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当代金属纪念章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8年1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古代民俗钱的延续——
当代金属纪念章

 

中国古代民俗钱的起源和兴盛

中国古代民俗钱,亦称压胜钱,又称厌胜钱、俗称花钱,今称民俗钱。起源于汉代早期“半两”及“五铢”钱,是中国古钱的分支,多数不参与流通。铸造形制不拘一格,发行渠道官私皆铸,表现题材包罗万象,堪称中华文化之瑰宝。主要用于开炉、镇库、祝寿、婚嫁、贺岁、玩赏、配饰、祭祀、洗儿、上梁、镇宅、撒帐、护身、避邪、游戏、博弈和纪念各种重大事件等。

中国民俗钱的鼎盛时期应为宋、辽、金、元,宋代民俗钱,受唐和五代的影响,中华风格突出,尚未摆脱古人“天圆地方”的思维模式,圆钱方孔,圆穿少见。

金属纪念章的起源和兴盛

金属纪念章,由于材质均为金属(金、银、铜、铁、锌等)且具有纪念意义而得名。中国章友亲切而又随意的称其为“大铜章”。西方人称金属章为“MEDAL”(英文汉译“麦朵尔”);由于人们常常把玩于手中,多数产品为名家设计或名家雕刻,且内容包罗万象,因此人们又形象的称其为“掌上雕塑”或“掌上乾坤”。

其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起源于中国汉代民俗钱,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另一说法:出自于古希腊手工打制币,至今也相隔两千多个春秋。一个来源于丝绸之路,一个出自于欧罗巴人之手,历史均悠久,只是发源地不同。民俗钱也好,希腊币也罢,总之这种艺术形式已被全世界所接受,深受热爱艺术人们的青睐,同属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传统意义上的金属纪念章(近现代作品)起源于文艺复兴,兴盛于工业革命之后。工业革命的成功和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成就了一批艺术巨匠。出现了以后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十八、十九世纪一大批优秀的金属纪念章作品。

法兰西王国于1842年为纪念铁路开通而发行的特大型铜章(上图)。直径112.50毫米,重600.00克。正面为法兰西国王路易·菲利普一世(1830-1848年在位)凹入式高浮雕头像,背面为铁路开通纪念碑和发行背景及采用罗马字母书写的发行时间。

该章为欧洲金属纪念章鼎盛时期最为杰出的作品。大体量凹入式高浮雕技术的采用为后来欧洲币章设计制作开启了新的思路,涌现出一大批凹入式高浮雕币章产品,深受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中国近现代金属纪念章始于民国初期,繁荣于新中国改革开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真正被藏界系统收藏和认识还是近几年的事。以上海、沈阳两大造币厂和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出品为主,民间少有发行。虽整体无法与欧洲早期作品(十八、十九世纪)相比,但也不乏精品之作。与早期民俗钱同宗祖、同属性、同血脉。只是形制和制造工艺上传承了近代货币(银园铜板等)的外形做法,接受了欧洲金属纪念章的影响而已。

中华民国十八(1929)年为纪念国父孙中山入葬而发行的铜章(上图)。直径76.00毫米。正面为孙中山的正面头像,背面为坐落在南京市的孙中山陵墓。

该章是中国这一时期币章形制的代表,传承了中国近代机制币的形制,并吸收了欧洲币章艺术的精华,为我国当代金属章的过渡。

中国民俗钱的命名

“中国民俗钱”的命名,最早见著于中国民俗钱币学会陆昕会长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花泉六品》一文,中国钱币界泰斗戴志强先生也曾多次在钱币学术会议上支持“中国民俗钱”的命名,中国钱币学会、北京市钱币学会、国家博物馆、中国钱币博物馆和北京市古钱币博物馆也曾多次以“中国民俗钱”命名召开学术会议和布展,得到中国泉界的普遍认可。其命名既肯定了中国民俗钱的地域为“中国”,也明确了中国民俗钱的基本属性为“民俗”,且得到中国民俗文化学者们的认同。

宋铸“龟鹤齐寿”素背民俗钱(上图)。直径59.00毫米,重45.30克,青铜质,生坑灰白老锈包浆出土品。正面为瘦金体“龟鹤齐寿”四字对读,素背。

宋铸麻姑献寿图背十二生肖民俗钱(上图)。直径68.50毫米,重65.80克,青铜质,红斑老锈包浆出土品。正面为麻姑献寿图,背面为十二生肖图。

金属纪念章的命名

金属纪念章的收藏,近年来在我国藏界已蔚然成风,但对金属纪念章的命名却终未定论。中国章友亲切而随意的称其为“大铜章”。但由于大铜章的材质仅限于铜,其它材质及不够“大”的章则不在其中,因此这一称呼显然不准确也不科学。西方章友称MEDAL(音译:麦朵尔),在国内则不被章友们接受,且部分章友不知道“麦朵尔”是什么。那么,既然金属纪念章的材质均为金属(金、银、铜、铁、锌等),且可留作纪念又多为纪念某一事件而发行,姑且称其为金属纪念章,简称“金属章”,或“金章”“银章”“铜章”“铁章”等。最终命名有待于专家学者们的论证和权威部们的定论。

德意志帝国于1883年为纪念皇储银婚而发行的银章(上图)。直径50.00毫米,重50.00克。正面为德意志帝国皇储腓特烈(1888年登基帝位,在位仅99天)与皇储妃英格兰公主维多利亚的双人侧面头像,背面为德意志首府柏林局部景图及腓特烈的结婚和银婚时间。

中国古代民俗钱与近现代金属纪念章的传承和演变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民俗钱在宋、辽、金、元时期(公元十至十四世纪)已达鼎盛,早已脱离流通货币并自成体系。那么,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文化的传入,欧洲早期金属章能否接受到中国民俗钱文化的渗透呢?是否也存在着中国元素呢?让我们通过以下中国古代民俗钱和近现代金属纪念章实物来进一步探讨。

北魏“永安五男”背“四灵”鎏金宫廷钱(上图)。直径55.00毫米,重40.30克,青铜质,斑驳绿锈包浆生坑出土品。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529年)铸。正面篆书“永安五男”,永字两侧日月纹。“永安”为年号,亦有永葆平安之意,“五男”有祈多子之意。背“四灵”图,上朱雀、下玄武、左白虎、右苍龙。传说“四灵”为古代象征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祥瑞生灵:苍龙、白虎、朱雀、玄武。

这是一枚典型的中国宫廷泉品,出身名贵,记年清楚,通体鎏金,雍容华贵。早于欧洲金属纪念章近千年。

奥匈帝国于1892年发行的中国文化银章(上图)。直径45.00毫米,重1昂斯。正面一条张牙舞爪的巨龙和一头雄狮,上方似汉字非汉字的文字(不识),发行时间“1892”竖读,背面为中国京剧人物。方穿圆钱。它是维也纳著名艺术家沙夫的作品。

这枚来自欧洲1892年(相当于中国清代晚期)的银章,中国元素突出。不管发行者是什么动机,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了解中国文化,并以中国民俗钱的形制发行的纪念章。

中国上海造币厂于1994年为纪念钱币学家戴葆庭诞辰100周年而发行的铜章(上图)。直径60.00毫米,重120.00克。正面为戴葆庭先生头像和生卒时间,背面“绍兴通宝”和戴葆庭的故乡绍兴风光。

该章为我国当代金属章的代表,传承了中国古代民俗钱的属性和近代银圆铜板的形制,又接受了欧洲早期金属章的艺术精华。

主讲人介绍:

张德友,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钱币学会会员,北京市钱币学会会员,外币收藏家。

曾在古代钱币展览馆,做过以《探讨:当代金属纪念章为中国古代民俗钱的延续》为题的讲演。

□主讲人:张德友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