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村里养老有了 “晚年驿站”模式
村民50年接力 守护文化遗址
变富了 变美了 更有文化味了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1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村民50年接力 守护文化遗址

门头沟区斋堂镇东胡林村
 

冬天的门头沟,群山上的树林绿意尽失,犹如画家笔下萧瑟的水墨画。高处不胜寒,山风呼啸,偶落雪花,却总有一些四处瞭望的村民,在山间的一处遗址周围,在人们容易遗忘的角落,坚定地守护着一万年前的“声音”,等待着更多的人来聆听。

东胡林人遗址,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东胡林村,是距今约一万年多的人类文明遗址,于1966年首次被北京大学郝守刚教授等发现。随后,历经数次发现与挖掘,至少七位“东胡林人”与现代人“见面”,东胡林人遗址也在越来越多的关注下,被批准成为北京市第二批文物埋藏区。

保护重点文物,政策必不可少,但最重要的还是靠当地村民50多年来的接力保护。2016年12月,从北京市地勘局委派至此挂职的“第一书记”杨艳,有幸发现了第七位“东胡林人”遗骸,经北京大学及市、区文物、地质专家初步辨识后,由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新发现的东胡林人遗骸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和研究。从最初被发现至今,历经50多年,遗址埋藏区始终得到了当地村民很好的保护,这一点令所有人感到欣慰。

距离北京城区百余公里,扎根在大山深处的东胡林村村民对传统文化守护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500多村民里,有63人佩戴党徽。在保护遗址的过程中,靠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全体村民订立的“村规民约”中,保护遗址是为重中之重。已经退休的67岁老支书刘西丰说:“村里每天都会有人去遗址及周边巡视,禁止有人去遗址周边取土、种植作物,还得防止土壤崩塌。”村支部书记刘丰英介绍道,去年夏季,雨量很大,为了防止遗址所在黄土台地坍塌,毁坏残存的 “东胡林人”遗骸,村民们几天之内搬运大量沙袋,在遗址前堆成了一道两人多高的“保护墙” 。“这些遗迹,对于村民来说,可能只是几具残骸,一处墓地;可对于国家来说,这是一笔能够填充考古学界人类发展史研究重要‘缺失环节’的宝贵财富,具备丰富的考古学、人类学、古生物学等多学科研究价值。村民们不懂这些,但他们自愿承担起文物保护者的责任,几代人默默奉献,只为让遗址及文化传承下来。”杨艳说。

目前,东胡林人遗址拟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批在大山深处沉睡了一万多年的“东胡林人”有望在不久的将来与大家见面,东胡林人遗址正在一代又一代村民的守护下,成为北京市重要的文化遗产和科普基地。

有了对文化的守护意识,也从侧面提升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质。为了让村子告别脏乱差,村里自发建立了环保小分队,公共卫生专人负责,垃圾分类自发自觉,村庄道路干净整洁,环境管理规范合理;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娱乐活动,村合唱队的合唱表演成为斋堂镇文艺演出的保留节目,村民用地道的斋语排练三句半和快板等特色节目,文化中心气氛活,百姓脸上喜洋洋……

□本报记者 赵思远 文/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