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提振工匠精神需要放更多大招
处理家庭过期药须明确责任单位
信息“盛宴”看两会
彩礼加价
每一条“生命通道” 都是对文明的检测
节后求职如何避开三大陷阱
外卖餐品原材料公示 有助于食用安全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3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信息“盛宴”看两会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国人关注,举世瞩目,不仅因为它决策中国发展大计,影响世界走向格局,而且因为它在短短十几天里集中释放的大量信息,对于受众颇有吸引力。这两天大会甫开,已经目不暇接。

两会代表、委员云集北京,共商国是,称得上群贤毕至,精英荟萃,平时很难见到的高级官员、专家学者、工商“大鳄”、文化名人纷纷亮相,而且有问必答侃侃而谈;各路媒体更是趋之若鹜,各显神通,千方百计“挖料”、爆冷,力图在采访竞争中胜人一筹。如此这般“穷追猛打”,大量信息铺天盖地,令关注者大快朵颐。

现代社会生活中,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信息爆炸”、鱼龙混杂,加之碎片化、娱乐化倾向,又往往使受众“消化不良”或者难辨真伪。两会报道中的海量信息也难免如此。于是想到两个问题。

其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除去每年开会,平日里也可以以代表、委员的身份,更多地与自己所代表地区、界别的群众接触,了解社情民意,回复民众所需。代表、委员的身份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不是仅在开会时有用,更应该在平日里发挥作用。日常沟通的效果,远胜开会那几天。

其二,媒体视两会为捕捉新闻的“大好时光”没有错,力图在“新闻大战”中胜人一筹也可以理解,但是,有些新闻并非两会期间才有,平日里下点功夫也不是不能抓到,为什么没有去抓呢?此外,新闻是有导向作用的,良莠不分,有闻必录不是正途。以往曾有记者在两会上热衷于“追星星”、访名人,搏“奇闻”,对关乎国计民生的话题却没有多少兴趣,实在缺乏点职业追求和品位。这种情况万万不可再现。

□一刀(资深媒体人)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