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倾注社区工作的“解难书记”
“状元”检车员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1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倾注社区工作的“解难书记”
——记朝阳区呼家楼街道呼家楼北社区党委书记殷金凤
殷金凤(左)电话沟通为民解难事
 

朝阳区呼家楼街道呼家楼北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目前还有200多户居民是“合居户”,三家人共用一个卫生间。而在呼北社区提到社区党委书记殷金凤,社区里的老人儿都会这样称呼她——“解难书记”。这位居民口中提到的“解难书记”,用真心倾注社区工作18年,帮居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创新服务

推出“十必访”工作法

工作中,殷金凤总结出呼北社区的特点——“八多八难”。“八多”指的是老年人多、下岗失业人员多、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多、“两劳”释放人员多、残疾人多、困难群体多、各种矛盾纠纷多、养犬户多;“八难”指的是居民用电难、吃水难、行路难、买菜难、停车难、下水道排水难、看电视难、家庭小件急修难。

上任前,曾有人告诉殷金凤:社区工作其实很简单,因为问题咱们都解决不了,解决不了就没人找你了。但殷金凤却不这么认为:“咱们家都有父母,都有老人,特别是那些老人,他不愿意求人,解决不了才来求你。那你举手之劳,一个电话或是多跑几趟、多协调几个部门的事儿,你何必不给他解决呢?”

聊起殷金凤解决问题时的情形,同事们是这样总结的:举个例子,比如有居民打电话说煤气漏了,事主还没到家,她已经先到了。她会直接给燃气公司打电话,人家说下午到,她会一个电话一个电话地催,直到帮居民解决问题为止。她就是见不得群众有难。

殷金凤是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来到社区工作的。2000年,刚一上任,她就开始探索创新各种为民服务的机制。她倡导“用勤补拙 用爱服务”的理念,在社区推出“十必访两公开”工作法。 所谓“十必访”,是指婚丧嫁娶必访;优抚对象必访;下岗失业人员必访;矛盾纠纷必访;残疾、特困家庭必访;新迁入、迁出居民必访;离休、知名人士必访;空巢老人必访;流动人口必访;社区矫正、“两劳”释放人员必访。“两公开”则是指殷金凤向居民公开了自己的家庭电话和手机号码。

她走东家、串西家,定期入户了解情况,对辖区居民的生活了如指掌。不仅如此,她打造小件急修队、爱心服务队等志愿组织,制定“红绶带”宾客接待工作规范,建立社区民愿诉求调处机制,赢得了越来越多居民的认可。

多方奔走

帮居民解决难题

呼家楼北里小区一直没有路灯,晚上小区里漆黑一片。发现问题后,殷金凤反映给相关部门,却被告知由于道路狭窄,不符合安装路灯的标准。对此,她并没有放弃,继续协调、请求各方面给予帮助,最终问题被解决。

为了解决呼家楼中心小学、呼家楼中学门前机动车通行速度快给孩子们带来的危险,她多次找有关部门协调,最终将学校门前两侧的道路铺设了机动车缓坡。为了解决小区停车难的问题,她多次带领社区班子成员,召开居民听证会,想办法、谋规划,最终形成了呼北社区停车管理自治模式。针对养犬问题、自行车棚收费、楼宇对讲安装、社区办公活动用房改扩建等,殷金凤召开了多次听证会,问题一个个地得到了合理解决。

自2000年3月走马上任,殷金凤一干已是18年。她带领社区的一班人,在几年之内逐步解决了居民用水难、用电难、停车难、买菜难、出行难等一系列长期困扰居民生活的老大难问题。在北京启动整治“开墙打洞”的专项行动中,作为北京市的“明星街道”,呼家楼街道通过几个月的集中整治,成为朝阳区首批“无开墙打洞街道”。

在殷金凤与同事的共同努力协调下,通过整合资源将小区内的一个近300平方米的破自行车棚改造提升为“社区便捷综合服务中心”。这个服务中心将优质服务商与居民需求对接,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办法,解决老年人用餐、低年级放学后的托管、维修、家政、购买生鲜食品、智能存车、快递收发等一系列问题。

真情付出

帮助年轻人重返社会

2000年起,呼北社区荣获全国社区服务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先进社区等称号,社区还连续13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社区居委会”。不仅如此,殷金凤本人也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等各种荣誉。殷金凤感恩自己工作的这个团队,她认为这是一个“特别和谐,特别有战斗力”的团队。对那些已经走出去到其他社区挑大梁的年轻人,她更是欣慰有加。

“这都是书记影响和培养的结果。我特别佩服我们书记,她是不吃饭也得把问题解决的那种人,特别有感召力。”一个同事说。

曾经有一次,一个“两劳”释放人员想干事儿,找到殷金凤,直接要房要人且态度蛮横,“你不给我解决我就上你家去吃饭”。对此,殷金凤说:“帮你可以,但你这种态度我可以直接打110。”听后,蛮小伙立刻走了。但是当天下午,殷金凤主动上了门。“你刚出来,我们可以帮助你,给你办低保,给你办理各种政策上的福利。”之后,殷金凤还掏给了他50元钱。

后来小伙子做买卖挣钱了,逢年过节时总忘不了看看这位殷大姐。在他的婚礼上,小伙子说起了这件事,说起了殷金凤这50块钱,说着说着就哭了。“我的第一次生命是父母给的,这第二次新生,是殷大姐给的。”在场的宾朋听后,都跟着落了泪。

殷金凤说,人都是有感情的。不论对人还是对工作,只要你付出的是真情,一定会有回报。

□本报记者 盛丽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