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写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东三环边将增万平米共享停车场
青少年彩绘兔爷感受传统文化
节前招聘会填补用工荒
密云31名“第一书记”带贫困村致富
东城志愿者走进社区宣传禁放
别样年味进社区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2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密云31名“第一书记”带贫困村致富

 

“龙泉寺”绿色农产品、“爱静”家政保洁、“密兴”农业……一批注册企业商标随着村“第一书记”就任应运而生。昨天,记者从密云区获悉,截至目前,密云31名村第一书记先后自主引进或发展项目82个,往日的贫困村在接受对口帮扶后,乡村产业、村民就业、农民增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取得明显成效。

据了解,村第一书记是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在市区两级选派科级及以上机关干部,到软弱涣散村、低收入村帮扶工作,利用村第一书记的组织优势和经济部门干部的政策优势派驻低收入村,把经验丰富作风硬的干部派驻问题矛盾集中村,以帮助解决因各种因素制约贫困村发展的实际问题,摘掉贫困的“帽子”。近两年,密云区31个贫困村迎来了第一书记的走马上任。

“上任后,我看到村里以农产品为收入的果农,因为没有销路而犯愁,就琢磨着采用‘抱团取暖’注册商标的方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想尽办法让村民的农产品换成人民币。”碰河寺村第一书记葛哲江说的“抱团取暖”,就是和附近的张泉村、大龙门村的第一书记一起商量出来的,每个村取一个字,共同组建“龙泉寺”绿色农产品牌,再依托帮扶单位销售“龙泉寺”板栗、蜂蜜、核桃等农产品,一年收获的果品就能卖40余万元。这虽是全区的一个缩影,但这31个贫困村正在形成村第一书记打头阵、派出单位当后盾、社会力量齐上阵的帮扶局面。

几年来,密云全区村第一书记立足各村实际,积极对接相关部门惠农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自主引进或发展项目82个,把一家一户分散的生产经营联合起来,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大力破解富民增收难题,并通过“朋友圈”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1577.8万公斤。

截至目前,密云区31个村的第一书记共制定村庄规划8个,提出发展建议168条,制定工作制度68个,完善制度139个,村第一书记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为开发引进的项目做大做强提供了制度保证,真正实现下派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集聚效应。

□本报记者 王路曼 通讯员 陈振海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