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社会纪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农妇朱会萍: 创意“孝心枕”开启乡村致富路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8年1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妇朱会萍: 创意“孝心枕”开启乡村致富路

 

在密云,很多人认识朱会萍都是因为她缝制的“玲珑枕”,它不仅传承了传统宫廷手工工艺,更给予创新发展、研制出符合人体工学原理健康透气枕系列,带领她所在的石城镇石塘路村的农村妇女走上致富之路。

记者第一次见到朱会萍时,她正在指导大家缝制“玲珑枕”。她说,“玲珑枕”并非是她一个人的事业,更多的是这些兄弟姐妹们凝聚到一起,共同致富。或许过程太过艰辛,但每个人都抱着对美好未来的期待,朴实和坚定地走在这条创业路上。

源于孝心 只为母亲做一个舒服的枕头

说起传承玲珑枕的事由,朱会萍浅浅一笑,“2009年,我回乡省亲,发现娘家母亲睡眠质量特别差,而且常有头疼的毛病。”于是想给母亲做个舒服的枕头,成了朱会萍心里的一件大事。

朱会萍回忆,她很小的时候,就曾发现自己家里有个“奇奇怪怪”的枕头,但外婆却视其为珍宝,后听母亲说,那个四四方方六点带孔的枕头,叫做“玲珑枕”,是曾在宫中作秀女的外婆带出来的传统宫廷技艺。“据说这种枕头很有益于睡眠,但四四方方的形状却不好用。”于是,朱会萍动起来改良“玲珑枕”的念头。

从小就喜欢做手工的朱会萍,面对这些针线活,其实并不为难。但要在枕头的六面上留孔,还要保证形状,着实也让她费了些功夫。“我按照外婆的手工枕头画图样,尝试制作更适合现代人的长方体六孔枕头。”朱会萍告诉记者,母亲是得到外婆亲传的制作手艺,所以在布料选择上给了朱会萍很多建议,“要做就把它做好。”带着母亲的鼓励和支持,朱会萍不断改良“玲珑枕”。

先是形状,后又琢磨面料。朱会萍说,在布料选择上她没有选择更便宜的现代新型面料,而是传承了传统纯棉面料的浸泡和缝制方法,让制作出来的枕头,舒服又耐用。

“最后成型的就是我现在手里拿的这种六面10孔的长型枕头,我给它起名为‘孝亲枕’。”朱会萍说,改良后的枕头母亲用得很舒服,睡眠质量也改善了很多。亲朋好友也纷纷表示,想用朱会萍缝制的“孝亲枕”。

“有需求,就一定有市场。”在传统手工制作领域看到商机的朱会萍,决定将创业方向放到了“玲珑枕”上,并带领村里的妇女们一起走上这条致富路。“当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跟我母亲一样,枕着舒服的枕头,享受每一夜的安睡。”

不忘初心

做乡村创意致富的领路人

缝制“玲珑枕”并不是朱会萍选择的第一份创业路。自从1997年从湖北老家嫁入密云石城镇后,朱会萍就没有闲着过。

1998年,生完孩子后的朱会萍就计划开始创业,赚钱贴补家用。“起初,我响应政府号召养殖雏鸡,但好景不长,2005年的一场禽流感让我的第一次创业受到沉重的打击。”朱会萍告诉记者,后来,得知镇妇联组织全镇妇女免费学手工钩织技术,朱会萍就又去报名参加,尝试通过制作手工艺品,实现致富梦。

凭借一双巧手,学手艺致富让朱会萍感到空前自信,她不仅自己学、自己做,还集中免费教村里的妇女们学习制作钩织工艺品。“我们的村子山清水秀,紧邻密云水库,常有游客前来游玩,制作特色手工艺品卖给游客,就是我们的商机。”朱会萍花心思,搞创意,还创作出别具一格的“木节画”,作为特色旅游产品,备受游客欢迎。

2008年4月,朱会萍开办北京石城山缘手工艺品加工厂,并注册“山缘”牌商标,同时向国家版权局申请注册了木节画专利。资金不足,朱会萍就背着爱人,忍痛变卖了自己结婚的金银饰物交付了专利的费用。

尝尽创业艰辛的朱会萍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没有忘记身后跟自己一起创作的乡村姐妹们,于是她成立合作社,下决心做好这个创业领路人。就这样,在看准“玲珑枕”商机后的朱会萍,依然毫无保留地将手艺传授给大家,带领大家一起创业,一起致富。

“还记得创业之初,我带着5名妇女一起缝制玲珑枕,最多时,一天制作30多个。”朱会萍说,随着产品越来越成熟,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如今,经过几次改良,她将“玲珑枕”的制作工艺确定为6道工序、12项指标。增加了6孔、12孔、18孔枕等多种规格,并衍生出生肖枕、罗汉枕等50多种产品,其中17项获国家专利。

“产品越做越精细,客户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当中。”朱会萍笑着对记者说,2017年,他们的枕头卖了超过20万只。

反哺社会

给事业注入更多的爱心

生意越做越好,朱会萍的心思也越来也细,她更多开始关注身边那些有需要的人。朱会萍告诉记者,参与到合作社的很多社员有的跟她一样心灵手巧,有的则是一些失业妇女或低收入人群,他们并无一技之长。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朱会萍为了帮助大家重新就业,就主动免费为她们进行培训,手把手教大伙制作玲珑枕的工艺。

在加工中心记者见到了前来“交活”的“孔大姐”,“三四天时间,我缝制了10个‘孝亲枕’,今天拿来验收了。”孔大姐告诉记者,每次她都把活儿拿回家做,既不耽误干农活、做家务,还能赚钱贴补家用。像孔大姐这样,一年能有三万多元的收入。

如今,合作社的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年收入近百万元,社员们的收入也在逐渐增加,53个农妇在朱会萍的带领下,眼看这条致富路,越走越宽了。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在“玲珑枕”加工后期的一些简单操作环节,一些特殊的劳动者,十分引人注目。“他们有的身体残疾,有的患有阶段性精神疾病,在我这里进行一些简单的劳动,不仅有益于康复,还能赚一些劳动报酬。”朱会萍小声地向记者介绍这些工人的情况,但在与这些人在一起时,大家没有任何歧视,“他们就是我身边的伙伴,需要我们一视同仁地对待。”朱会萍说。

一位面部因蛇毒而毁容的工人,在加工中心默默地工作,见到陌生人,他不抬头,不说话,可见到朱会萍,就会主动上去打招呼。“这个工人没有其他残疾,就是因为面相丑陋,遭遇过无数次就业歧视,直到我留下他。”朱会萍告诉记者,目前,有13个残障人士在朱会萍的加工厂里工作。

朱会萍说,经过几次创业,她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帮助,有家人,有朋友,也有相关单位的各级领导和共同创业的伙伴。“在所有人的努力下,我们才拥有今天的成绩,我们才能凭借双手实现致富梦。”

如今的朱会萍,已经瞄准了网络消费市场,前不久,刚刚完成了某网络平台的众筹项目,收获了大笔订单。她相信,未来的路,将越走越好,就如他们的玲珑枕给予人美梦一般,幸福也在向着她和她的伙伴们招手。

□本报记者 王路曼 文/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