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印象刘心武
不戴领章帽徽的转业兵
和手机抢孩子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3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印象刘心武

 

那年,在浪漫之都、时尚之城大连,邂逅了刘心武先生,当时印象颇深刻,欲提笔书写一二,奈琐事缠身,就放了下来,一放就是好久。现在再来回忆,真怕应了钱钟书先生在《写在人生边上》的前言里说的:“我们在创作中,想象力常常贫薄可怜,而一到回忆时,不论是几天还是几十年前、是自己还是旁人的事,想象力忽然丰富得可惊可喜以致可怕。”

对刘心武一点也不陌生。学生时代就读过他的《班主任》,不过,并未有特别的感觉。寒假,在《百家讲坛》听了他对《红楼梦》的解读,前半部分感觉很新奇,后半部分越讲越牵强,耐着性子听到最后,完全是因为欣赏他讲课的风格:平实亲切,节奏适中,听起来确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这个可能拜他中学教师的经历所赐吧:很注意和听者做交流,不像大多数人旁若无人自顾自地讲。

现实中的刘心武是什么样子的呢?确实有一点期待。

在主持人介绍之后,刘心武终于出现了。让我深感意外的是,他居然已经是一个步履蹒跚、需要有人搀扶的老者。算一算,原来已经接近75岁了。坐定,没有客套话,直接进入正题。一张嘴,似乎一下子年轻了很多。依然保持着《百家讲坛》里的风采,让你不自觉静下心来,边听边思考。

刘心武首先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以四种动物作比,讲了四种读书方法,分别是狼读、蟒读、牛读、猫读。狼读,狼吞虎咽地浏览;蟒读,吞下去,以后慢慢消化;牛读,反刍体味;猫读,量小而精。其实,在听他讲之前,我就在网上搜过他这四种读书方法,我不认为这个分类有多科学合理,其实无非还是粗读和精读而已。至于反刍,不该仅仅是一种阅读方式,而是我们读书的基本要求,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没有读后的回味思考,就不可能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其次讲自己的创作经历,然后就是自由提问时间。

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老人身上有一种东西弥足珍贵,这就是所谓悲悯情怀。他举的例子,我们也常在网上看到,就是去国外旅游的同胞不注意自身形象的那类新闻报道。每次听到这样的新闻,我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出某种优越感,似乎自己可以俯视那些所谓素质低下的当事人。对此,刘心武的观点却是:“我觉得那个人很不容易。我们不要轻易去责备、批评别人,不要过分执着于他人的过错,活在这世界上,谁都不容易!”这让我想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开头那句话,“每逢你想对别人品头论足的时候,要记住,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你那样的优越条件”。

是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尊重那些优秀的人、自己欣赏的人,可是,是否也能怀着深切的怜惜,尊重那些弱者呢?这里的弱,不仅仅指物质条件的低下,也应该包括精神世界的贫乏、所受教育的有限。佛家提倡众生平等,刘心武的悲悯情怀恰恰也体现了这点。我不是不知道这点,只是生活中常常忘记,在这个现实和网络都充满戾气的时代,我觉得刘心武刻意强调的这点,有其重要价值。

回程车上,翻看他的随笔《命中相遇》。在第一个故事的背后,刘心武写下这样的话:“即使在最苛酷的斗争风暴里,我的父母也还能保持一份对个体生命的温情与怜惜,我认为这是我爸爸妈妈给予我的最宝贵的心灵遗产。我穿越了那么多的仇恨与狂暴,到现在仍然还没有丧失大悲悯的情怀。”

从读书和写作角度看,也许这个讲座不能算作完美,但不能否认,老先生是谦和低调有情怀的人。

回忆不像乐谱里的休止符戛然而止,总如青烟袅袅,一点一点慢慢弥散开,最终了无踪影。好在我们有文字,凝固下那袅袅的瞬间,装点平淡的岁月。

感谢这场邂逅。

□宋莉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