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行走在铁路线上的“钢轨医生”
一个雕塑讲出一个故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8年3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行走在铁路线上的“钢轨医生”
——记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西工务段探伤车间一工区一班
 

推着40多公斤的探伤仪,在铁路上用行走丈量距离,检测钢轨的损伤和稳固情况,是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西工务段探伤车间职工的主要工作。每天6到8公里的步行里程,7个小时左右的野外作业时间,早就成了探伤工们习以为常的工作节奏。前不久,记者走近这群被称为“钢轨医生”的铁路探伤工,在聆听他们职场故事的同时,也感受着铁路运行安全背后他们这股强有力的支持与坚守。

探检每一寸铁路就是“钢轨医生”的日常

在丰沙铁路旁的北京西工务段探伤车间一工区一班,记者见到了这个工区的工长赵惠均,他是一名老探伤工,带领的这支队伍一共有8个人,在前往作业地点的路上,他向记者介绍了探伤工的主要工作内容:“伴随着周边环境以及外界压力的作用,列车走行所需要的钢轨会发生裂纹或者伤损,对于行车安全危害很大,而探伤工的工作就是用手中推送的仪器,通过超声波来发现钢轨中存在的伤损,所以铁路探伤工又被称之为‘钢轨医生’。”

作业现场多在山区地带,寒冷又刺骨的山风吹得人脸生疼,但探伤工们一抵达作业现场,似乎丝毫感受不到寒冷,在安全防护员确定现场防护联系后,他们便很快就开始了工作。

探伤工张志强和工友们将探伤机具抬上轨道,推着40多公斤重的探伤仪,边推边观察着显示器上的波形,仔细辨别着仪器上发出的提示音,在发现异常情况后,他们便会将车子倒回去做仔细的复查,确定伤损后,再由经验丰富的探伤工长或班长确认。这时赵惠均会半蹲下来,确定好位置,做好标记,做好记录。“遇到危及安全的情况,就必须快速反馈给整修部门。”赵惠均告诉记者,检测结果要分损伤程度进行记录,然后将意见反馈给整修部门,或加固或更换铁轨,确保线路运行安全。

在探伤的过程中,有几列列车经过,每次来列车时,安全防护员都要提前吹响手中的喇叭,引导工友们下道避车。而每次下道避车,几名探伤工都要抬着近40多公斤重的仪器上上下下,几趟下来,虽然冬季里山风寒冷,但几名探伤工的额头上都挂着汗珠。

“这就是我们的日常工作,没有节假日,只有周末休息。”赵惠均告诉记者,冬季钢轨的检查周期为10天,也就是说一班组负责的丰沙铁路上下行共计120多公里作业范围,要在10天内探测一遍。固定的工作周期,很难让他们有超过两天的假期。但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赵惠均他们破天荒地在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休息了两天,“我们把那两天的工作,都安排在了假期前完成,为的就是能让职工们回家过个年。”赵惠均说,在往年,如果大年三十和初一没有赶到周末,他们都要在岗位上度过,而今年居然休息了四天时间,这样的“长假”让每个职工都兴奋不已。今年的正月初四是星期一,探伤工们又回归岗位,在铁路线上开始了日复一日的日常工作。

每人每月至少300公里步行作业里程

作业期间,探伤工们推着仪器走走停停,每次机器有异响,赵惠均都会弯下腰仔细进行查看,“探伤这个活儿,靠的就是一个责任心,每发现一处疑似伤损都要认真查看,绝对不能出现纰漏。”赵惠均说,“特别是在山区铁路,线路的曲线半径小,列车的冲击力大,更加容易出现伤损情况。安全最重要,在这里可一点都不能马虎。”

时间分秒过去,他们的速度不紧不慢。赵惠均告诉记者,这样的探测工作,他们每天都要进行至少5个小时,行走里程至少6公里。按照探测周期计算,每名探伤工每月至少要步行作业300多公里。“这还不算我们的临时检测和重点曲线的重点监测。”赵惠均把行走看做一种力量,在他看来,轨道安全直接与火车运行安全挂钩,直接关系到乘客们的生命安全,一丝一毫都不容忽视。

也正是因为这种信念,让这群朴实的探伤工们克服了无数困难和艰辛。“我们管辖的线路大多都在崇高的燕山山脉的包围下,铁路线路与崇山峻岭交相辉映,每个季节都像是一幅独特的美丽画卷。夏季清爽宜人,吸引着游客郊游远足。但是到了冬季,从内蒙古草原吹进京城的寒风使每一次探伤作业都困难重重。每次探伤工作过程中,山谷中、隧道内的狂风就像刀片一样划在大家的脸上。”赵惠均说,一天的工作下来,他们自带的热水早已变得冰凉或已结冰,工人们可能都喝不上一口水,耳朵和脸冻得早已没有了知觉。

同时,春运过程中每日将加开多趟临客列车,这更加需要加大探伤力度,也使每日的工作量无形中增加了不少。赵惠均说:“野外作业的艰苦总比想象中更难,但工友们早就习惯了,即便是发牢骚也是有说有笑的,干起活来,没有一个人含糊。”

据了解,目前探伤车间一工区一共有40人,工区管辖着丰沙线、大台线等共计400多公里的线路以及548组道岔的探伤工作,这些“钢轨医生”们日复一日无怨无悔地探检着每一寸的铁路线路。

探伤“七度作业法”护航轨道安全

“好成绩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探伤工们的坚守与奉献。”赵惠均告诉记者,在探伤一工区一班,职工们逐步摸索出了认真负责的态度、保障仪器的可靠度、严格控制探检速度、细化作业灵敏度、确保作业耦合度、提高现场标记精准度、合理安排探检密度的“七度”作业法,保持着全段安全生产的最好记录,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娴熟的业务技能,为铁路线路安全保驾护航。

说起这个“七度作业法”,绝对算得上是集体的智慧。“这些都是老探伤工们总结的重要经验。”赵惠均告诉记者,就拿保障仪器的可靠度来说,为确保数据全面准确,机组每月都要整修仪器,对仪器综合性指标性能进行测定。在作业前,工人们还要检查仪器性能状态、探头的耦合情况、电压及供水状态、仪器灵敏度的使用情况等。作业中,班长与执机人应随时注意仪器有无异常,对报警状态、耦合状况、0度失波显示等影响探伤检查的状况要积极分析原因,对仪器插件探头保护膜进行检查,查明问题、下道解决,仪器确有无法排除的故障或异常时必须下道停止作业。作业后,由探伤机组对仪器进行日常保养,擦试仪器、倒掉存水、紧固部件、拔掉电源、探头耦合情况进行检查与保养。

“这些规范和操作细节都是前辈总结下来的,我们将其整理,要求作业人员严格执行,这样才能确保探测数据全面准确。”赵惠均说,严格控制探检速度、细化作业灵敏度、确保作业耦合度等,都有严格的操作规范和相应注意事项,每天的作业前都会被反复强调,而“七度作业法”也早已根植在每一位探伤工的心里。

没错,“七度作业法”让探伤工作真正做到“探检一分钟,精细六十秒”,而坚守在平凡岗位上的“钢轨医生们”正是护航列车安全运行、乘客安全抵达的“天使”。

□本报记者 王路曼/文 通讯员 孙鹏/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