂区里,除了高大的生产设备,随处可见的就是绿树和鲜花。“这跟我刚进厂的时候相比,简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郭玉全说。上个世纪80年代,他刚进厂的时候,厂里的环境非常恶劣,远远的就能看到滚滚浓烟,穿着白衬衣根本不敢进,现在却变成了“花园工厂”。“这跟这些年企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关系。”
“以前,北京的‘十大建筑’、重点工程用的都是我们的水泥。那时候,我们的水泥可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2000年以后,水泥行业因为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产能过剩了。如果我们还做传统行业,肯定会被迫退出北京市场,企业的辉煌历史也就终结了。所以,我们必须要与城市功能接轨。”郭玉全说。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环境问题日益重视,全国各地垃圾焚烧厂都在快速上马建设,但是垃圾焚烧飞灰因为没有相应配套处置设施的问题却逐渐凸显。针对这一难题,相关科研机构在琉水建成了国内首条飞灰工业化处置示范线。而这条示范线的生产调试,正是由郭玉全带领的一线技术工人团队完成的。
因为没有先例可循,更没有经验可借鉴。2015年,郭玉全带领技术研发团队查资料、搞调研、做研究,带着飞灰样本三天四地考察设备厂家,夜间赶路、白天交流,自行研发设计工艺路线,组织实验,积累大量实验数据,与厂家一道进行设备改进,最终研制出一台符合飞灰处置工艺特性的机器。
之后,为了使飞灰处置线更加完美,郭玉全带领团队相继攻克闪干机挂壁、结晶分离器阻塞等核心技术难题,飞灰处置线实现连续稳定运转,日处置量提高3倍,解决北京市飞灰量50%以上。随着垃圾焚烧飞灰产生量与日剧增,2017年历尽艰辛建成的飞灰处置二期工程投入试运行,两条飞灰处置线年处置飞灰7.0万吨,可有效解决北京市目前70%以上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处置难题。琉水也成功转型,成为了北京市唯一一家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飞灰的企业。
培养人才:
遍及10余国家80条生产线
2009年,郭玉全职工创新工作室成立了,这是北京市首批授牌的职工创新工作室之一。工作室从成立之初,成员不足10人,现已发展成拥有38位骨干成员,参与人员达到150余人的团队,而且成员涉及环保、电气、工艺等各个工种。
“郭哥是我的榜样。如果没有他的培养,我也不会是今天的我。”郭玉全创新工作室核心骨干之一、熟料车间主任助理李铁良感叹说,刚进厂的时候,他还是一名维修工。一次,生产线上出现问题,他因为经验少,专业能力欠缺,没有发现症结所在,于是就把郭玉全请来。郭玉全对生产线逐一排查后,发现是一个液压模块出现了问题。
“其实,那个是我的专业领域,反而是郭哥没有专门学过。所以这件事情我印象特别深刻。就从那个时候起,我就下定决心,要跟他好好学。郭师傅特别平易近人,只要是他会的,我们问到了,他绝对会教给我们。”
郭玉全职工创新工作室每年都有重点目标任务,目前,工作室已经先后完成较大技改创新项目46项,产生经济效益超过千万元。创新服务领域涉及生产技术攻关、提产降耗、工艺优化、设备改进,还涵盖环保产业、循环经济、科技研发、人才孵化、文化传承等领域。工作室也逐步成为企业创新的主阵地。
与此同时,随着企业向绿色环保方向转型,工作室也组织培训环保法规、解读排污许可证,提升职工环保意识。
尤其是飞灰二期建成进入试生产阶段后,为了让每名新进入飞灰生产线的岗位工熟知生产工艺、设备性能、危废处置流程,郭玉全调整考核机制、改变分配办法、邀请专家现场教学,采用“理论培训+现场讲解+答疑解惑”的方式,开展培训,以此来满足企业在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
“现在,经我们工作室培训的技术人才已遍及国内30个省市和欧亚非南美10余个国家80多条生产线了。”郭玉全说。
□本报记者 陈曦/文 于佳/摄
短评:
千锤百炼方成全才
□许庆惠
被评为首届“北京大工匠”的首钢机电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数控车工高级技师卫建平的一句话久久在我的脑海里回荡:“无论你的起点有多低,只要扎根一线,勤学苦练,把对职业的热爱化成敢拼的钻劲儿,梦想就会随着你的成长与进步,一点点实现。”卫建平用34年时间证实了这句话。
同样,郭玉全也用自己35年的不懈追求,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从一名普通的看火工到技术创新的行家里手,从一名在灰尘弥漫中作业的工人到自行研发设计环保设备,使水泥厂变为“花园工厂”的环保先锋。郭玉全35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告诉我们,只要勇往直前,敬业爱岗,就没有攀不上的高峰。
勤学苦练,练就火眼金睛。靠一块滤光镜片,就能准确判断出窑内火焰温度和变化。
善于钻研,弄通弄懂了各种生产设备的工作原理,为生产线节能降耗、生产工艺革新打下了坚实基础。
凭借着独门绝技,一把大锤征服了国外业主,亮出了中国技术工人的精气神。
带领一线技术工人完成国内首条飞灰工业化处置示范线,有效解决了北京市70%以上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处置难题。
成立职工创新工作室,参与者百余人,涉及环保、电气、工艺等各个工种。
35年来,郭玉全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他的成功印证了毛泽东的诗句:“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