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校园欺凌从此 有了“紧箍咒”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8年1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11部委联合发声——
校园欺凌从此 有了“紧箍咒”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年发布最新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2.4亿儿童因为各种原因遭受学生欺凌,我国的学生欺凌现象媒体也多有报道。在实践中,如何区分学生欺凌与普通打闹的区别,发生欺凌后谁来管理,对欺负者如何处置才算到位,常常让人困扰。上周,这些问题有了明确回答,11部委联合对校园欺凌现象加上了“紧箍咒”。

【现象】

近三成被访学生认为自己受过欺凌

“上小学时,同学总是躲避瘟神似的躲着我,每次老师要分组,都没有人愿意和我一组……那时候真的好恨欺凌过我的人,直到现在都没办法原谅他们。”这是百度贴吧里一个遭受过校园欺凌的网友写下的话。

邯郸26中女学生吴华被同校七八个女生多次暴打、折磨,被送进医院。

渭南实验初级中学初三学生乐乐一周内三次被多名同龄人殴打、辱骂,5分多钟里被殴打50多下,施暴过程还被拍摄视频、图片传至网络。

北京某职业学院朱某等5名女生随意殴打、辱骂两个同学,还脱光一人的衣服,造成两人轻微伤。今年11月,5人被北京市西城区法院判刑11个月至一年不等。

本市西边一所工读学校的老师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案例。这个学生入校后不守纪律,打校长,带刀冲击地铁站,袭警,还多次对同学动手、索要财物,同学们都惧怕他,甚至流传出这样的口号:防火防盗防老潘。

百度百科提出,欺凌行为包括叫受害者侮辱性绰号;指责受害者无用、侮辱其人格;对受害者进行重复性物理攻击;损坏受害者的个人财产、教科书、衣裳等,或进行敲诈;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让受害者遭遇麻烦,或令受害者招致处分;分派系结党,孤立、排挤受害者等。2016年,针对全国29个县104825名中小学生抽样调查显示,经常遭受欺凌的比例为4.7%,偶尔遭受欺凌的为28.66%。

但提到这一话题,很多学校不愿多谈。有的老师认为,什么行为算欺凌不够明确,说重了容易造成双方的心理负担,而且怎么处理才算到位,仅靠学校一家力量很难完成。有的家长说,把学生的小打小闹上升为校园欺凌属于言过其实,欺凌新闻只是极端个案。“都是孩子,一时控制不住能理解,应该宽容一些”。

抱有这些看法的不算零星。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局长、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何秀超介绍,一些地方对防止学生欺凌的重视不是特别够,多方联动机制没有健全,惩戒手段还很缺乏,特别是对欺凌程度的界定、划分、不同程度的处置缺少明确规定。基层部门包括学校强烈呼吁出台一个更具体、更具操作性的治理文件。

【学校经验】

家校多管齐下协力改变问题学生

对于“老潘”这样的学生,上述工读学校按照校园伤害事件处理流程治理。首先,由班主任做工作,通过找学生谈话、聆听并尊重他的合理需求、制定底线等方式,从情感上打动他,从纪律上严格要求他。其次,学校心理中心对他开展针对性训练,帮助他进行心理疏导,教他学会控制脾气和行为,采取正常方式表达出来;心理辅导员、生活组老师和德育领导也对他重点关注,让他感受到自己没有被放弃,而是有很多人关心。第三,因为欺凌学生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学校及时联系上家长,帮助改善亲子关系。教师把家长请到学校,做亲子沙盘游戏,了解他们的家庭状态,然后为家长培训亲职教育能力,改变他们的教育观念,获得正确教育子女的技能,学会与孩子正确沟通。

为了防止欺凌者和受欺负者的报复,学校在常规巡视、开展监控的基础上,要求“老潘”家长离家前检查孩子的书包,入校时对他、他的朋友、班里弱势学生进行安检,避免带入凶器;向全体教师和学生会干部通报此事,要求他们对这名学生予以关注和宽容,不激怒他,并警惕他的行为,有异动及时制止上报;跟班教师重点巡视他所在宿舍,室友调整为不和他发生矛盾摩擦的;制定针对性预案……

经过多管齐下的干预,“老潘”开始愿意与他人沟通,学会感恩,还能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老师的亲近,欺凌行为逐渐消失。

【新政出台】

学生欺凌综合治理纳入教职工年度考评

2016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把2016年定为学生欺凌专治年;2017年11月,9个部门专门出台《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去年年底,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再次下发《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暂行办法》,把学生欺凌作为重要内容。

为了完善学生欺凌治理制度,形成操作性比较强的实施方案供各地执行,上周,教育部、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残联11个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为这一现象加上“紧箍咒”。

《方案》首次明确了学生欺凌的定义,突出“蓄意或恶意”标准,要求各地各校在实际工作中严格区分学生欺凌与打闹嬉戏的界定。提出学生欺凌现象的有效预防措施,即“指导学校切实加强德育”“严格学校日常管理”“组织开展家长培训”“定期开展排查”等四个方面,要求成立由校长负责,教师、少先队大中队辅导员、教职工、社区工作者和家长代表、校外专家等人员组成的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高中阶段学校还应吸纳学生代表),加快推进将校园视频监控系统、紧急报警装置等接入公安机关、教育部门监控和报警平台等。

《方案》明确了学生欺凌的处置主体、所需时间和不同惩治等级。教职工发现、学生或者家长向学校举报的,由学校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对事件性质进行认定,原则上应在启动调查处理程序10日内完成调查,根据有关规定处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具体负责的处(科)室,并向社会公布。学生欺凌事件需复查的,由县级防治学生欺凌工作部门组织学校代表、家长代表和校外专家等组成调查小组,复查工作应在15日内完成,提出处置意见,并通知学校和家长、学生。等级从批评教育到纪律处分、训诫,对行为严重,但依法不予行政、刑事处罚的学生,学校最高处分可开除,必要时送专门(工读)学校。

为了引起学校和教职工进一步重视,《方案》明确将防治学生欺凌专题培训纳入教育行政干部和校长、教师在职培训内容,纳入相关人员继续教育学分。同时建立考评机制,将本区域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工作情况作为考评内容,纳入文明校园创建标准,纳入相关部门负责人的年度考评,纳入校长学期和学年考评,纳入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教师、班主任及相关岗位教职工学期和学年考评。

同时,把防治学生欺凌工作专项督导结果作为评价政府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对职责落实不到位、学生欺凌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单位通过通报、约谈、挂牌督办、实施一票否决权制等方式进行责任追究。学生欺凌事件中存在失职渎职行为,因违纪违法应当承担责任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何秀超表示,《方案》对治理的全过程,包括欺凌的界定、预防、处置、如何惩戒以及如何申诉都作出描述,对欺凌的主体、部门职责、工作要求都作了明确具体规定,厘清了11部委的职责分工,使欺凌的预防、处置以及工作安排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专家观点】

依法健全法治机制才能实现持久效果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认为,防止中小学生欺凌工作的关键是完善制度建设,让教师认可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把它放在重要地位去对待,并给予教师必要的管理权力,而不是单纯地加强对学校和教师的考核。在实施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此项工作给学校和教师增加额外的压力和负担。

他同时强调,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在学校有暴力倾向的孩子,都与家庭关系不和睦、父母争吵打闹、得不到关爱有直接关联。父母解决冲突的方式对孩子有直接影响,在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中要为孩子树立榜样,不通过暴力打斗和恶言相向的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冲突。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安全教育与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雯说,当前应对学生欺凌的实践有两个主要困扰:一是对学生欺凌的认识不清、认识混乱;二是解决学生欺凌实际问题的措施不力、实效不强。《方案》在澄清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各项应对措施,有助于在实践中提早干预学生欺凌事件,避免事态发展和恶化。中小学生欺凌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包括不同类别,有多种引发原因,必须运用综合立体的应对方式和策略。任何工作都要有长效机制才能实现持久的效果,依法健全法治机制是今后要进一步做的事情。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当下中国学生欺凌的主因是成人社会存在的尊重他人意识不够,平等观念淡薄,法治观念不强。“法治为基”既是对学生欺凌的归因,也是治理学生欺凌的思路和措施,对因欺凌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需要在加强法治的大框架中解决,整个社会都需要加快法治进程,杜绝暴力以各种方式传播。贯彻落实好《方案》是确保中小学生欺凌防治工作落到实处,把校园建设成最安全、最阳光地方的重要任务。但彻底消除学生欺凌绝不是一个《方案》就能实现的,需要政府、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家长要落实监护责任,增强法治意识,这是阻止学生欺凌发生的第一道防线。

□本报记者 任洁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