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一个鸡蛋的温暖
再也没有外婆了
被杨绛视为“不及格”的处女作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4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被杨绛视为“不及格”的处女作

 

杨绛先生于1933年夏考上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部。在读研究生期间,她选修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习作”课,并牺牲休息时间,精雕细琢完成了人生的第一篇散文《收脚印》。

当她将文章交给朱自清先生请求指点修改时,朱先生满口答应,并于当晚读完了《收脚印》,在第二天退还给杨绛时对她说:“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好改的。”杨绛听后,以为自己的文章一定写得很糟,让朱先生不屑一看。

当她涨红着脸正要将退回的文章接过来时,却又听到朱先生说:“我的意思是说,《收脚印》是一篇难得的上乘佳作,没有什么地方需要我修改的,如果你不反对,我愿意推荐给《大公报·文艺副刊》。”

这当然是杨绛求之不得的,连连感激道:“谢谢先生,谢谢先生。”随后,朱先生将这篇散文推荐给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做编辑的沈从文先生,嘱咐他,“如果方便,请帮发表,毕竟是一篇好文章,舍了会可惜的。”1933年12月30日,《收脚印》在《大公报·文艺副刊》第29期上发表,署了杨绛的本名“杨季康”。

199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要出版《杨绛散文》集,杨绛先生在编辑的竭力劝说下,最终将《收脚印》收录了进去。

对此杨绛先生说,现在仔细想来,这篇不及格的作品,还可以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让读者闲暇时看上一眼,能够从中看到瑕疵,对我来说也算得上一件好事。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没有文学修养而要写作,空谈技巧无济于事,徒有生活经验也不行。学识贫薄,就不能判断,不善表达。”

但当2004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出版8卷本的《杨绛文集》时,《收脚印》却被杨绛拿掉了,出版社对她的做法很不理解,而她则在《作者自序》中这样解释:“不及格的作品,改不好的作品,全部删弃。”这就意味着,杨绛先生将自己的散文处女作视为了“不及格的作品”。

在《收脚印》一文中,杨绛先生说,她听到民间传说人死了魂灵得把生前的脚印都给收回去,并以特有的敏感和冷静的思考引出了一系列的联想。

其中写道:“守着一颗颗星,先后睁开倦眼。看一弯淡月,浸透黄昏,流散着水银的光。听着草里虫声,凄凉的叫破了夜的岑寂。人静了,远近的窗里,闪着一星星灯火——于是,乘着晚风,悠悠荡荡在横的、直的、曲折的道路上,徘徊着,徘徊着,从错杂的脚印中,辨认着自己的遗迹。”

先生从一个人身后对脚印的搜集与辨识中,告诉给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人生是短暂的,从懂事起,就要认真走好自己的每一步,身后的失落和伤感都是毫无意义的。所以,人必须有信仰,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从这件小事中,让我们对杨绛先生为人处世的低调和做人讲究原则的品格更加敬佩,也更深刻理解了先生一生随遇而安荣辱不惊泰然处之的崇高境界。

□张达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