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京片子”与“老炮儿”是咋回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8年4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一达讲北京文化之二
“京片子”与“老炮儿”是咋回事?

 

“京片子”嚼的是味儿

“京白”或“京腔京韵”,又被人称为“京片子”(片字,读pian“骗”)。什么叫“京片子”呢?《现代汉语词典》对“片”字有五种解释:一、平而薄,不是很大的东西,如“纸片儿”;二、划分的地段,如“这一片儿归西城管”;三、不全、零星、简短的,如“片面”、“片刻”;四、量词,如“两片儿药”五、读平声,片儿。如画片儿,相片儿,电影片子。

“京片子”这个词儿,对照这五种解释,哪个也对不上。那么,这个土话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在北京话里,把那些小巧玲珑的、随意的、可人疼的人和东西,叫“片子”,“片”读“骗”,如“小铁片子”、“丫头片子”。北京人形容人说话利落、痛快,往往会说“片子嘴”或“京片子嘴”。叫着叫着,便成了“京片子”。

“京片子”现在已经成了北京话口语的代名词或形容词。尤其是南方人,形容北京人能说会道,往往用到“京片子”这个词儿。

自然,“京片子”并不是贬义词,但北京人却不会说自己是“京片子”。因为是不是“片子”,不用自己说,话里就带着呢。再者说“片子”跟“骗子”同音,谁愿意说自己是“骗子”呀?

所谓“京片子”,其实就是京腔京韵。而体现京腔京韵的往往是一些口语和土话。比如北京人常把“您”字挂嘴边儿上:“您说”“您瞧”“您想”“您呐”“您琢磨琢磨”等等。“您”是老北京人的常用词儿,我小的时候,听北京人说话,几乎每句话的后头都带这个“您”字,如“劳驾了您。”“让我过一下您。”“我不远送了您。”“瞧好儿吧您。”“买东西去了您”等等。

在口语里加了个“您”字,味儿就不一样了。就像白米饭里加了把红小豆,白肉汤里放了酱油,前者成了豆饭,后者成了酱肉汤。“京片子”大概就是在白话里,加了“佐料”使然。

“老炮儿”原来是“老泡儿”

北京话中的行业术语,以及江湖隐语,占有一定比重。行业术语,简称“行话”;江湖隐语,也叫“黑话”。通常行话仅限于本行业的人之间的交流,只有极少数流传到社会上,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并成为土语。

黑话,过去也叫“江湖口儿”。它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有的原本是“黑道儿”上的暗语,后来流传出来,人们觉得好玩,逐渐扩散,成为北京土话。有些隐语几经传播,顺理成章地被纳入普通话的范畴,比如“碰瓷”、“摆平”、“铲事儿”等,现在也会从央视的主持人的嘴里说出来。

隐语跟土话不是一回事儿,它的产生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初只是在很小的范围流传,但由于它新奇,受到年轻人的关注,尤其是中学生对这类隐语非常感兴趣,京城很多隐语是从中学生嘴里流传开的。当然,这类隐语的传播面儿比较窄,有的只流行于某一个时期,过后,这些隐语也就彻底地“隐退”了。

比如上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北京流行过的一些隐语,像“老泡儿”、“圈子”、“拍婆子”“飞帽子”等。现在的年轻人恐怕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2015年,由冯小刚主演的电影《老炮儿》火了一把,但许多人对什么叫“老炮儿”产生了疑问。有人把北京那些局气、有面儿的人叫“老炮儿”;有人把京城地面儿上的“爷”叫“老炮儿”;有人认为老北京人都可以称“老炮儿”,总之,都认为“老炮儿”是个好词儿。

为什么叫“老炮儿”呢?有人认为北京东城有条炮局胡同,胡同里有个监狱,北京的“老炮儿”爱打抱不平,所以大都进过局子(监狱),“老炮儿”这个词是从炮局胡同这儿来的。

这些说得头头是道,但都是望文生义的信口开河。我是从小在胡同长大的,“老泡儿”这个词从小就说,只是后来这个词销声匿迹了,要不是冯小刚的这部电影,北京人谁会聊起“老泡儿”这个词来呢?

什么是“老泡儿”?说白了,就是北京地面儿上有点资历的老流氓,所谓的资历,就是蹲过大狱,人脉广,在道儿上,即流氓圈里有一定威望等等。

我小的时候,京城的胡同论片儿,几乎每片都有一个两个“老泡儿”。那时,胡同的孩子喜欢打群架,每逢打架的时候,就会把自己这片儿的“老泡儿”抬出来,狐假虎威。

需要解释的是“老泡儿”这个词,必须儿化韵,而且应该写成“泡”,电影用的“炮”字,在北京话里是不能儿化韵的。

“炮”字只有两个意思:一是火炮、大炮,这属于大的事物,不能儿化韵;还有一个意思是烧,但要读二声,念“袍”,如炮制中药。近几年的流行语“打炮”(性交),是从广东传过来的,有人认为“老炮儿”一词跟这个词有关,这纯属牵强附会。

我跟一个80多岁的老北京探讨过“老泡儿”一词。他是老警察,当过派出所的所长,他说“老泡儿”最初是黑话,为什么叫“老泡儿”呢,因为这些老流氓见过风雨,像木头一样泡在水里,轻易不出面。

听他这么一说。我才恍然,因为我接触过的“老泡儿”级的主儿,说话办事都很低调。根据电影里冯小刚扮演的角色,《老炮儿》应该写成《老泡儿》,这才是北京话。不过现在自攥的词儿很多,写成《老炮儿》也没有更多的人去计较。

您知道祈年殿念“旗年殿”吗

离西城区的三不老胡同不远,有条“刘兰塑胡同”。为什么叫这个名儿?难道刘兰塑是个人名吗?

人名是没错儿,不过,您先别望文生义地猜测。历史上压根儿没有刘兰塑这个人。敢情这仨字是老北京人的讹化音。原来元代的北京城,有位非常有名雕塑家叫刘元。他雕的像栩栩如生,京城许多寺庙的塑像都出自他的手,他也受到人们喜爱,但后人在写书的时候,误将刘元写成了刘銮。銮,luan,音峦,是一种铃铛的名字。

这一“銮”,麻烦了。老百姓不认识这个“銮”字呀,以为它念“兰”呢,于是刘元就变成了刘兰。有意思的是京城很多塑像都刻着刘銮塑,老百姓居然把这当成了人名,于是刘元这位雕塑家,就以讹传讹成了“刘兰塑”。

这地名元代就有了,已经叫了这么多年,所以就一直保留下来了。您说刘元冤不冤吧?好在那会儿也没知识产权一说,刘家后人只好默认了。

事实上,北京胡同里,这种以讹传讹的正经不少呢,比如:钱粮胡同,准确的发音应该是“钱漏胡同”。那个“粮”字,应该读“漏”。明代这条胡同有铸钱的“钱局”,当时叫“钱堂胡同”,但叫着叫着就叫走了调,成了“钱粮胡同”。

此外还有:“辟(脾)才胡同”的读音,应该是“屁才胡同”。“西河沿(严)”的读音,应该是“西河燕儿”。“教(交)子胡同”的读音,应该是“叫子胡同”,原来的胡同名叫“轿子胡同”。“演乐(月)胡同”的读音,应该是“演药胡同”。“木樨(西)地”的读音,应该是“木须地”,原来此处为养马之地,种有大量苜蓿,故此得名“苜蓿地”,后改叫“木樨地”,等等。

老北京话把上学叫念书。那会儿,北京人念过书的不多。老北京许多吃“开口饭”的艺人,如说书的、说相声的、唱大鼓的,都没几个念过书的。

您会问了:“说书的不识字,他怎么说呀?”这就是功夫了。

那会儿说书的、说相声的都是师傅教,徒弟学,口传心授,死记硬背。所以那会儿的人,又把这行当称为“记问之学”。

问题是有的师傅也不认识字,所以有些字往往就蒙着来了,特别是有些不常用的生僻字,还有常用但有音没字的北京话,只能找音同的字来代替,于是出现了许多讹化的北京话。

生活中,这种讹化字音非常多。有些字的发音讹化后,北京人已经说顺了口儿,改起来也难,比如阜成门,从小就听老人们说“府成门”,您非让说它的正音“负成门”,往往找不回原来的感觉了,就像天坛的祈年殿,从小就叫“起年殿”,非念正音“旗年殿”,反倒觉得别扭了。

其实,这些字的标准音,北京人也能发,只是用到某个词或词组上,产生了音变,比如祈年殿的“祈”,正音是“旗”,“祈祷”这俩字,北京人肯定说“旗祷”,这没问题吧?但“祈”字搁在“祈年殿”上,就变成“起”了。这种情况还不完全属于讹化,很大因素是口音产生的习惯。

当然,有些纯属于讹化的字音,我们还应该发正音,比如“甫”和“溥”字,很多北京人把甫(fu)念成pu“普”;把“溥”(pu)念成“府”。这是必须要纠正的,咱不能姑息错字。

汉字的多音字很多,要想发音准确,首先得明白这个词儿的意思,同样的字放到这个词或词组里,意思是不一样的,比如“曝”字,有两个发音,意思完全不同:一曝十寒的“曝”读pu,音铺,晾晒的意思;事情曝光的“曝”读bao,胶片曝光的意思。

所以要区别对待,事情“曝光”,您念事情“铺光”,那就满拧了,考试答题一分也不会有。

主讲人介绍:

刘一达,笔名达城、如一,北京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现任北京文联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老舍文学基金会副理事长、北京读书形象大使等。

1980年开始从事写作,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迄今已创作出版10多部长篇小说,40多部纪实文学、散文、随笔、戏剧等1600多万字的作品,获得各种文学奖、新闻奖50多项。

曾荣获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全国“报刊之星”等称号。

□主讲人:刘一达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