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彻人性、心怀国家的哲思之作《中国的未来会更好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8年4月出版),是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文化随笔。
全书从畅谈中国精神作为切入点,层层递进地论述了它与爱国、中国前途之间相依相存的关系。季羡林鲜明地指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是爱国主义,而爱国主义的核心就是中国精神”。而有了这种精神作指引,我们不仅能战胜一切外来之敌的侵略和欺凌,将古老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而且,它还能鼓舞和鞭策全中国人民勠力同心,向着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书中,季羡林深情地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留洋,学成归来报效国家的经历、以及蹲“牛棚”的所感所思。曲折的人生经历,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真诚地告诉大众:正是满怀着对家国的一腔挚爱,饱蘸着对中国精神深刻的理解,让季羡林虽遭受重重磨难,依然能抱着九死而不悔的执著态度,在“位卑未敢忘忧国”中为祖国和人民做出那么多、那么大的贡献。
接着,季羡林凭着多年研究国学的扎实功底和对中华文化的独到理解,在分析比对了中西方文化的各自特点后,信心满满地指出,西方文化强调分析,而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华文化注重综合,恬守着“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则,这种讲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最终将决定东方文化在二十一世纪将大放异彩。而中华文化在这场深刻的转型中,因拥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在未来世界中必将大放异彩。
对中国的未来,季羡林寄予了很高的期许。在他看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除了坚定不移地秉持中国精神、传承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外,提高青年人的整体素质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文化命题。为此,他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角度,全面论述了中国青年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循循告诫广大中国青年“希望在你们身上”,惟有多读书,以兼容并取的开放姿态,广泛汲取全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的润泽,才能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重任。为了激励广大青年,季羡林又谆谆教导说,年轻人在奋斗进取中既要树立好正确的“三观”,理性对待人生中的得与失,同时还要抓紧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时间,才能以时不我待的昂扬之姿,成长为一代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国青年。
文章最后,还在钩沉历史中情意绵绵地回忆起作家与陈寅恪、老舍、吴宓、沈从文、冯友兰等大咖的人生交集,追述着他们的学术贡献,缅怀着他们的精神和风骨。从他们淡泊名利的人文坚守中,从他们坚持真理、秉公直言的正义道白中,无不尽显着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季羡林感佩地赞誉他们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一个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他们身上,很好地体现出中国精神的深邃内涵,他们的品格和操守,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中国的未来会更好吗?》以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和精辟论述,阐释了这样一种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新的时代,中国精神需要弘扬,中华文化需要传承,中国青年应学会担当,有了这种依托,并形成合力,中国的未来必定会变得更加美好而灿烂。
□戴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