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习俗:
兔儿爷: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2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习俗:
手机上过年也有趣儿
 

“小孩小孩你别谗,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说起老北京过年的习俗和文化,西城区第二图书馆馆长、宣南文化专家李金龙张口就来了一段童谣。

李金龙介绍,过去,按照传统,只要一进腊月,便进入了过节的序曲。现在,腊八当天,家家户户都要熬粥,可以前,这是一个跟祭祖敬神相关的节令。过去穷苦人多,很多人吃不上饭,于是寺庙里就熬粥舍给穷人。腊八粥使用的食材,要用到许多种的米、豆子,看起来很丰富,实际上也是因为这些都来自很多人家的捐赠。腊八时还要泡腊八醋,等到除夕吃饺子的时候,蒜正好泡得翠绿了,醋也有了辛辣味儿。“就着饺子一吃,那叫一个美。”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要用糖瓜祭灶。因为老北京有传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年来的工作,到了年三十夜里再随诸神一起回到人间。人们怕灶王爷上天以后说坏话,所以就用江米和麦芽做成的糖粘住他的嘴,让他上天后不得多言。有对联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小年一过,年味儿就更足了。”李金龙说,过去,每到这时候,北京城里的“东四西单鼓楼前”等热闹地方,已经是货摊如云了,卖春联、卖年画、卖水仙、卖杂拌的……凡是过年用的几乎样样都有。各家各户,无论贫富,都在忙活过年的事,扫房子、买年货,做新衣,还要把鸡、鸭、鱼、肉和青菜收拾出来,要发面蒸馒头,做年菜,做年糕,贴对子等等,这些都必须在年三十之前准备好。

农历腊月三十是除夕,老北京人俗称大年三十。这是老风俗老讲究最多的一天。为了点缀年景,体现新春纳福迎祥的气氛,从一大早儿,人们便开始梳妆打扮,穿戴得整整齐齐,妇女们还要戴上象征吉祥的绒花和绢花,门前贴上大红的春联,窗玻璃上要贴红窗花,大宅门的人家还要挂大红灯笼。过年,最热闹的地方还是庙会。逛庙会的习俗要追溯到很久以前,庙会上有杂耍的,说相声的,变魔术的……以前的庙会不收门票钱,是没有围墙的艺术。

“其实,过年,最高兴的还是孩子们,买鞭炮、买空竹、买风筝,还要买好吃的东西。”李金龙神采奕奕地回忆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跟着姥爷去天桥逛庙会,一手拿着风车,一手举着大糖葫芦,还在琉璃厂的旧书摊上买了一套有关秦叔宝的小人书。后来三拐两拐钻进了一个大棚子,里面都是木头的横条凳子,我还小,个子矮,坐着看不见,就跪在上面看,飞神刀、抽大鞭子,都是新奇特的东西。”

李金龙表示,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过去的很多习俗还有,但是更加注重它的文化味道了。比如,他们的图书馆每到年节会举办书法、剪纸、香包制作、面人制作、传统小吃制作的培训班,面向普通市民,完全免费,现在已经举办了800多场。另外,智能手机的普及,也给春节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

“通过手机上的通讯工具和一些应用,可以拜年、可以写春联、写福字,使用现代化的手段继承这些传统习俗,我觉得挺好。”李金龙说。

□本报记者 陈曦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