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建好用好“劳动者诉求之家”
遏制羊绒造假要磨砺惩戒的利剑
“禁奥令” 没有“一刀切”
挂靠
控制情绪合理行事 当成个人素质标配
共享单车安全问题须引起更大关注
“网络虚拟财产” 要得到合法保护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4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禁奥令” 没有“一刀切”

 

为高考招生公平有序,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取消奥赛、科技类竞赛等加分项目格外引人注目,人称“禁奥令”。那么,奥赛果真被“一刀切”,与升学彻底脱钩了吗?

查一查教育部“阳光高考”网公告,读者会发现,今年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中,大多数仍认可考生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五大学科奥赛的成绩,理科类竞赛奖项也依然是自主招生报考的主要条件。北京大学首届“数学英才班”的招生条件之一,就是奥数全国决赛取得优异成绩者;清华大学的“丘成桐数学英才班”招生办法也明确,入围学生中学科奥赛国家集训队成员免试。

一边“禁奥”,一边“认奥”,这不是矛盾吗?不然。这里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奥赛作为一种学科人才培养途径、训练形式、激励机制,针对的是有兴趣、有潜质的学生,其本身并无对错,问题出在如何看待、评价奥赛成绩。

“禁奥令”禁的是什么?是奥赛在义务教育、普通教育中的功利性滥用,是某些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条件,逼着孩子参加奥赛,试图在升学中“走捷径”。“禁奥令”禁的是在升学中加分,并没有禁止奥赛。所以,禁的有道理。

大学自主招生为什么认可奥赛成绩?因为它有“含金量”。奥赛成绩优异,证明学生在某一学科确有特长,有培养前途。而这正符合大学自主招生以“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为目标的定位。所以,认的也有道理。

一边“禁奥”,一边“认奥”,有人欢喜有人忧。喜者两种人,或不再为毫无兴趣甚至压力的奥赛所苦,或因自己的专长、兴趣得到认可;忧者则只有那些曾经试图“走捷径”者。从这个角度看,“禁奥令”没有“一刀切”,是个好事。□一刀(资深媒体人)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