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视窗
3上一版
 
贺伯原:卅载磨一艺 毫厘无遗失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4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贺伯原:卅载磨一艺 毫厘无遗失

钳工这一行贺伯原一干就是30年,每一台机床都是他的“助手”。
贺伯原点评学员加工的模具“作品”。
批改学员作业,了解学员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贺伯原指导学员把理论知识带到实践当中。
在钳工基本功训练课上,贺伯原为学员进行指导。
贺伯原经常利用下班时间一人在车间里,研究模具的实用性和产品的创新性 。
 

在所有工匠中,钳工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工种,他们是一群整日和“毫米”这个单位打交道的人,在首届“北京大工匠”的评选中,来自北京市亚伯模具制造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贺伯原在钳工项目的比拼中成为黑马。这位“民间高手”凭着30多年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最终斩获“北京大工匠”称号。

钳工是应用手工工具对工件进行加工或对部件、整机进行装配的工种,它可以弥补机械加工缺陷及误差。不过要想达到高精密装备的水平,需要工作者具有长时间的工作经验积累和超人的耐力与毅力。在制造行业中,制作模具遇到技术瓶颈时,只要请贺伯原加入,问题就会化繁为简。他手工进行的模具装配,技术精度可以达到A4纸厚度的1%,连一些高精密机器都无法媲美。

贺伯原家里三代行医,原本父亲希望他能继承衣钵,但从小动手能力极强的他选择了钳工这个职业。贺伯原22岁入行,今年正好是他入行的第30年。说起贺伯原,单位的同事大都会说同样一句话: “他的手可真巧!”可真正了解他的人知道,这双巧手可不是随随便便练成的。

1987年,贺伯原进入706厂后,便以厂为家。学习钳工是非常枯燥的差事,几乎天天都在练锉。寒来暑往,多少把锉刀都被贺伯原锉得不能再用。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2年,他成功设计研制了我国首台滴灌成型设备,结束了我国依靠进口的历史,给国家节省了数千万美元的外汇,获得了农业部团队二等奖。该设备技术难点在于精度要求非常 高,成千上万个孔在10分钟内滴水不能相差5滴,对模具装配精度超过了当时的技术极限。

2007年,贺伯原所在的技术团队承接了我国首台全自动无人拆弹机的研发工作。根据工艺要求,该设备关键部件拆卸炮弹的底火和引信的工装与模具不能差出头发丝直径的1%,如有差错会导致炮弹爆炸,后果不堪设想。经过团队夜以继日的努力,该模具成功设计并加工完成。全自动无人拆弹机的诞生让我国人工拆弹成为过去。

一个个成绩的背后,是他的人生信条在支持着他,那就是他常说的:“做人要踏实,做事要认真。”30年的工作经历中,贺伯原经常利用下班时间、节假日去了解研究模具的实用性和产品的创新性。

贺伯原说:“干这行就是学习、积累,再传授。”为此,贺伯原到北京市自动化工程学校担任模具专业指导教师,他不求名利,只为将模具设计加工技艺传授给学生。现在,除了车间和学校,贺伯原又多了一个去处——“贺伯原技能大师工作室”。靠着老一辈传授的模具加工经验成长起来的他,想通过工作室的组建,尽快培养出一批青年高技能骨干,建立起绝活儿的传承机制。

□万玉藻/摄 本报记者 白莹/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