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多项政策缓解百姓看病难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8年1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医药分开 分级诊疗 服务留痕
多项政策缓解百姓看病难

 

不久前,北京市发改委盘点了2017年北京医改年度十大关键词,顶层设计、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分级诊疗等词语收列其中。从群众关心的看病就医细节和实际需求入手,北京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去年4月8日零时,北京市3000多家医疗机构同步启动医药分开综合改革。改革后,患者到所有的公立医疗机构和自愿参加医改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就诊,全部取消药品(不含中药饮片)加成和挂号费、诊疗费,设立医事服务费,所有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此次医改有哪些新变化?给老百姓带来哪些实惠呢?记者进行了调查和梳理。

【变化一】

医改让百姓感受价格变化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是这次盘点中的一个关键词。据介绍,本市在这项工作上取得新突破,被确定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首批国家级示范城市。“现在瞧病还是有很大变化的,特别是医改以后,取消了不少费用,感觉花钱少不少。”1月15日下午,刚刚在一家三甲医院心内科就诊后的李淑洁感叹。患有高血压的李女士每隔一段就要到门诊开药,可以说是医院的常客。对于每次瞧病付费的价格,她很有体会。

“刚开始医改,我一挂号。感觉不太适应,一个专家号要100元,自费60元,医保报销40元,觉得特贵。”但是就诊后,李女士却感觉取药的费用比以前便宜不少。

“像我这个老病号,医改让我很受益。”李女士介绍,“我常吃的药有降压药、降血脂药,还有营养脑神经的药、软化血管的药。医改前一个月要花费260元左右,医改后能省七八十块。”

据了解,去年出台了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的“1+18+N”系列文件,在全市3700多家医疗机构属地全面推开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和挂号费诊疗费,设立医事服务费,规范调整435项医疗服务价格,组织实施药品阳光采购。

以药补医机制初步破除,医疗机构新的补偿机制基本建立,医药费用总体平稳,医药费用增幅下降,在全国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一些普通病常见病逐步分流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让有限的专家名医资源能更好地服务于危重急难患者。

【变化二】

分级诊疗省钱又省力

仅以朝阳区为例,2017年,朝阳区调整医联体组织结构,紧密型医联体现已覆盖全区,实施资源共享的一体化服务模式,实现医联体内部信息联通共享,完善双向转诊制度、技术下沉基层机制,通过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实现在一个医联体内部为大部分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具体流程是初诊在社区,一般疾病到二级医院,急危重症转诊三级医院,三级医院诊疗结束后需要康复或进一步护理的患者,再转到二级医院或一级医院。

那么,分级诊疗这项措施会给就医者带来哪些改变?对于这些也做了相关调查。据了解,2017年4月,北京市医改实施,朝阳区300多家医疗机构参与其中,全区4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在大厅入口设置自助取号机。

患者不需要排队等候挂号,实行“先就诊后收挂号费”的方式也缩短了每个挂号所用时间。医改首月,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自助挂号机挂号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35.82%,其中常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助挂号占比达81.68%。

团结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新设立了儿科、五官科等科室,并引进宣武医院、同仁医院等三甲医院专家,涵盖了目前常见病、慢性病。中心还加强特色口腔科的建设,让百姓更愿意在社区医院看病。

同时为完善协作型医联体建设,朝阳区辖区内全部公立三级综合医院纳入医联体体系,以专科协作、科室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等方式,与一家或多家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协作型医疗联合体。

“开个药不用再去大医院耗费体力和精力,慢性病患者很受益。”家住西罗园的张静兰感叹,“以前,一级医院或者是社区服务中心有的药是没有的。只能吭哧吭哧到三甲医院去挂号。人太多,只为开个药太费劲了。”

对于患有高血压的张静兰,分级诊疗让她省了不少心。“三级医院有的药,家门口的社区医院也有。不用跑远地,再有我们这些60岁以上的患者,而且医保负担的比例也高,自己掏的钱少。”

据了解,本市通过统一社区和大医院医保用药报销范围,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等4种慢性病患者实行长处方报销便利等医改政策,吸引患者到基层就医,分级诊疗趋势显现,一些普通病、常见病逐步分流到基层机构。

其中,三级医疗机构诊疗次数下降12.1%,二级下降3.4%,一级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上升了15.3%,其中,东城、西城、海淀、朝阳等北京核心城区一级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门急诊量上升了20%至25%。累计签约长处方居民超过1万人。

据朝阳区卫计委相关负责人透露,朝阳区正在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工作,2018年将在全市率先构建了覆盖全区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朝阳医疗联合体,并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专科医联体,形成了优质医疗资源与基层网络一体化建设,常见病、慢性病、康复期患者回归基层就诊;疑难重症患者回归三级医院、实现了医疗服务效率的整体提高,为分级诊疗建立载体和路径。

下一步,将继续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推动全区医联体向紧密型过渡,继续完善儿科、肿瘤专科医联体建设,探索建立眼科、皮肤病医联体。完善调整与综合医改相适宜的绩效管理制度,激发广大医务人员的活力,切实保障改革效果不走样,让医患双方共同切实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好处和实惠。

【变化三】

医疗服务质量有提升

“真是不想来瞧病,人太多。”面对候诊室中乌泱泱的人群,王磊抱怨道。“到医院瞧病,本来人就不舒服。挂号排队、就诊排队、检查排队、交费排队、取药排队。真是耗不起。”调查中,记者了解到,不少人对医疗服务都有着更多的期待。

在这次的盘点中,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也成为其中的关键词。据了解,去年,本市从群众关心的看病就医细节入手,针对患者看病就医过程中的排队、等候、跑路、看专家难等痛点难点问题,着力改善医疗服务。

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对群众预约挂号、知名专家团队服务,优化诊疗程序、改善服务设施、推送诊疗结果信息,加强营养配餐等方面进行了设计和安排,提升群众获得感。

不仅如此,从2016年开始,市发改委也一直在推进一项工作——医疗服务留痕。在为期一年的调研走访中,深入有代表性的综合、专科、社区等医院,从科室临床诊疗路径入手,广泛征求医护人员意见。最终梳理了本市5000余项医疗服务收费项目,总结归纳出需要留痕的医疗服务项目,并提出在尽量不增加医护人员工作量的前提下,由医院根据自身特色开展服务留痕工作。

2016年,本市开始部署开展医疗服务留痕试行工作,开始大部分医院不太理解,觉得本来医护工作者就都忙得脚不沾地,这下子又增加了工作负担。但是,一点一点推行下来,不少医院也和患者一样,感受到了留痕的好处。

在2017年底召开的医疗行业服务留痕工作培训会上,一些医疗机构的代表颇为感慨:“医疗服务留痕工作和想得不一样,不但没有增加负担,反而提高了效率,缓解了医患矛盾,实现了医患双赢。”

这么好的效果,和各医院的集思广益也是分不开的,大家纷纷出招,借着现有的载体,如知情同意书、手术记录等,完善规范服务记录,采取签字、扫码枪等方法让患者对医疗服务进行确认,既不会给医院带来很大负担,也能更充分地保障患者的权益。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各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专业智慧,完成了留痕工作的基本构想,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017年1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北京市“十三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将医疗行业服务留痕作为北京市深化卫生体制改革任务之一。下一步,将总结推广好的工作经验,将医疗行业服务留痕工作向前推进。

□本报记者 盛丽 孙艳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