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摘
3上一版  下一版4
 
昔日会馆今何在?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4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昔日会馆今何在?

 

北京是一座千年古都,建城3000多年,建都860多年,从辽金元明清到近现代,这片热土上镌刻着太多帝王将相、革命志士、英雄豪杰、文人墨客的历史痕迹。故居和会馆,就是这些痕迹最有效的载体。

“老城不能再拆!”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座城市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被列为市、区级文保单位的故居、会馆等直管公房类建筑启动腾退。

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从长椿街到宣武门,再到菜市口,不到两小时的时间里,徒步探访了东莞会馆、龚自珍故居、沈家本故居、杨椒山祠、湖南会馆、浏阳会馆……

沈家本故居

成了法制名人博物馆

沈家本故居位于西城区上斜街金井胡同1号。1840年出生的沈家本是浙江吴兴人,清朝光绪年间的进士,历任天津与保定知府、刑部侍郎、修订法律大臣、大理院正卿、资政院副总裁等,坚信以法救国、以法强国,在清末激烈的思想与权力交锋中,使一系列与世界接轨的法律条文问世,如《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等,著有《历代刑法考》《诸史琐言》,还主持制定了《大清民律》等一系列法律,建议废止凌迟、戳尸、刺字等酷刑,堪称中国近代法学奠基人。

故居整体坐北朝南,从院子东侧走过,高高的墙体已然修葺一新。故居前面新辟出一个方形小公园,空间顿显敞亮,在这紧促的胡同里实在是难得一见,故居木质大门看上去比普通四合院的门大许多。

这是一座三进四层的院落。进门东侧有一座中西合璧、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就是1905年沈家本筹资建成的藏书楼——“枕碧楼”,楼内曾藏书5万余卷。这位清末著名法学家从1900年入京到1913年逝世一直住在这里,写成了多部著作。2017年10月这里成了中国法制名人博物馆,对外开放。

杨椒山祠

正在腾退修缮中

达智桥胡同和校场三条交接处,是赫赫有名的杨椒山祠。这座院落是明代兵部员外郎杨继盛(号椒山)的故居松筠庵,杨继盛因写了《请诛贼臣疏》、历数严嵩五奸十大罪,被诬陷下狱杀害,被后人尊为忠臣典范。死后12年,明穆宗登基,赐杨继盛为太常寺少卿,谥号忠愍。杨继盛临刑前写下的名句——“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直到今天仍为人们所传诵。清乾隆年间,松筠庵被改为祠堂,起草《请诛贼臣疏》的书房后来被称为“谏草堂”,清代道光年间的1848年在祠之西南隅建一八角“谏草亭”。

走在杨椒山祠西侧的校场三条,胡同两侧的墙体都已进行了修缮,院子内,大部分住户已经搬走,院子里杂草丛生,还有假山石可以辨别,谏草亭则被砖封得严严实实。

东莞会馆

同古老斜街一起复兴

达智桥胡同往西不远,有一条不长的斜街——上斜街,据说是京城最古老的斜街之一,历史可以追溯到900多年前的辽代,当时叫“檀州街”,由于历史上这条胡同里共建有3座关帝庙,所以得名三庙街胡同。在辽金时期,三庙街胡同就相当于今天的西单、王府井,是一处相当繁华的街区。

上斜街56号门前挂着一块牌子,上书“东莞会馆”几个大字,大门两侧是保存完好的八字影壁,很是气派。传说这里曾是清雍正年间大将军年羹尧的故宅。光绪年间的1910年,这处院落由广东陈氏家族陈学陶等人购得,次年改建为东莞会馆,据说当时在后院设立了敬贤堂,主要祭祀袁崇焕等莞籍先贤。晚清进士、莞籍文人张其淦曾撰文:孤忠曾督蓟辽师,问前朝,柱石何人,赫赫大将军,足显山川聚灵秀;伟烈犹思东莞伯,愿后辈,风霜炼骨,茫茫新世界,好凭时势造英雄。东莞会馆大部分建筑还保有旧时格局,历史上曾经居住过古文字学家、金文专家容庚,史学家、方志学家张次溪等莞籍名人。

走进东莞会馆的院子,基本都是拆改翻建的房子,只有中间一栋从屋檐、房柱等判断是老房子,这里的腾退工作从2015年3月31日就开始了。

龚自珍故居

历史风貌保存较少

从东莞会馆往东,穿过名为广安胡同的马路,右手边的上斜街50号就是龚自珍故居、后来的广东番禺会馆。龚自珍是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官至内阁中书、礼部主事,他自15岁起写诗,直到1841年49岁去世,总共创作诗集27卷之多,今存600余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九州风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等诗句,至今人们仍久为传诵。

一条夹道,直达院中,横横竖竖的几排房子,早已面目全非,不由让人想起龚自珍的《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这座原本坐南朝北的故居,有两进院落,分为东、中、西三路,西路及会馆大门因拓展道路已被拆除,中路一进院为格局相对规整的四合院落,二进院现存四幢传统建筑。文物建筑翻改严重,历史风貌保存较少。据介绍,东莞会馆、龚自珍故居、太原会馆等5个市、区级文保单位目前正在腾退中。

湖南会馆

腾空后准备办书院

烂缦胡同原名烂面胡同,原本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南横西街,早在明朝就已形成的古老胡同。距离胡同北口不到50米远的101号就是湖南会馆。建于1887年的会馆最初是来京应试的湖南籍举子、京官及候选人员的住处,民国时期成为湖南籍革命志士活动的场所。

这里也曾留下毛泽东早期革命活动的身影。从1918年3月开始担任湖南督军的张敬尧,上台后无恶不作,引发了湖南人民的愤怒。当年9月,毛泽东在学生联合会干部中酝酿驱逐张敬尧。这是毛泽东独当一面发起的第一次有广泛影响的政治运动。为取得全国各界支持,毛泽东率领赴京驱张代表团赴京。1919年12月28日,毛泽东组织在湖南湘乡会馆召开“旅京湖南各界驱张运动大会”,在会上发表了演讲,大声疾呼“张毒不除,湖南无望”,10位国会议员当场签名,并推举熊希龄、范静生、郭同伯三位议员见呈总统、总理,表达湘民“驱张”的决心。这期间,和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交往,对新书籍的阅读,使青年毛泽东逐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湖南会馆原来是一处幼儿园,现在已经腾空,据说准备作为北京阳明书院的“办公”场所。

绍兴会馆

主体建构得以保存

绍兴会馆就在烂缦胡同东侧的南半截胡同7号,坐西朝东,从胡同北口往南走几步就能看见。这里早就是典型的大杂院,建满了杂屋,院内“小路”仅能容一人通过,左侧路中间一株像藤的树顽强生长,令人印象深刻。

由北京市西城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编辑的《文物古迹览胜——西城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一书这样描述绍兴会馆:“现存建筑大部分主体建构未经改动,风貌古朴。”和东莞会馆等相比,这就算幸运的了。会馆始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是鲁迅先生在北京的寓所之一。1912年,周树人来到北京工作就落脚这里,一住就是7年。在这里,周树人于1918年创作出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还写出了《孔乙己》《药》等作品。毫无疑问,这里是鲁迅早期作品的摇篮,难怪有人说,鲁迅是到了绍兴会馆后才成为“鲁迅”的。

鲁迅在北京住了14年,从一名公务员成长为伟大作家,其中有一半时间是在绍兴会馆度过的。绍兴会馆称得上是鲁迅“故居”。

一座城市的灵魂与荣光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北京市西城区将有包括28处名人故居和会馆在内的50余项直管公房类文物完成腾退。

真是好消息!不由想起《比较视野中的北京文化》一书中所说的一段话:“名人故居的多少是一座城市历史悠久和文化厚重程度的标志之一。保护这些地方的原貌,不仅让后人感受到文明长河的久远,更重要的是能形成一种文明氛围,让仰慕文化的人们产生一种对文化古都的敬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套用这句话,城不在大,有名人就行,街不在老,有故事就好。因为这些名人先贤身上,往往凝聚着人类一些最宝贵的品质、精神,给后人以启发、勇气甚至光明,可以照亮前行的道路。摘自京报网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