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足迹
3上一版  下一版4
 
将社会责任扛上肩头的退伍兵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8年4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眉州东坡副总裁郭晓东
将社会责任扛上肩头的退伍兵

眉州东坡雅安抗震厨师団誓师大会
2017年在四川甘孜甲登慈善学校与学生合影
在雅安为灾区群众打饭
到延庆收购滞销彩椒
在雅安灾区工作现场
 

在部队三年,他练就一身功夫,学会承担责任;在京城,他靠40元一身的领带衬衫起家,做底薪800元的业务员;自学做生意,靠两条腿走遍京城餐饮业;十几年商场历练,他成为万人企业副总裁;雅安地震,他带着厨师团深入灾区,给受灾的百姓做饭;他揣着现金到地里收滞销菜,助菜农渡过难关;虽然利润微薄,但眉州东坡的每个门店都有早餐,他认为这是解决居民就餐的大问题……他就是眉州东坡副总裁、北京市劳模、北京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郭晓东,一个将社会责任扛上肩头的退伍军人。

三年军旅学会吃苦耐劳

起点:

初次见郭晓东,是在他位于眉州东坡总部的办公室。郭晓东身高1.86米,身姿壮硕,颇有“武将之风”,不像个生意人。“能看出我当过兵,你们当记者的,果然眼睛厉害。”郭晓东笑呵呵地说起了当兵的经历,“三年当兵的经历,是我这一生享用不尽的收获。”郭晓东说,这三年给他之后的人生之路打下了能吃苦耐劳的好基础。

1974年,郭晓东出生在陕西一个农村的普通家庭。母亲务农,父亲在当地的煤矿上做个小干部,上有一姐,下有一弟。郭晓东说,上中学时,上学路上要翻越一座山,长年累月的锻炼让他有了个好身板。

1992年,18岁的郭晓东身高超过1.8米,身材样貌出众,应征入伍,被北京武警总队体工大队选中。“我们那支队伍,个顶个都是筛选出来的。在部队期间,训练也艰苦,练了些防身的功夫。年少张狂的时候,我们也夸口‘拳打武当,脚踢少林’。”郭晓东说,当年在部队的训练异常艰苦,被子要叠成豆腐块,踢正步一练就是几个钟头,还有残酷的体能训练。“举个例子,我们每周有一次拉练。从北京的北苑跑到安定门,爬20次安定门地铁的长楼梯,再跑回来。不算楼梯,一共20公里。”

1995年,郭晓东面临退役。家里长姐幼弟父母年迈,需要照顾。郭晓东说,他考虑再三,还是先回到陕西老家找工作。回到陕西家乡的郭晓东成了失业人员。他在村里重新拾起了做鞭炮的活儿。

1996年春天,22岁的郭晓东回到北京创业。

底薪800元跑遍京城餐饮

积淀:

没有任何单位接收,没有亲人可以投奔,郭晓东再次回京,口袋里只有一个月的生活费,钱花光之前必须找到工作,否则连容身的地方都没有。郭晓东说,他那个时候感触最深的是“工作难找”。一番周折之后,郭晓东在一家出售餐饮业用品企业找了个业务员的工作。“我记得当时负责招聘的人到人才市场一次要了几十个人,我们这批业务员的保底工资是每个月800元。但必须要卖出2000元以上才有保底工资,超过部分才有提成。”干起来,郭晓东发现,这公司的业务员招聘就像村里的流水宴,一年四季的招聘会场场不落,每天都有人悄悄离开,每天都有新面孔进入公司。一个月下来,与郭晓东一起招进来的业务员就只剩两个了。

“究其原因,就是不好干。我们这种没有任何关系的业务员,就靠腿跑着,每天背着一次性筷子、方便纸巾盒之类的样品,见饭店就进,跟老板谈。东西光卖出去还不行,还得把钱收回来。”郭晓东说,干业务员的第一天,他租了一个BP机,花了40元给自己买了新衬衫和领带,然后背着公司的餐具、纸巾等样品,开始转大街。“我给自己定了个目标,每天至少见一百个人谈生意。其中必须有至少10个是负责饭店业务的老板或负责人,这10个人要深入接触。”

大部分人看到业务员的态度都是,“走走,我们不需要这些东西。”经常进几个店面,也推销不出去一套。郭晓东说,那段时间他经常背着包在公司门口的自由市场蹲着吃大饼、吃面条。在自由市场上卖主食的老板都认得他,称他郭子,每天都得在街上走十几个钟头。 “我的背包里有一个矿泉水瓶子,里面是我每天给自己带的凉白开。为了赶时间,有时候干脆灌一口凉水就算过日子了。”第一个月,郭晓东出售了4000多元的餐具。

跑着跑着业务,郭晓东逐渐摸出了一些餐饮生意的门道——“以赊账为例,我们行里的规矩,把货给饭店老板先用着,然后再结算。如果饭店的生意越来越差,我这账就不能再赊欠了,只能现金结算。比如,饭店要货要的越来越少,说明生意不好。看饭店的规模和菜单,也能估计出饭店能不能火起来。不让客户赊账,会导致损失不少客源,但是这会让我后期回收货款有保障。”

一说起生意经,郭晓东滔滔不绝起来。“我一看新店开张,就忍不住进去看看,预估一下这个店能开多久,如果买我的东西,能不能让老板赊账。1998年,我在西三环附近看到一家新开张的饭店,我当时一看他家的装修和停车场,再看了看菜单,就感觉这饭店开起来难。当时那家饭店的位置在主路附近,周围没有居民区。定位应该是高档人群,得有车开的人才方便到这里吃饭。可是饭店的装修普通,菜单没有特色,高端人群吸引不来。”果然没几个月,这家饭店就倒闭了。“如果这家定位为普通市民的家常菜开到其他地方,兴许能经营得不错,但开在这里就赔钱。这就是生意。”

到1999年,郭晓东建立了大量的客户群体,月收入可观起来。他投资的第一个项目是给自己买了一个房子。“一方面,我想有个家,另一方面,我也看好房地产。虽然那个时候我读书不多,说不出大道理,但是通货膨胀的道理我还是懂得。”郭晓东还记得打开新房的大门时,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在北京,我终于有家了。”

组建物流配送中心扩大经营

拐点:

1999年,郭晓东应眉州东坡老总之邀,离开原单位跳槽到眉州东坡出任总经理助理。2001年,郭晓东开始推动眉州东坡建立统一的物流中心,甚至建立中央厨房,对原材料进行初加工。“现在这种操作非常普遍,但是在十几年前,只有理念,没有前例可遵循。当时,这个事情做不做,怎么做,在企业内部也很有争议,反对之声不绝于耳。”

郭晓东介绍,当时眉州东坡在北京仅仅有五家店。采买原材料的事情由店长负责,就近购买,买来的东西品质良莠不齐,种类五花八门。“我在跑业务的时候,听说过物流配送中心的概念。我认为,建立配送中心至少实现同采同配同送,从源头控制原材料的成本和品质,而且解决了采买问题,能够实现迅速连锁。”郭晓东的名片上印上了物流配送经理的名头,开始干起了老本行——送货。

于是,他经常早上四五点起床开着金杯车四处逛卖场, “到大羊坊、新发地买蔬菜;到红桥市场买海鲜。那段时间又回到了没日没夜奔命的状态。”郭晓东进货也有自己的小窍门,他在家称量了自己的一串钥匙,默记下重量。进货时,把钥匙先扔秤上,看对方秤准不准,如果秤不准,郭晓东转身就走。“跟不诚信的人打交道,没好处。”

2002年冬季的一天,郭晓东的金杯车发生了事故。“我记得当时是早上6点,我的车和一辆马车相撞。车的前玻璃破碎,我的手被碎玻璃扎得全是血。”郭晓东用毛巾裹着手独自到医院缝针,他端着血馒头一样的左手进医院时,天刚泛出晨光。

物流配送中心在朝阳区垡头逐渐形成规模,不仅向门店统一配送各种食材辅料,对一些适合统一加工的食物进行半成品加工,再进行配送,优势显现。“物流中心让我们的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一,而且保证了食品安全,也形成了我们的标准化经营。”郭晓东说。在物流中心建立后,眉州东坡开始迅速连锁。

郭晓东总结出一套理论,“控制成本、控制核心技术,源头采买”。“比如香肠,如果每个厨房单独制作,增加了人工成本,还不能保证口味一致,适合由物流配送中心统一制作再送到各门店售卖。但是,香肠送到门店时必须是生的,由门店后厨进行加热处理。假如送到门店的是已经蒸好的熟食,那肯定会影响口感和声誉。与之类似的还有东坡扣肉。但是有些菜,比如时令菜蔬,不适合统一制作,要现场制作才能保证口感。”

2007年,郭晓东成为眉州东坡副总裁,负责选址开发营建新店、以及物流配送中心。2016年,眉州东坡的川菜走出国门,如今眉州东坡在国内有150家连锁店,在美国洛杉矶有5 家门店。

用公益点亮人生

亮点:

当兵出身的郭晓东还保留着军人的担当和仗义,常常因做公益被媒体报道。2003年非典肆虐,北京的多家餐饮企业经营陷入困境,面临着关门停业、遣送员工回家的境地。郭晓东与眉州东坡的集团高管在此时向北京市政府、朝阳区政府主动写下承诺书:不涨价,不歇业,不减薪,不裁员。

2008年12月20日,四川灾民来京卖榨菜遇冷,他得到消息后,组织集团管理委员会成员讨论,将近十吨的榨菜购下,并连夜研发新菜爱心售卖。2010年12月,收购冻在大兴田地的萝卜;2011年4月,收购积压田头的卷心菜;2011年7月,收购密云县滞销栗树蘑;2012年,收购延庆滞销彩椒;2013年5月,收购雅安受灾农户家中枇杷、生姜;2013年9月收购江苏邳州农户家滞销的大蒜……农民的难处总是能触及到郭晓东敏感的神经。

郭晓东印象最深的是收购延庆滞销彩椒的经历。“我在报纸上看到报道,说大雪压垮了农民的蔬菜大棚,阻断了进村收货的路,彩椒如果一个月卖不掉就会坏在地里,我赶紧揣着现金开车去收。”收来的8000斤彩椒怎么办?这远超餐厅日常需要的分量,绝不能扔掉了事。郭晓东和厨师们开发出新菜——“彩椒刺身”“彩椒肉条”进行售卖,又加工成净菜以成本出售,还在其他需要配菜的菜品上加大了彩椒的量。“其实还是卖不掉那么多,有一大部分供应员工餐,我们员工内部给消化了。”

燃点:

雅安地震灾区的十九天

2013年,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郭晓东坐不住了。“发生地震的时候,我在开会。出了会场就听说发生了地震。”郭晓东没闲着,主动请缨入川,进入灾区腹地。他第一时间召集负责人开会研究入川事宜。“主要围绕怎么开展工作、谁来带队、带谁去这几个问题。例如商量要不要带服务员,我觉得不能带。人最好一专多能。厨师能当服务员用,服务员不能当厨师用。所以服务员就被省略了。我们还考虑到当地人的口味,挑选了川厨组队,尤其是优先籍贯在当地的员工。毕竟回家乡赈灾,与去其他地方在情感上是不同的。”

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郭晓东的团队已经挑选好32名员工、准备了部分资料,与当地有关部门作了沟通。郭晓东乘坐能赶上的第一班飞机赶到眉州东坡在川的办事处,筹集物资。“准备了两货车和两客车,带去的物资有煤气罐、帐篷和食材等。”

在进入灾区之前,郭晓东给团队作动员,毕竟进入震区有人身危险,员工必须自愿。郭晓东说,“人这一辈子有多少能和子孙后代聊起的事迹,有多少值得回忆的过往呢?现在愿意留下的人就随我进灾区,不愿意的也可以离队。”郭晓东记得当时没有人离队,气氛异常热烈。地震第二天下午6点,眉州东坡的赈灾团队进入灾区。

那时候,当地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已经见过不少来到灾区赈灾或准备不足、或打个照面就离场的社会人士,所以见到郭晓东时并不热情,问题一针见血:“你们打算什么时候走?”郭晓东回答:“我只负责来的时间,什么时候走你们定。”这句话让当地的人吃了定心丸,有关部门给郭晓东的团队办理了进出灾区的车证,方便眉州东坡的团队出灾区补充物资,采买食材。

当地体育中心是受灾群众的聚集点,郭晓东在这里安排了帐篷、支起来炉灶。给工作人员排班,还制定了菜谱。开始向灾区群众和抗震官兵供应热饭热菜。“每餐两个热菜,保证一荤一素,其中有一个菜是辣的,还有一个水果。”郭晓东说,他还规定,老人孩子优先打饭。郭晓东让人买了推子,给大家理发,打算在这里长住。

第一次余震很快就来了。“来的第二天,突然大地就晃荡了起来,大家都懵了。有一个厨师一下子跳上了墙。等余震停了,我跟他说跳得真高。大家都乐了。之后余震频发,我们都见怪不怪了,一晃荡,就趴地上。余震一停,继续干活。”

每到吃饭的时候,眉州东坡的就餐点都能排队50米以外。据郭晓东粗略估计,每餐都有大约几百人来打饭。“按一家五口人吃饭来算,我们每一餐平均供应2500人的饭菜,一天两顿。”

在灾区的19天里,郭晓东带领的团队给将近10万人次供应了饭菜,消耗物资大约100万元。“后期就有人来跟我们送菜、蛋,还有人背着腊肉来,让我们做给大家吃,帮厨的也有不少。”离开灾区的那天,老百姓组队送行,让郭晓东和同事们备受感动。

记者采访的当天,郭晓东还在核定菜单,他说眉州东坡的一万余员工要依靠企业的发展成长,对于员工,他和老板要负责;他说做公益不能只给一次钱,要做长效机制,眉州东坡在四川成立了农副产品定点采购,给农民解决出路;他还在做指导创业的导师,如何让更多的人实现职业成长是他时下考虑最多的课题。

孟子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如是也。

□本报记者 李婧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