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让“非遗”绝活绝技传下去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8年2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非遗”绝活绝技传下去
人大代表建议:加强长远规划 提供资金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是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码,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当前,无论是政府、学界,还是商界、媒体,正掀起一场对“非遗”的挖掘、保护、研究和利用的探讨与实践。如何科学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严肃课题。

【调查】 认识上虽有提高 但宣传力度还不够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7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说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中,不少人都表示需要保护更需要宣传。

“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它的宣传还需要更多。”李铮从事艺术设计。专业科班出身的他早在学生时代就接触了不少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我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对我们从事艺术、文化专业的人来说是一座知识的宝库,对于更多普通人来说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因为工作原因,李铮也接触到不少非遗传承人。“他们中有老年人,也有像我差不多大的80后。大家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对非遗进行传承。”李铮介绍,“比如,很多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会在制作的方法上做结合,既保留传统的做法,又加以创新。但是真正传承需要坐下来,静下心,吃得起苦,沉得住气。”

在李铮看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应该做的就是宣传。“特别是对青少年,很多小孩子提到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会发蒙。会摇头说不了解,没见过。对其中的历史、文化更是知之甚少。”

对于李铮提到的现象,不少人也有同感。“主要是没有途径了解,学校没有专门的课程来讲,家长也很少重视这方面知识的介绍,社会上组织的相关活动知晓率不高。小孩子无从了解这些关于非遗的知识。”家长王晓介绍。

对此,王晓建议,更多的社区、街道、学校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其实,寒暑假是对孩子们宣传非遗的好机会。不要让他们将大把的时间用在课外辅导班上,老祖宗传下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更应该继承。”

不少人呼吁,让更多的非遗内容走进学校课堂。“就像戏曲进校园一样,定期开展非遗文化的课程,让小孩子们从小接触。了解才能喜欢,才有可能去从事,也就起到传承的作用。”王晓说。

据了解,为了让更多的青少年能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不少社区、街道也在搭建平台,让非遗传承人走进社区、来到孩子们的身旁,讲授非遗的知识。比如,不久前,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双玉南街社区就请来非遗传承人教社区的孩子们学习彩绘泥塑兔儿爷。

还另外对于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上,相关部门也在行动。据了解,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2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希望通过设立“文化遗产日”,使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全面加强。不仅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6月1日起实施。

【做法】

建设非遗科学城

传承大师绝活绝技

精巧雅致的京绣、细腻华贵的雕漆工艺、香气袭人的传统手工纯植物天然药香,色彩富丽、纹样繁缛的景泰蓝……每一件作品无不典雅大方、匠心独具、造型优美、做工精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国传统手工艺人们巧夺天工、鬼斧神工的高超技艺。

就在去年9月27日,位于北京稻香湖景酒店内的稻香湖非遗科学城开幕。科学城首批入驻了16位省级以上非遗大师,还特别开辟了海淀非遗展厅。

记者在现场看到,每位大师工作室内设有展柜、展架、画框,除了定期展览非遗大师们的精品力作外,还配有液晶触摸电视演示各种非遗制作过程。目前,入驻科学城的非遗项目有京绣、普洱茶制作技艺、景泰蓝制作技艺、京作家具、聚元号弓箭、彩塑京剧脸谱、书法等等国内外知名非遗项目。

稻香湖非遗科学城主任刘志强介绍,非遗科学城的建立目的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唤醒人们的非遗保护意识,为传承和保护非遗搭建集交流、展示、保护、体验、教学、展演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科学城总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室外还有广阔的活动空间,是目前北京市最大的非遗体验展览中心,也是社会力量参与海淀非遗传承和保护的一个大胆尝试。

这样的尝试,弥补了海淀区北部地区文化活动空间缺乏、公共文化展厅和非遗展示体验场所匮乏等等不足。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提供一个素质教育活动基地,同时它又是一个开放性的大中小学生课外教育大课堂以及民众科普教育宣传基地,更是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基地。此外,它还是海淀非遗传承人收徒授艺、活动训练和展示大舞台。

【声音】

非遗传承需长远规划

资金扶持解后继无人难题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正在开展深入调研,去年多次组织召开专项座谈会,对全市非遗保护中的优秀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与研究,推动《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立法进程。

2017年初,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在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时,查看了抖空竹、天桥中幡、北京评书、京作核雕、内画鼻烟壶、彩塑京剧脸谱等多项非遗代表项目,鼓励非遗传承人继续努力,不断挖掘非遗项目新的生命力。

李伟指出,调研和立法工作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社会和项目保护单位、传承人的责任义务。对非遗项目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分类,有针对性地进行保护。进一步统筹资源、搭建平台,在传习场地、推广展示、市场开发等多方面给予扶持。要注重对传统技艺各环节进行全面、系统的保护,抓紧抢救濒危项目,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妥善记录留存。同时,要鼓励创新,在深度挖掘非遗项目历史文化内涵的同时,鼓励和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和保护单位结合时代要求、社会需求进行“再创造”。

“非遗”问题广受代表关注,在今年刚刚闭幕的市两会上,多位市人大代表对“非遗”传承问题提出了议案。北京市人大代表、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提出,“非遗”传承需要有长期规划。她说,“非遗”保护在近几年工作成绩显著,但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目前国家级传承人绝大多数年事已高,面临着人亡技消的困境。

通过走访调研,杨凤一发现许多“非遗”传承技艺工作枯燥,工作难度高、待遇低,很少有人来学。因此她建议相关职能部门能够有规划地做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长远资助计划,比如以项目来带动一项技艺的传承,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办传承培训班,扩大传承队伍,鼓励青年人学习那些濒临失传的传统艺术、传统手工艺;同时对急需保护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开展抢救性记录,为将来非遗研究工作提供资料。“要想尽各种办法让老艺术家们掌握的绝技能够传承下来。这件事情不是短期能做到的,将是一个相当长远的计划。”

针对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后继无人”的难题,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综合部副主任韩峰也提出建议,政府对偏冷门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给予一定支持和保障。同时要让当下的青年和儿童从小有了解“非遗”、体验“非遗”的渠道。

韩峰通过调研了解到,一些冷门‘非遗’项目和工艺,可能不被现代社会所需要或使用了,其传承者偏少。”他建议,政府应扶持可能成为“绝学”的偏冷门“非遗”项目,为其传承人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让他们在传承“非遗”的过程中没有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能全身心投入创作,打造工匠精神。

□本报记者 周美玉 盛丽 白莹 文/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