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老漂”一族异乡遇难题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8年2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漂”一族异乡遇难题

 

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到大城市工作打拼,形成了北漂、上漂、南漂等群体。而当这些年轻人在城市里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他们的父母中很多人又选择离乡背井,来到孩子生活的城市,承担起照顾第三代的重任,成了“老漂”一族。这些老人为何而来?他们面临着哪些难题?近日,记者在北京走进多个家庭,进行了采访。

【故事】

背景离乡 为孩子的好生活保驾护航

“我休完产假的那天,我妈去办理了退休手续,跟我回了北京,开始照顾外孙,到现在已经4年了。”在北京一家文化企业供职的田欣说。

田欣的老家在山西省长治市某小县城。她告诉记者,当时,她的妈妈虽然马上到退休年纪,但因为工作能力强,单位已经确定要返聘她。这样,除了退休工资,妈妈每个月还能再收入3000元左右。这对于在小城生活的田欣父母来说,已经算是不错的收入了。就是在这个时候,田欣生了孩子。

“我从医院出院后,就回了老家坐月子、休产假,就是为了守着我妈,她照顾我比较方便。可是,产假就128天,之后怎么办呢?”田欣表示,他和老公都不是北京人,结婚的时候算是裸婚,现在工作上刚刚有了点起色,也在筹划买房。“我们在北京租房的压力已经不小了,如果再找照看孩子的阿姨,估计最近几年很难存够买房的首付,而且让外人带孩子也确实不放心,所以非常需要老人帮助我们带孩子。”

“我们面临的困难,我妈心理特别清楚,所以基本上没有跟她做太多解释,我妈就答应跟我回北京照顾宝宝。我知道她这么做,完全就是为了我们。”田欣说。

近水楼台

督促小两口抓紧生二胎

在保险公司工作的刘泽华是个“90后”,去年4月,爱人生了一个“大胖丫头”。他和爱人升级成了“奶爸”、“辣妈”,两人很是开心,但专门从老家赶来照顾孩子的奶奶,却始终高兴不起来。

“我是山东人,我们老家重男轻女的思想比较严重,我娘看我们生的是女娃,有点失望。”刘泽华说,“但是我和我爱人都挺喜欢女孩的。从我爱人怀孕的时候,我们就希望,她能生一个女孩。我们觉得女孩比较懂事、孝顺,将来才是我们的贴心人。”

刘泽华透露说:“其实,我媳妇快出月子的时候,我娘就说过想回老家,不给我们带孩子了。可是没几天又改了主意。开始游说我们,等孩子稍微大点,赶紧要二胎,生个男孩。”

对刘泽华母亲重男轻女的言辞,小两口表示有点“反感”。有时候他们也会反驳,但也不敢说的太过分。因为如果真把老人气走,刘泽华老丈人、丈母娘身体不好,带不了孩子,他们又要上班,孩子就真的没人管了。

放弃生意

迁居北京带孙子

“我闺女今年两岁了,我爸妈除了在我刚生完孩子前三个月的时候来照顾过我,大部分时间都是我公公婆婆在这儿。”家住朝阳区的小艾表示,虽然她跟公公婆婆在沟通交流上比较少,但是两位老人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直接迁居北京,实属不易。

小艾告诉记者,在她生产前半年,她在安徽老家的妹妹也生了孩子。她的父母一方面要照顾妹妹的孩子,一方面也不习惯北京的生活,所以在她家待了3个月就回老家,不愿意再来了。

“我当时想过辞职带孩子,但是又觉得家里每个月要还房贷,今后孩子的花费也不少,就非常犹豫。因为我的工作收入也还不错。如果现在辞职,以后即便等孩子上了幼儿园,再找工作就不太容易了。”小艾说。

“就在我们纠结的时候,我妈打电话来说,她和我爸决定要迁居北京,帮我们带孩子。我当时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我爸妈胆子真大。”小艾的老公吴军说,他的老家在湖南邵阳,他是家中独子,父母在当地开了一个小餐馆,生意还不错。但是考虑到吴军和小艾要长期在北京发展,不可能再回老家了,所以老两口心一横,把小餐馆盘了出去,老家的房子也出租了,直接搬到北京和他们住。

【困难】

语言不通 沟通困难

“我公公婆婆说话,好像在说外星语,完全听不懂。”小艾边摇头边说。她表示,公公婆婆搬到北京和他们一起住之前,她设想过很多他们有可能遇到的问题,但是没想到她和老两口竟然在语言沟通上有问题。

“他们说的是当地的方言,不会说普通话,很难听懂。一开始,他们刚来的时候,我们都想表现得热情一点,但是似乎都不能理解对方意思,后来交流就越来越少了。现在是,周末,我老公在的时候还好,能帮我们翻译。但是他不在,我们就完全没法用语言交流。我觉得他们面对我的时候也挺郁闷的。”小艾说。

生活差异 难以融入

“我最受不了他们天天早晨吃的那些甜的东西。”刘泽华的妈妈抱怨说。儿子和儿媳每天早晨吃的是面包、蛋糕、牛奶之类的,她实在是“吃不惯”。“我们山东人最喜欢的就是大饼、大葱,我儿子以前也喜欢吃,可是现在不吃了,说上班嘴里有味儿,同事该说了。”

“他们俩喜欢看电影,我就说你们在家看看电视就挺好,上百个台呢。可是他们不,说多了就嫌我烦。有时候,他们说演外国大片,想带我一起去看,我才不去呢,一张电影票好几十块钱,那就是在浪费钱。而且出门就得坐车吧,尤其是坐地铁,换乘的时候,跟走迷宫似的,头晕。”刘泽华妈妈说。

刘泽华妈妈笑着表示,这么多年没跟儿子一起生活,感觉儿子像变了个人。虽然她现在跟孩子生活有诸多不适,但是她“不后悔”。“就是为了帮帮他们,赶紧再生个儿子。”

教育理念 矛盾重重

来自东北的黄阿姨今年59岁,3年前来到北京帮儿子带孩子。因为儿媳也是东北人,所以在生活上她并没有感到什么不适应的地方,反而是在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上,经常跟儿子儿媳有矛盾。

“儿子和儿媳都不让孩子看电视,说对孩子眼睛不好,可是他们自己不还是整天抱着手机玩。再说了,我就是让孩子吃饭的时候看会,就为了他能好好坐着,多吃点饭,长得壮点,除了看电视,他们还不让孩子吃糖,可糖是孩子幼儿园的小朋友给的,大家都吃了,我也不好拒绝啊。”黄阿姨委屈地说。

黄阿姨表示,儿子小时候也总看动画片、吃糖,眼睛和牙齿都挺好。“就为这些事,我们都吵吵好几次了,再吵吵我就走。”

没有医保 生病硬扛

“北京什么都好,就是看病太贵。”说起自己在北京遇到的难题,在丰台区女儿家带外孙的王小芬阿姨由衷地感叹道。

“现在,我们附近的三甲医院,普通门诊挂号50块钱,专家100块钱。就连社区卫生服务站挂号都20块钱了。”张阿姨说,去年夏天,有段时间,她的肠胃总不舒服,她自己去小区门口的药店买了两种药吃,都不管事,后来女儿硬是带她到了医院。挂号再加上各种检查花了1000多块钱,买药又花了几百块钱,把她心疼的够呛。从那之后,她轻易不敢跟闺女说哪里不舒服了。

“我在北京没医保,看病太花钱。我现在,有病尽量攒着,回老家的时候再看。”王小芬阿姨笑着说。

孤独落寞 心里难过

采访中,记者发现,除了生活上面临的难题,“老漂”一族在心理上面临的问题也不少。

吴军就表示,他原来设想的是,他和小艾平时工作忙,让父母带孩子。周末的时候,他们尽量不安排加班,就是为了让父母喘口气,参与参与社区活动。“可没想到因为语言不通,父母现在很难跟人交流。别说在外面了,他们现在在家里都很少说话。”

很多到大城市为子女照看孩子的老人,大多是独自前来。田欣妈妈张阿姨就表示,老伴还有老母亲在老家,因为身体不好,常年离不开人照顾,所以老伴留在老家照顾老人,她到北京照顾小人。“过年回老家,朋友们还开玩笑说我们是‘老牛郎’‘老织女’,听起来浪漫,可是这滋味谁尝谁知道。孩子们再亲,有些话也不能跟他们说。”

除了远离朋友和爱人的孤独,更让张阿姨心里过不去的还有一件事。“田欣的婆婆比我年轻好几岁,身体也好,可她喜欢唱歌跳舞,说什么都不帮他们带孩子,说会影响自己的生活。我就不明白了,孩子们正是需要你帮忙的时候,你只顾自己的快活。那等你唱不动了,跳不动了,你还要求孩子们来养老么?”

【建议】

子女参与 帮助老人释放压力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帮助孩子照顾孙子是一件义不容辞的事情。孩子们在大城市打拼,本来就面临着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房价高等压力,当他们拥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就会面临更大压力。这种情况,让很多老人自觉或者被迫跑到异乡,奉献自我。

最初,老人们会沉浸在有了隔辈人的喜悦中,但是很快他们就会发现,他们在新家庭里,语言不通、生活习惯有差异,很难融入。此外,大多数老人在当地没有医保,生病后,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很多人会选择硬扛。同时,老人们在心理方面也有诸多不适,因为无法融入新生活而感到的失落和焦虑,因为没有朋友、远离老伴感受到的孤独等。可以说,“老漂”一族的出现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那怎么才能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融入新家庭?

北京市朝阳区曙康社会工作事务所执行主任孙博文介绍说,他们曾经在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在朝外地区给为子女照顾第三代的老人们提供过相关服务。

孙博文介绍说,当时,他们开展了三类服务,第一类就是城市探索,组织刚到北京的老人认识北京,带他们外出乘坐地铁、游览城市景观,让他们更快的熟悉这个城市,第二类就是隔代教育培训。在很多人印象中,老人的思想比较顽固,其实只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他们通过开展活动前后的调查对比发现,很多老人的接受能力还是不错。他们给老人上课介绍的针对第三代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只要老人们回家实践后觉得有效果,当再次面对同样问题的时候,老人们的教育方式就会有改变。第三类是情绪疏解,因为远离家乡和亲朋好友,老人们确实会有很多的情绪,尤其是跟北京的家庭成员关系不好的,压力会更大。为此,他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减压活动,帮助老人们把这些负面情绪抒发出来。

“其实,从目前来说,这些老人们的情绪问题是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孙博文坦言,虽然老人们在活动中是开心的,放松的,但是回到家,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还是无法解决。现在,中年的父母们都很重视亲子活动。如果幼儿园通知家长,要参加孩子的一个活动,大家都很积极参加。但是如果让他们参与父母的一个活动,很少有能来的。其实,我们最理想的状态是由中年子女和老年父母一起来参加活动,增加他们沟通的渠道。只有孩子参与其中,给予老人们更多关心,老人们才能在大城市找到归属感。

□本报记者 陈曦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