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情趣
3上一版
 
随手画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8年1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筑设计师张迎星:
随手画下
家门口的美
张迎星随手拍下自己感兴趣的画面留作素材。
张迎星笔下的史家胡同。
张迎星点评学员的作品。
对作品精雕细琢,完善每一个细节。
 

从小学画画,长大当了建筑设计师,工作之余,绘画依然是最大的爱好。在史家胡同住了30年,张迎星用画笔将胡同里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展示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北京胡同深处的生活。他说:“家门口的改变才是最美的风景。”

记录架空线入地全过程

工人登高爬梯地作业、冒着严寒开挖道路的辛苦、深夜埋线入地的施工……一张张明信片大小的画作上,记录了史家胡同架空线入地的点点滴滴。

2017年,东城区将完成496条支路胡同通信架空线入地及规范梳理。这些在一般人眼中看起来枯燥的数字,却成为张迎星笔下生动的画作。59岁的史家胡同老居民张迎星,用他手中的画笔,在两个月的时间里细致记录着架空线入地的点滴过程,成为北京城日新月异变化的忠实记录者。

“我本身就从事建筑工作,对施工队的工人们有着特殊感情,他们都是值得敬重的人,我希望通过这些作品向他们表示敬意,向他们为我们城市建设的付出表示感谢。”张迎星说。

每天,不管是上下班还是出门买菜,只要路过施工现场,张迎星都会用手机拍摄下现场的照片,作为素材用于创作。工程凿路了、钻眼儿了、埋线了,他把每个步骤都记录了下来。下班得了空就在家里画,有时候一晚上就能画个4幅。“希望通过绘画表达正能量。比如架空线入地,日本怎么样?还是发达国家呢,电线满天飞,它都没解决,咱们能解决,说明国家有实力。”张迎星说。

美术史打开视野

张迎星读书时就是美术组成员,那时候跟着学长画素描,负责学校的宣传。工作后一度搁置画笔,直到2012年因身体原因,他减少了自己的工作量,这才重又拿起画笔。“后来想想,自己还有个爱好,把爱好捡起来,看能走多远。”这个爱好就是画画。

2006年开始练书法,张迎星说这锻炼了对形象的准确性,所以捡起绘画这个爱好,对他来说并不难。最初他练习油画,重拿画笔前,他做了很长时间准备,购买各种画册、看画展,还让在中央美院美术史系读书的女儿帮他找油画专业的学生给自己当老师指导。

女儿的同学说:“叔叔,您得临摹。”

于是,张迎星买来俄罗斯画册,在家用椅子当画架,开始临摹。他看国字头的画展,也去798看非主流画展。

“艺术不同于科学,没有这个好那个不好,艺术并没有后代就比前代强,不像科学,越来越强,艺术是不断打开,打开人们对美的理解,对艺术的理解。老农民有小伙子美吗?但为什么有人去画、有人觉得美?就是精神的东西。所以应该学习美术史。”张迎星说,“绘画需要不断开拓视野,需要修养,美术史可以帮助人们打开视野。”

绘画表达变化中的北京

油画、水彩画、瓦片画……画了一两年,张迎星心里还是没底。这时候,他遇到了画家刘野。“别画了。”刘野看了张迎星的画第一句就说了这个。张迎星有点懵。刘野说:“你画得不错,别再练了,都是技术。”“他说画画是一个思想,掌握技术后,要表达个人的思想和大家的思想,要表达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张迎星开始琢磨自己应该画些什么。

最初,他从朋友圈看到朋友发的旅行风光照,会自己在家画,聚会时送给朋友。久而久之,他把目光放在了自家门口儿。

“很多人去到很远的地方旅行,发现风景,这很好。我也旅行,但旅行毕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一生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那发现家门口儿的美,不也很好吗?”

于是,一个门牌儿、一棵树木、日常的菜市场、老邻居的聊天儿,都成了张迎星笔下的风景……

现在,张迎星依然天天画画,熟练技法,但他也思考,把更多内涵用画笔表现出来。“发现身边的美,生活会有乐趣。”张迎星说。

□本报记者 边磊/文 于佳/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