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你,缺席孩子成长了吗?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8年1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你,缺席孩子成长了吗?

 

陪伴,对于12岁以前的孩子以及他们的父母来说,显得无比珍贵。因为,在这个时期内,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有巨大的影响,身为父母的职工朋友务必要珍惜这段不可复制的黄金教育时间,就像作家龙应台所说的那样,对于教育孩子,除了言传身教和陪伴,没有任何捷径可循。

【现象一】

父亲缺席 孩子成妈妈的“小年糕”

职工曹瑜的儿子今年4岁半,外号“小年糕”,因为孩子总是渴望无时不刻地粘着她,每次她出门上班,孩子都像要生离死别似的哭泣,让她既心疼又无奈。“也怪我小时候太惯着他,现在稍有不顺他心意的地方,他就大哭大叫。”曹瑜说,孩子三岁之前,她一直没有上班,专职在家带孩子,眼看孩子大一点了,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这才决定出来工作,为了接送孩子方便,她特意找了一份时间相对自由的工作,不过问题还是随之而来。

“在幼儿园里,老师说我儿子表现还不错,会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可是只要一放学,他必须马上见到我,有一次,我因为工作耽搁了,等我去的时候,幼儿园里只剩下他一个小朋友和三名老师,我没去的时候他还勉强能和老师们一起看看书,等我一出现,他眼圈立马就红了,接着就开始哇哇大哭,一边哭一边说,妈妈我以为你不要我了,看着孩子可怜巴巴的小模样,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直跟他承诺,妈妈以后再也不会晚来了。”曹瑜说,时隔多年重返职场,她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菜鸟”,有很多新知识要学习,压力非常大,而且很多时候也是身不由己,只恨自己分身乏术。曹瑜和其他家长聊天时发现,大家基本都是职场妈妈,全职在家带孩子的只有极少数。“那孩子的爸爸呢,他不能帮你一把么?”听到记者的提问后,曹瑜脸上露出了谜之微笑。

“因为前几年我没上班,家里的开销全部靠他爸爸一人来维持,所以在孩子的印象中,爸爸基本是见不到的,一个星期,可能只有周末能和孩子玩上一会儿,这还得在他不加班的前提下。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总要有人赚钱嘛。”曹瑜做了一个摊手的动作,接着说道,“由于爸爸经常不在身边,我感觉儿子不像有爸爸陪伴的小男孩那样开朗外向,尤其去一些陌生场合的时候,他总是缠着我,躲到我身后,不敢独自去接触新环境,如果我硬把他推出去,他便会杵在原地,手足无措。”曹瑜说,关于孩子的性格问题,她和孩子的爸爸都很担忧,可眼下也没想出什么好的解决办法来。

【现象二】

祖辈帮带 城市“留守”儿童屡见不鲜

采访中,记者询问了多名幼儿家长,发现他们基本都是双职工,关于这一点,中国城市亲子调查也给予了佐证,调查数据显示:七成中国父母没时间陪孩子,仅30.32%的父母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全职父母的比例不到一成。另外,有73.13%的父母会因为工作原因取消与孩子的约定,67.75%的孩子由老人照顾,独立照顾孩子的父母仅占1/3。

这几年,关于“留守儿童”的问题经常见诸报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农村才有留守儿童,殊不知,在城市中,留守的问题同样严峻。如果赶上一个好天气,您随便走进一个小区,带着孩子在空场上晒太阳嬉戏玩耍的一定是“白发一族”,包括周末,即便父母休息在家,老人们也会把孙儿带在身边。上周末,记者便在小区内遇到一对带着小孙女玩耍的老人,他们告诉记者,孩子的父母就住在同一个小区中,由于工作繁忙,周一到周五孩子都由他们带,晚上也和他们一起睡,“周末他们会来接孩子,不过孩子反而跟我们更亲一些,跟他爸妈就那么回事儿。加上我们也心疼孩子爸妈上了一礼拜班了,好不容易能歇歇,所以就不让孩子走了,还是由我们带。”孩子的奶奶对记者说道。对于父母缺席孩子成长的问题,这位老人不以为然,“他们上班忙带不了,我们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再说我们也经常看微信学习育儿知识,教育孩子方面不比年轻人差。”

【专家声音】

陪伴孩子也要讲究技巧

针对双职工家庭,北京职工服务中心专职心理咨询师孙红梅表示,父母白天上班,晚上下班回到家,要注意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千万不要把负面情绪以“爱”的名义发泄到孩子身上,让陪伴和关爱变了味儿。她举例说,一些家长回家后看见孩子贪玩没有写作业,也不问青红皂白,上来就是一通数落,甚至朝孩子大吼大叫,这种方式是非常不利于孩子心理发展的。因为孩子可能在课业上遇到了一些难题,或者在和同学交往时有了一些摩擦,导致孩子没有写作业,但是在家长的一通数落之后,孩子往往不敢把自己心中的“小困难”说出来,只能选择自我消化。久而久之,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就会出现问题,孩子在有烦心事的时候便选择不向家长倾诉,而当家长意识到“我的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我交流了”这个问题,想要弥补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

另外一方面,有的家长忙于工作,长期疏于陪伴孩子,只能在物质上给予孩子补偿,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这样也是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比较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会使孩子养成一种比较霸道的性格,只懂索取不懂付出。孙红梅说,有不少前来找她咨询的家长都提到过“我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他为什么就不懂得感恩呢?”,可他们的孩子却认为,“你为我付出过什么,你甚至没有陪我做过一次手工。”孙红梅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必须要有陪伴和关爱的元素,单单靠经济来维持的亲子关系,最终势必会出现问题。

再有就是由祖辈来带的孩子,隔辈人往往会比父母更加溺爱孩子,对孩子听之任之,这对孩子的成长显然是弊大于利的。孙红梅表示,孩子的心理是非常敏感和脆弱的,父母把孩子放在祖辈家里,会让孩子的性格形成两个极端,一个是非常乖,一个是非常淘气,前者是由于爷爷奶奶会告诉孩子,父母挣钱给你读书不容易,你要听话懂事。后者则是由于祖辈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养成了霸道、叛逆的性格。

而在所有教育方式中,最不可取的一种便是打骂。孙红梅说,对于70后80后家长来说,他们从小就听过一句话,打是亲骂是爱,所以,也会把这种思维带到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中,很多人理直气壮地认为,从小我就受到这种教育,现在我性格也挺好的啊。孙红梅指出,时代不同了,教育方式必须要与时俱进。她表示,人类的需求包括五个层次,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情感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之前,物质相对匮乏,人们更多的是在照顾生理和安全的需求,比如吃饭、穿衣、医疗等,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可同日而语,要更多的去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帮助他们成为一个身体、心理都健全的人。在采访的最后,孙红梅还特别指出,和谐的夫妻关系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方法论】

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

都会造成终生发展障碍

父母缺席孩子的童年,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孙红梅表示,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每个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心理需求也是不尽相同的。孙红梅引用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进行了解答。

0至1.5岁

很多父母会觉得孩子还小,只要吃饱不哭就行,殊不知此时是培养孩子信任感的关键时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因素。埃里克森认为,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一个具有信任感的孩子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1.5至3岁

此时的孩子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他们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保护或惩罚不当,他们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3至5岁

家长要鼓励他们,甚至和他们一起“做傻事”。埃里克森认为,如果孩子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家长讥笑孩子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孩子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6至12岁

此时,他们正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孩子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孩子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课业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本报记者 张晶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